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百歲院士王振義:“盡瘁科學 造福人群”這句話記了75載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朱凡
2023年12月04日15: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天是我99周歲的最后一天,明天我就要邁入100歲了。這個日子,我在想,活著為什麼?就是要完成該做的任務。”

視頻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11月30日,一位跨越世紀的期頤老人,迎來了從醫執教75周年和百歲生日。他長期奮斗在醫學教育一線,潛心攻克血液疑難雜症,造就“一門四院士”佳話……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王振義。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致敬王振義院士從醫執教75周年座談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舉行。

“開門”“關門”弟子間,桃李芬芳教澤綿長

參加座談會的嘉賓與王振義院士合影

座談會開場,上海交通大學學生交響樂團演奏一曲《花好月圓》,送上“桃李芬芳、教澤綿長”祝福語。

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瑞金醫院終身教授陳竺,是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81屆畢業生。作為王振義院士的得意門生,他對恩師表達了真摯的祝福。陳竺說,自己和陳賽娟有幸成為王振義院士的“開門弟子”,當年王老師為他們“開小灶”講授醫學英語,帶他們到圖書館手把手教導如何檢索學術期刊等情形,至今仍歷歷在目。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振義院士曾說過,一個人的學術經歷總是由低到高,隨著情況的變化也會有所波動,所以要一代一代傳承,使得這條拋物線疊加上升,“最高點始終是向上的”。正是這樣的信念,讓王振義院士培養扶持了幾代血液學領域的中青年才俊,推動我國基礎和臨床血液學與相關學科發展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2000年成為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博士生的周光飚,是王振義院士的“關門弟子”。如今已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的他說,讀博士的那1095個日子,是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學生生涯,“王老師與病人及家屬交流時,言語總是那麼誠摯體貼﹔聽診時總是先用掌心溫暖聽診器,以免病人感到冰冷﹔查體結束后總不忘幫病人理好衣衫。他查看輔助檢查結果時眼光總是那麼敏銳,分析病情提出診斷和鑒別診斷時總是有理有據,提出治療方案時總是高瞻遠矚,講述前沿進展時又總是如數家珍……和王老師在一起,總讓人感到溫暖而踏實。”

從醫執教75載,王振義院士桃李滿天下。作為導師,他共帶教了33名碩士、22名博士。座談會現場播放了來自海內外的學生共同制作的祝福視頻,表達他們對老師的敬意和愛戴。

一份份特殊禮物致敬好老師、好醫生

陳竺、陳賽娟院士夫婦向王振義院士送上祝福

座談會上,王振義院士收到了形形色色的特殊禮物——

陳竺、陳賽娟這對院士夫婦向老師送上裝裱好的手書祝福。

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91屆畢業生、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祝福信中說,自己雖已離開學校多年,自海之南而湖之南,但仍處處以王振義院士為榜樣,時時以能作為王振義的學生為光榮。

上海市委副秘書長燕爽向王振義院士贈送了組合盆景,寓意祝願上海血液學學科建設枝繁葉茂、欣欣向榮。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市衛健委負責人向王振義院士頒發感謝狀並獻花,致敬這位醫學生的好老師、病患者的好醫生。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代表學校贈送的禮物,是交大學子繪制的王振義院士2011年參加醫學院畢業典禮時為學生撥帽穗的畫像。瑞金醫院黨委書記瞿介明、院長寧光也送上了代表醫院全體同仁的祝福。四名血液學歷任主委代表全國血液學專家,向這位血液學領域的泰斗致敬。

“交大醫學院校園內有一塊石刻,上面是王振義院士書寫的‘報效祖國 服務人民’。這八個字是王院士對醫學生的勉勵寄語,也是他從醫執教75年的真實寫照。”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交大醫學院黨委書記江帆轉達了有關方面、杰出校友、社會各界對王振義院士的祝賀和問候。

治愈患者代表楊先生講述了王振義幫助自己抗擊病魔的感人故事。他說:“當2010年10月被診斷為白血病時,我們全家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在瑞金醫院,我遇到了王振義院士,他查房時詳細詢問我的病情,安慰我安心配合治療。果然我的白血病得到了很好控制,高興地回了老家。沒想到2011年5月復查時發現腦膜白血病,考慮中樞復發。在我再度受到沉重打擊之時,王院士又一次給了我極大的鼓勵。經過治療,我的骨髓和腦脊液中白血病細胞完全消失。當主治醫生宣布可以停止治療的時候,我淚流滿面,如獲重生。十幾年過去了,如今我的病情很穩定,我非常感謝王院士發現了全反式維甲酸,造福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白血病患者。”

對病人負責,“完成該做的任務”

王振義院士在座談會上發言

座談會上,年屆百歲的王振義院士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回首執教從醫經歷,他僅用一張PPT、四點概括,就對自己提出的“完成該做的任務”作出了解答。

“對病人負責”,被王振義院士排在了第一位。他說,自己診治的最近一位病人,是在今年5月份查房“開卷考試”時遇到的,診斷的整個過程,就如同自己從事血液學專業的三個階段:一是血栓與止血,二是白血病的分化,三是疑難病例的分析。

“從1954年到1996年,我一直研究血栓與止血,寫了三本專著。1965年到1999年做誘導分化,寫了一本《誘導分化和細胞凋零》。1996年把血研所的重任交給陳竺,開始我的‘開卷考試’,就是結合臨床、基礎研究以及最新文獻來進行疑難病例分析,把自己的臨床思路教給學生們。根據病例討論,已經出了三本疑難病例,正在做第四本。我非常感謝團隊同事們,感謝醫院和醫務員工。如果沒有大家的鼎力相助,我很難取得今天的成就。”王振義院士用他一貫的冷靜謙和態度評價自我,又一再鄭重而真摯地道謝。

三名院士學生陳竺(左二)、陳賽娟(右一)、陳國強(左一)陪同老師王振義切生日蛋糕

事實上,王振義執教從醫的人生,有太多被人們稱道、敬仰的細節,“完成的任務”還有很多很多。

王振義出生於1924年11月30日,自1948年從震旦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前身)畢業后,始終將“余於病者當悉心診治,不因貧富而歧視,並當盡瘁科學,隨其進化而深造,以期造福於人群”、“余於正當診金之外,絕不接受不義之財”這兩條校訓銘記在心,鞭策自己一路前行。

75載執教從醫生涯中,王振義致力於改革創新,推進醫工交叉,促成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強強合並,掀開學校發展新篇章。在教學管理上推行學、教責任制,將教學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在人才培育上著力優化結構,幫助優秀中青年人才盡早脫穎而出,在教學改革上設計了“以臨床問題為引導的基礎醫學教程”,解決醫學課程重基礎理論、輕臨床實踐的弊端,以討論啟發式取代單純灌輸式教學。這些,都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賡續傳承的基點。

上世紀70年代末,王振義克服重重困難,全身心投入攻克血液疑難雜症的研究中。他帶領團隊歷經8年探索,終於找到全反式維甲酸用於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創新性地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協同治療方案”,並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找出疾病發病機理和藥物作用的機制,使得這種最為凶險的白血病從以往僅10%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94%的高生存率。隨后,法國、日本、美國科學家相繼重復出類似的高緩解率,從此誕生了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王振義因此獲得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凱特林獎,評委會稱他為“人類癌症治療史上應用誘導分化療法獲得成功的第一人”。

(圖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提供)

(來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