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一江一河”串珠成鏈 上海濱水藝術高地正崛起

2023年11月20日17:38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一江一河”沿岸集聚大量藝術空間與機構,形成兩條藝術“Citywalk路線”

串珠成鏈,上海濱水藝術高地正崛起

“第五屆上海國際藝術交易周”日前閉幕,這是一場藝術品交易的盛會,也是讓市民集中感受城市藝術氛圍的盛會。過去半個多月,上海上新藝術展覽達50多個,兩條藝術“Citywalk路線”更是被藝術愛好者津津樂道——

一條沿著黃浦江,從徐匯濱江一路向北,高密度地邂逅城市空間藝術季白貓主展館、油罐藝術公園、西岸美術館、龍美術館(西岸館)、復星藝術中心、久事國際藝術空間等一連串藝術場館﹔一條沿著蘇州河,以老牌藝術園區M50為起點,往東走到蘇河灣,UCCA Edge靜安尤倫斯美術館、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蘇河皓司、沒頂畫廊等藝術空間組成了一處當代藝術群落。

很多人驚喜地發現,短短幾年間,上海“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已集聚了大量藝術空間、藝術機構,星羅棋布,串珠成鏈。上海濱水藝術高地正悄然崛起。

濃度:數量與品質兼具

日前,上海藝術家崔潔在西岸美術館的“展廳0”舉辦了主題為“禮物”的個展,充滿色彩沖擊和概念性的畫作中,描繪的是上海人熟悉的地標建筑。同一時間,西岸美術館四展在線,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重磅推出史上最全面的拉烏爾·杜菲回顧展“快樂的旋律”,史詩級杰作《電氣精靈》首次亮相中國。

歷經十余年開發建設,徐匯濱江“西岸美術館大道”已成為黃浦江畔的藝術地標。這裡有西岸美術館、油罐藝術公園、龍美術館(西岸館)、星美術館、上海香成攝影藝術中心等沿江場館,時常開啟不同藝術領域的大展。浦江對岸,與西岸同時期開發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上海雙年展的“常駐地”,船廠1862、民生藝術碼頭等成為浦東東岸的藝術新地標,與浦東美術館、中華藝術宮遙相呼應。

“藝術機構喜歡扎堆市中心,地理位置極其優越的‘一江一河’已成為上海藝術濃度最高的區域。”中心城區的一位招商干部說。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號,外灘的起點,佔據兩個樓面的東一美術館正在為下一場展覽做著准備。入駐四年多,東一美術館推出了不少現象級展覽。“莫奈:日出·印象”展中,問世150多年的《日出·印象》第一次在中國展出,有觀眾為此排隊5個小時。不久前剛結束的“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展,是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波提切利主題特展,讓觀眾近距離感受500年前“流量王”波提切利的作品魅力。東一美術館所在的上海久事國際藝術中心,佔一整幢大樓、12000多平方米,亦是經典外灘的藝術地標。這裡不僅有東一美術館,還有國際知名拍賣公司佳士得的辦公及展覽空間、充滿文化藝術氛圍的綜合生活體驗空間伊洛齋等。

經典外灘沿線的老建筑,為人熟知的定位是金融機構、高端消費業態所在地,但如今大量藝術機構也在這裡集聚。僅外灘老建筑“第一立面”的幾百米路線上,就藏了三家“久事”系的藝術空間——久事美術館、外灘18號久事藝術空間以及久事國際藝術中心。過去幾年間,至少有80萬人次走進久事美術館群落。

外灘“第二立面”同樣“藏龍臥虎”。四川中路有“藍騎士”藝術展示空間,北京東路有蜂巢當代藝術中心,虎丘路有上海外灘美術館與大田秀則畫廊……據統計,外灘區域的美術館、畫廊、拍賣行等藝術機構多達50余家。

空間尺度相對較小的蘇州河畔,沿河區域的藝術機構更加“扎堆”。

靜安區蘇河灣,沿河最顯著的地標無疑是四行倉庫。在其東側,“蘇河皓司”於今年11月在一座百年老倉庫開業,集聚了國內外優秀畫廊。在四行倉庫的西側,亞洲首家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於今年10月開放,業界頗為知名的馮立、愛德華·伯汀斯基、范西和楊嘉輝等中外影像藝術家的攝影及影像作品正在此展出。從四行倉庫向蘇河沿岸腹地步行約5分鐘,就是UCCA Edge靜安尤倫斯美術館,這裡正在舉辦世界頂級藝術大展“馬蒂斯的馬蒂斯”,匯聚了法國藝術巨匠馬蒂斯的300多件真跡。

從蘇河灣步行20分鐘,就是人們熟知的M50園區,也被視為蘇州河藝術帶的起點。“當年活躍在這裡的藝術家、畫廊主,如今很多已成為上海藝術界的中流砥柱。”今年9月,藝術家潘麗發表了《行走上海美術館》一書,對上海“一江一河”沿線的美術館進行了梳理。她發現,僅蘇州河沿線就分布了100多處大小藝術空間。黃浦江兩岸更是匯聚了眾多藝術集聚帶: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徐匯濱江的“西岸美術館大道”、浦東世博地區……藝術場館在“一江一河”沿岸高濃度集聚,吸引力不僅僅在於空間的獨特性。

深度:空間與歷史聯結

“濱水與老建筑,是很多藝術機構選址時很看重的因素。”靜安區文旅局文保中心副主任陳濤夫告訴記者,在藝術機構經營者看來,“一江一河”以及歷史建筑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能為藝術機構經營者與藝術家帶來更多發散性思維和想象力。

Fotografiska是一家在2010年始創於瑞典的藝術品牌,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影像藝術中心。企業創始人通過一張照片,就相中了蘇河灣邊的這座百年老倉庫:四四方方的建筑,滿是歲月的痕跡,且正對著蘇州河。“這裡的環境完全復刻了我們在斯德哥爾摩的全球首座影像藝術中心的環境氛圍,同樣是濱水,同樣坐落於老建筑中。”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同樣被“濱水+老建筑”的組合吸引。“我們當時考察了很多地方,但總覺得‘差點感覺’。當推開中一大樓的大門時,厚重的歷史感扑面而來,幾乎沒有半秒猶豫,我們就定下這裡了。”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夏季風說,這裡距離外灘僅一步之遙,建筑又非常古典,特別契合他們對上海的感覺。“蜂巢”開業后則很快“出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對“蜂巢”的第一印象,就是其空間內挑高的彩色玻璃穹頂,“美得令人震撼”。

在西岸,很多藝術場館同樣也是老建筑——由工業遺存等改造更新而來。首批開館的龍美術館與西岸藝術中心,前者保留了北票碼頭的煤漏斗,后者保留了原上海飛機制造廠的庫房結構。它們帶動了之后油罐藝術中心、星美術館以及西岸穹頂藝術中心等工業遺存的改造,人們分別能在這些地方探尋到昔日龍華機場的中航油儲油罐、鐵路南浦站以及原上海水泥廠預均化庫等工業遺存的身影。

這些工業遺存改造更新而來的美術館,吸引到全球知名建筑大師們參與新建場館的設計,大衛·奇普菲爾德、托馬斯·赫斯維克和讓·努維爾等建筑大師分別留下了西岸美術館、西岸漩心以及星美術館等作品。

“重磅藝術展、專業藝術機構以及國內外優秀藝術家之所以選擇西岸,皆因青睞這裡新老建筑相融合的氛圍。”徐匯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西岸夢中心的標杆項目——新建的西岸大劇院以及改造更新后的穹頂藝術中心就近在咫尺、彼此呼應。

相較上海世博會后啟動開發的西岸,藝術機構在“一江一河”的集聚更早,可追溯至本世紀初。位於普陀區的M50,是上海中心城區沿河、沿江地帶最早集聚藝術家的園區。1999年,位於莫干山路上的春明粗紡廠停產后轉型為產業園區,大量租金實惠的廠房吸引了藝術家工作室、畫廊入駐。

“‘一江一河’公共空間的貫通、周邊環境品質的提升以及城市更新的深入推進,為藝術機構的落地創造了條件,加速了藝術機構的集聚。”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劉迎九頗有感觸。

位於虎丘路上的外灘美術館開館於2010年。很長一段時間內,這裡是外灘唯一開放的非營利性藝術機構。“當時周邊環境一般,業態也比較雜。”劉迎九記得當年在虎丘路上還停靠過旅游大巴,“有點亂”。近年,在政府推動下,一批外灘老建筑迎來更新——環境品質提升了,好的業態自然會來。外灘美術館位於亞洲文會大樓內,周邊的10多幢老大樓近年陸續完成了修繕更新。今年,老大樓之間的街巷通道打通了,更是形成了可逛、可游的“洛克·外灘源”街區,一批畫廊、書店被吸引而來,在老空間裡“玩”出新的文化藝術業態。

活躍度:藝術生態被激活

藝術機構在“一江一河”的集聚,給區域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

最近,國際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將“儂好,上海”快閃店開到了蘇州河畔,就在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的老倉庫內。老倉庫的一面牆印上了陸家嘴與黃浦江的巨幅影像,與老倉庫本身的紅磚牆相互映襯,別有一番情調。快閃店內,主辦方用各種富有創意的產品與陳設,講述了上海故事、上海生活。“在過去,國際一線品牌的展覽幾乎不會跨過蘇州河。”一位藝術空間運營者告訴記者。

轉機出現在蘇州河濱河岸線貫通后。“不只是路易·威登,已經有好幾家國際一線品牌到蘇河灣考察過。他們對這些新的藝術空間很感興趣,希望將他們的展覽、快閃放在蘇河灣。”靜安區文旅局副局長吳芳藝說,今年,靜安區對蘇河灣的產業定位除了繼續堅持集聚金融產業,還提出要發展“藝術蘇河·時尚消費”,讓蘇河灣的藝術產業與時尚消費跨界融合,實現“1+1>2”的效應。據悉,蘇河灣在招商時也有意吸引一些設計、衍生品等處於藝術與時尚消費領域產業鏈上的企業在此集聚。

國際藝術品交易周期間,徐匯區的“游戲大廠”米哈游在西岸穹頂藝術中心戶外展區搭建了名為“絕區零特別展”的大型藝術裝置展,吸引許多“二次元”愛好者前來打卡,也為藝術展觀眾群拓寬了圈層。網易也參與了今年首次舉辦的“西岸ART WEEK(藝術周)”,作為入駐徐匯濱江的企業,它的鄰居們還有阿裡、騰訊、華為、小米、寶馬等,在建中的阿裡巴巴上海總部與穹頂藝術中心隻隔了一條龍騰大道,位於西岸智塔內的期智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們,則能隨時一覽浦江美景,將西岸藝術中心和盧浦大橋都盡收眼底。

企業和產業人群的進駐,讓西岸的消費結構、招商策略以及藝術品交易市場都悄然發生轉變。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以“一江一河”為核心,形成產業錨點,包括藝術品的創作、生產、展示、交易以及配套的國際物流、金融、保險等所有與藝術品相關的產業鏈條,都全力圍繞“上海”這個錨點運作。而在產業招商之外,很多政府部門也為藝術氛圍的營造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

徐匯濱江的“美術館大道”初登場時,一度被詬病“除了美術館找不到能吃喝拉撒的地方”。這兩年,沿江公共服務配套有了顯著提升。上海西岸的公共服務品牌“水岸匯”,在徐匯濱江沿線開放了24個點位,包括MANNER咖啡旗艦店、星巴克寵物友好店、7-11運動主題店、美式鄉村風的肯德基等“網紅”商業服務點位。今夏,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開放了一家“市民食堂”,廣受市民游客歡迎。徐匯區市場監管局與西岸集團還牽頭在沿江公共開放空間新增了餐車點位,人們在步行可達的距離就能買到咖啡、簡餐、甜品,提升觀展體驗。

新增一家咖啡館、一家便利店,與推動藝術產業的發展有何關聯?“藝術展、畫廊、美術館需要有人來看,隻有買家、藏家並不能構成完整的市場。”一位藝術品行業從業者說,藝術品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聯結,更能體現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投資價值。

“政府部門的工作就是做好配套與服務。”吳芳藝說,以蘇河灣為例,提升公共文化配套、舉辦高品質的文化節展賽事、吸引高端藝術產業集聚,都有助於形成活躍的文化藝術生態。(記者 唐燁 舒抒)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