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200多個小區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住一起,第二次“貉口普查”結果公布

2023年11月27日09:14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城市快速發展,城區與郊野的邊界逐漸模糊,使很多野生動物原有的自然棲息地不復存在,於是,一種被稱為“野生動物進城”的現象近年來越來越頻繁地出現。現在與一些居民同住一個小區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貉就是典型案例。

一旦數量爆發性增長,貉與人的矛盾、沖突不可避免。如何未雨綢繆,科學合理地對待、處理“野生動物進城”問題,對野生動物有足夠的認知是基礎。

今年夏天啟動的第二次“貉口普查”在11月26日公布了調查結果。300多人次市民志願者和54位專業領隊分組對鬆江、青浦、閔行三個區的90個小區進行多次“地毯式”調查后,發現貉在上海擴張的步伐有所減緩,在社區裡定居的貉的密度比第一次“貉口普查”有所降低。

市民志願者是“貉口普查”的重要力量。 上海市林業總站供圖

300多個點位發現貉

近年來,作為耳熟能詳的成語“一丘之貉”的主角,以及在上海具有代表性的“進城”野生動物,貉並未在科研、學術領域得到足夠重視,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將貉與浣熊、黃鼬、野狗等動物混淆。

隨著四五年前貉在上海多個小區的顯著性驟然增強,局部區域出現的種群爆發曾引發人與野生動物沖突的案例,讓民眾對於“人貉沖突”的擔憂日益加劇,深入了解貉就必要且迫切了起來。

2019年,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聯合發起了“貉以為家”項目,並在2022年啟動“貉口普查”,這是我國第一個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學的組織方式進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動物調查活動。

深夜邂逅貉。 王放攝

“貉以為家”和“貉口普查”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發現和結論。首先是計算出了有貉分布小區的貉密度:被調查的50個小區中有22個有貉分布,平均每個小區有10.82隻貉,平均密度為1.08隻/公頃。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表示,如果將1.08隻/公頃視為基准值,小區內貉的密度不超過它,貉就基本處於“潛伏”狀態,居民遇到它們的機會較小,甚至很多居民完全不知道小區裡有貉,即使“在同一屋檐下”,也能基本相安無事。

但如果小區內貉的密度遠遠超過它,會大幅增加人貉相遇甚至產生矛盾的概率。在22個有貉分布的小區中,有7個小區貉不少於10隻,6個小區貉密度超過1隻/公頃,最多的一個小區有超過50隻貉,密度達到5.8隻/公頃。

王放表示,以第一次“貉口普查”平均密度1.08隻/公頃計算出的貉總數,與前幾年研究團隊預估的上海野生貉數量較為接近,約在3000隻至5000隻。

根據2021年、2022年組織的問卷調查,結合走訪調查、志願者反饋,以及林業部門提供的12345平台相關投訴信息,截至去年11月,上海至少有260個社區或綠地有貉分布,除了崇明,上海其他區均記錄到貉,鬆江、青浦、閔行3個區的貉最多、分布最集中,“今年估計有野生貉分布的小區、綠地、學校等點位已超過300個。”

志願者在調查小區時拍到的貉,佩戴了GPS項圈。 均孫恭昊攝

小區貉密度降低六成

經過一年,上海野生貉的分布密度是向更容易管控還是更難管控發展?第二次“貉口普查”的結論是:更可控。

首先是有貉小區的數量。第二次調查涉及的90個小區中,40個有貉分布,有貉小區的比例與第一次調查基本持平,均在四成左右。

其次是貉的密度。第二次調查中,40個有貉小區的貉平均密度為0.43隻/公頃(最低0.07隻/公頃,最高1.66隻/公頃),調查人員遭遇貉的概率為1.15隻/公裡樣線,相比第一次調查的1.08隻/公頃、2.8隻/公裡樣線,分別降低了60.2%和58.9%。

調查組用一張均勻的網格表(每格的長度與寬度均為3公裡)覆蓋三個區,去掉表格邊緣網格內土地面積小於網格面積50%的網格,得到177個網格。 圖片來源: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圖片來源: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分析典型小區個案,貉密度和遇見貉的概率也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九洲大唐花園、開元新都、御上海、月亮河桂園、米蘭諾貴都、綠地·薔薇九裡等6個小區連續兩次被列為“貉口普查”對象,除了綠地·薔薇九裡,其余5個小區都在第二次調查中出現貉密度和遇見率的顯著下降。

圖片來源: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王放表示,貉密度和遇見率的顯著下降是一種積極變化,既顯示了野生貉的數量在向可控的方向發展,還讓大家看到了“進城”野生動物和人類長期共存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在秦嶺、太行山、四川等地進行的野外調查發現,當地野生貉的密度約在0.1隻/公頃以下。”王放表示,這是基本沒有人類干預和影響下的數據,隨著越來越多上海居民對野生貉採取科學理性的態度和行動,未來上海野生貉的密度很可能進一步降低,向0.1隻/公頃靠攏。

這項研究也為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提供了一個基准。

“每公頃多少隻貉才合適?這其實是一個生態承載力的問題,也是周邊居民容忍度的問題,可是我們過去並不清楚具體答案。”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表示,有專家提出1隻/公頃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城市野生貉密度,隨著調研的繼續深入,將來進一步細化,就能明確全市各區域野生貉的“承載界限”,經過評估,如果貉的密度超過了標准數值,相關部門就要採取行動。

將貉的經驗復制推廣,將來城市中多種野生動物是否採取收容、野放等干預措施,都將有科學的參考標准。

據透露,上海已有多支科研團隊正在關注野生貉自然生境的修復營造問題。這頗有遠見,也很有必要。“我們在和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等單位研究貉的‘自然食譜’,想知道它們在自然環境裡喜歡吃什麼,進而為上海打造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綠化和林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王放表示,上海正在打造的環城生態公園帶就很有可能成為將來野生貉的主要聚居地,這片巨大的生態空間如果深受野生動物的歡迎,有望分擔中心城區貉密度過高的壓力。

在上海,野生貉似乎有隨著河道擴散的趨勢。 圖片來源:王放

讓“自然之手”接管

一般貉一年一胎可產五六隻崽,有研究認為,在居民的持續投喂下,這些幼貉不愁吃喝,存活率相當高,一個現存20多隻成年貉的小區,經過一年的繁殖,有可能將種群數量增加到100隻以上。

“人為干預少了,‘自然之手’就會接管,調控貉的數量,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科學顧問馮一迪表示,根據目前的研究,沒有人的干預,食物短缺、疥螨、寒冷的冬天、車禍、較深的水體、被人類毒殺的老鼠和昆虫等都可能危及野生貉的生命。此外,在國內一些城市,狗獾、野狗等野生動物已被証明與貉存在競爭關系,明顯壓縮了貉的生存空間。

事實証明,人類“管住自己的手”,就能管住在吃喝上對貉的影響,這也是人類活動目前對貉的最大影響。

“小區管理不善導致的垃圾外溢和無序投喂貓糧,是大幅增加小區內貉顯著性的兩大因素。”王放表示,“貉口普查”發現,垃圾外溢和投喂貓糧最多可將貉的遇見率分別增加101%、88.6%,在一些同時存在垃圾外溢和投喂貓糧的小區,貉的遇見率可達無垃圾外溢、無投喂貓糧情況下的2.9倍。

“在人為的不科學對待甚至‘溺愛’下,許多野生貉已經發生了習性的異變,對人類產生嚴重的依賴。”王放表示,幾年前的野放試驗中,通過監控貉脖子上佩戴的GPS項圈,發現許多貉試圖“逃回”城區,而非人們覺得更適合它們生存的天馬山、辰山等郊野空間,由於無法在短期內改變對人類的依賴,以及對自然環境缺乏足夠的應對經驗,它們中的大多數在游蕩中死於各種意外。

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 武亦乾攝

亡羊治牢,為時未晚,2022年以來,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通過走訪、科普講座、設置科普宣傳牌、發放科普海報及《上海城市常見野生動物“怎麼辦”社區管理手冊》等方式,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行動,總結並普及“四不”原則(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觸、不傷害),明確提出貓糧及垃圾管理等建議,讓不少曾因與貉“在同一屋檐下”的小區逐步消除了疑慮和煩惱。

2020年夏天,因為媒體報道有幾十隻貉在小區裡出沒,鬆江區米蘭諾貴都小區一時成為關注的焦點。當時,小區在林業部門、高校、社會組織的共同指導下,通過加強生活垃圾投放點的管理、抽干景觀水體和噴水池等水源、與愛貓人士協商規范投喂方式等措施,很快就將一部分貉“逼”走。這讓米蘭諾貴都成為許多受貉困擾小區學習的榜樣。

“今年有關貉的投訴幾乎沒有。”泗涇鎮向陽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潔表示,從去年開始,米蘭諾貴都的居民普遍反映不像以前那樣經常看到貉了,連深夜、凌晨巡邏時最容易邂逅貉的保安也說很難見到。

她覺得,能夠控制好貉的數量,還與去年到今年在貉的非繁殖期(每年9月至次年3月)及時填補小區建筑物沉降縫有關,“借住的房子沒了,就要搬家了。”

第二次“貉口普查”顯示,米蘭諾貴都的貉密度從第一次調查時的5隻以上/公頃驟降至不到0.5隻/公頃。

許多貉相中了小區裡的牆縫、廢水溝,在裡面筑巢生育。 鄭運祥攝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