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郊博物館何以成"頂流"?奉賢區博物館頻頻出圈

一家遠郊博物館何以成為“頂流”
奉賢區博物館“丹甲青文”中國漢字文物精華展將於明日謝幕。這是繼“雍正故宮文物大展”、“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文物大展、“與天無極”陝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之后,這家博物館推出的又一個重磅年度大展。從5月至今,這一展覽已吸引近30萬游客參觀,這對區級博物館來說,成績亮眼。
開業四年多,奉賢區博物館的發展態勢及口碑持續向好,在近兩年的上海博物館指數區級綜合博物館排行榜中穩居前三。這個地處遠郊的區級博物館頻頻出圈、保持常青的流量密碼是什麼?
策展,不只是“拿來主義”
2019年,坐落於“上海之魚”湖畔的奉賢區博物館新館開館。首展辦得如何,是博物館品牌能否一舉打響的關鍵。於是,奉賢區博物館找上了故宮博物院。
對於區級博物館來說,能與故宮博物院達成合作,某種程度就已算是“開了挂”:憑借故宮博物院自帶的流量,隻要能借來任意一部成熟的策展方案,都預示著成功了一半。因而,在最初與故宮博物院商議選題時,首選項是康熙或乾隆的大展,這兩個展有完善的陳列文本及大綱,照搬經驗的成本低,也更不易出錯。
但奉賢區博物館館長張雪鬆偏想在“另一半”上再下功夫。“作為區級博物館辦的展,我們更希望展覽內容能與區域當地歷史文脈關聯交織。”據史書記載,清雍正二年,江南海塘開始修建,奉賢境內現存的“華亭海塘”古跡即為當時修筑而成﹔雍正四年,奉賢縣分設建立。“就做雍正的大展”,兩家博物館一拍即合。
兩方通力合作,這場融入了奉賢元素的滬上首次雍正文物專題展,成為迄今為止展出故宮所藏雍正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展覽,不少文物首次出宮,促成奉博將名聲打出滬郊,甚至上海。
在張雪鬆看來,拒絕單純的“拿來主義”,為既有的選題創造更具新意的展陳形式,偏重“原創性”的策展思路,是奉博安身立命之本。但在借入真品方面,張雪鬆反而強調起“悉數拿來”。
2021年3月,三星堆遺址重新開啟考古挖掘工作,成為當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同年6月,奉賢區博物館推出“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文物大展,再次讓來自海內外的游客涌入這個上海遠郊的博物館。那時,一個區級博物館能承辦時下最熱門主題的展覽,讓觀眾感到難以置信。張雪鬆自己都哭笑不得:“不少觀眾看完都問,奉博展出的這些是否都是贗品?”
事實上,展出的130余件來自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珍貴展品中,除了3件“絕帶不走”的鎮館之寶是復刻品外,其余均為真品。今年的“丹甲青文”中國漢字文物精華展,展品涉及全國26家博物館,其中,商代甲骨、中山王厝刻銘夔龍飾銅方壺、“王子午”銅鼎、宋拓《十七帖》、曾侯丙嵌綠鬆石方罍等17件展品為國家一級文物,分量可見一斑。
“我們寧願選擇稍小眾但保真的展品,讓觀眾不失所望,真實才有萬鈞之力。”張雪鬆說。
從“展文物”到“修文物”
2019年,雍正展撤展后的第一周,奉賢區博物館的日均客流出現“斷崖式”下跌。張雪鬆為此感到不安:若沒有現象級大展加持,如何保持常態化的吸引力?
如今,當記者再次與張雪鬆聊起那時的忐忑,他坦言,這樣的“流量焦慮”已是過去式。一方面,奉博有了更明確的展覽規劃,除了每年重點策劃的一場大展外,博物館內的常設展、各類中小型展覽持續不間斷地填補著博物館的檔期,同時,伴隨這些年博物館周邊的泡泡公園、上海之魚、九棵樹等文旅經典景點逐步開放,文旅聯動打卡的集群效應也帶來客流。
另一方面,在博物館客流量較少的淡季,博物館會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在文物保護和研究修復工作上,作為滬上為數不多擁有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的博物館,奉賢區博物館得以走出與其他區級博物館不一樣的路徑。
2022年3月,奉賢區博物館策劃了開館有史以來“最小的展”。展覽隻有一幅作品,名為“修復日記——一幅油畫的重生”。展覽的緣起與一幅20世紀50年代的伊朗油畫作品《法羅克·加法裡肖像》有關。2021年,博物館文物修復中心承接了這件藏品的委托修復,據張雪鬆回憶,這幅油畫因伴隨兩代主人在歐亞之間輾轉多地,抵達時幾乎是“慘不忍睹”,油畫顏料皸裂脫落,難以辨析。
修復團隊對藏品病害進行了細致的調查,以科學規范的方法對藏品進行了有效的修復干預,最終讓作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全。修復的過程極富挑戰與收獲,這給了張雪鬆靈感:除了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本身,還原修復文物使其重煥生機的過程,同樣值得記錄展示。展覽“一幅油畫的重生”就以修復的工藝流程和工作中用到的科學技術為線索,結合藏家本人的講述與修復過程中的發現,圍繞藝術史學的研究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上海,不少人已經把文化設施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奉賢區博物館新館的落成開放以及每年帶來的重磅級展覽,可逐步填補郊區高品質設施與消費的匱乏。
通過博物館聚合周邊文旅資源形成的“文化新線路”“打卡新地標”“研學新方式”等,奉賢區博物館下一步還將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式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博物館的功能不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保護及展示文物’,區級博物館應該是個綜合性文旅融合的概念。”張雪鬆說。(見習記者 沈思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