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智慧養老院,會為老年人帶來多少“福利”?一起來揭秘!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養老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承載著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厚望,養老院在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能方面的探索牽動著萬千家庭的心弦。隨著今年“智慧養老院”建設首次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以及《上海市推進智慧養老院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的出台,智慧養老院成為養老行業一大熱詞。根據規劃,普陀區今年已建成3家智慧養老院:上海城怡養護院、上海美源養老院以及普陀區康養中心。“智慧養老院”究竟智慧在何處,又能為老年人帶來多少實實在在的“福利”呢?今天為您一一揭秘。
院方管理更高效:
從“手填信息”到“一人一檔”
不同於傳統意義上使用智能呼叫器、智慧血壓血糖儀等服務設備的智慧化,如今的智慧養老院更強調將“智慧”融入養老機構日常管理。即通過在入住管理、餐飲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照護、安全防護、管理運營、護理員培訓等為老服務全流程引入智能應用場。

城怡養護院
“養老行業的核心是服務運營,健康管理、膳食活動、護理照護等都需要信息管理平台的支持。”走進城怡養護院,寬敞明亮的接待大廳中,一塊超大的顯示屏尤為醒目,入住老人數量、性別與年齡比例、在院情況、餐食情況等一覽無余。在前台,老人及家屬辦理入住的手續大大簡化,健康評估、個人檔案早早完成備份,簡單核對信息后即可實現“拎包入住”……
而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養老信息化管理平台”帶來的數據驅動力。
依托平台,城怡養護院打造“從入院到離院”的全周期智慧服務體系,實現老人入住、探視預約、健康檔案、護理服務、醫療服務、日常餐飲、行政人事等各類數據全部從紙質化走向電子化,降低溝通成本、提高服務效率。
老人健康評估
護理員管理
在后台打開服務系統,每一名老人的基本信息、服務需求、健康狀況和既往病史一一呈現,更便於院方開展“一人一檔”精細化管理。護理人員的智能化排班,既實現了對護工巡查、看護、護理等動作和時間的記錄,也實現護工考勤管理和內部OA流程……“信息資料的數據化、部署交流的流程化、管理服務的便捷化、督導賦能的在線化。”城怡養護院院長黃兆周介紹:“從院方角度,智慧化建設對養老院強化統一管理、提升護理水平意義非凡。”
護理服務更精准:
從“口傳交接”到“任務打卡”
以人為本,服務第一。與其他服務性行業一樣,即便有了完備的管理體系做基礎,護理人員也終究是各類服務的最終著力點與落腳點。養老院擁抱“智慧”,又能為護理人員們帶來哪些實際便利呢?
以區康養中心為例,目前機構已經引入門禁管理、視頻監控、電子床頭卡、智能報警、呼叫系統等一系列物聯網設施。據吳鋒院長介紹,依托既有的智慧化設備,管理和護理人員能夠實現對床位的實時監控、老人健康信息的動態更新。大量常規醫療監護工作的網絡化、無線化應用,使護理人員能夠快速了解老人在院內的病理情況,實現便捷管理、及時預警和安全保護,落實“以預防為主”的養老院管理策略。

區康養中心物聯網設備
城怡養護院和美源養老院均採用了“全員駕駛艙”護理管理系統,老人入院后的健康檢測、安全監測、照護管理、藥品發放、餐食跟蹤,以及家人的探視預約、線上對話均採取了智慧化管理的模式,基本實現了康養全場景的“數實融合”。令人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依托系統,城怡、美源兩院實現了自動化的任務分配和執行。即通過智能化排班為護理員發送“護理任務清單”——由系統配屬的每位老人的護理職責、照護項目。護理員接收到“清單”后,即可通過手機端掃描房間碼、老人檔案碼“領取”護理任務。與此同時,護理員還會收到一份包括老人病史、用藥情況、當前身體狀況等信息的“關照貼士”,幫助護理員更好地服務老人。完成護理工作后,護理員隻需通過手機端上傳護理信息完成“打卡”,系統就會自動更新任務狀態並記錄任務完成的起止時間。

城怡養護院智慧化呼叫管理
為了讓護理員的工作更加高效便捷,美源養老院還研發了基於大規模真實數據訓練的AI工作助手——CC機器人。在交互中,護理員隻需以語音或文字的方式上傳老人的數據,AI工作助手便會自動為這些數據添加標簽,並將信息填寫到相應的表單字段中。此外,AI工作助手還能用作信息檢索工具,隻需輸入關鍵詞,便能迅速幫助護理員定位相應的信息內容,極大降低了手動查找信息的復雜性和耗時性。


“一方面能夠確保護理服務全程有據可循,另一方面也是對護理員的提醒提示,避免因護理員的一時疏忽導致護理項目的遺漏。”黃兆周表示:“考慮到護理人員的人群特征,我們在護理系統的開發方面著重關注的就是讓‘護理員好用、覺得實用’。一名護理員熟練掌握這套護理管理系統隻需半天時間,學習成本非常低。此外,護理員還能在系統中接受相關技能培訓和考核,持續提升服務水平。”

城怡養護員護理員“任務清單”


長者個人藥箱
任務清晰、信息明了,護理管理系統仿佛為護理員們配上了“第二大腦”,助力護理員更加規范和科學地執行護理工作,最大程度規避照護過程中可能出現錯誤或不恰當的行為,提高護理質量和效率。
老人感受更舒適:
從“智控服務”到“智慧無感”
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我們希望智慧服務能夠真正實現如飲水呼吸般不知不覺。”三家養老院負責人不約而同地表示,機構正依托各類智慧化設備,聚焦實現“無感”服務。

美源養老院

何為“無感”?美源養老院院長汪慶雲舉例:定位手環曾作為防丟失、健康監測的智能化設備被各養老院廣泛使用。但較低的佩戴舒適度和佩戴以后的“被監視感”,讓手環在不少老人眼中無異於“電子手銬”,對佩戴也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此外手環的充電、維護也為護理人員帶來了額外的工作量。而各類體態感知、生命體征床墊、防跌倒毫米波雷達等智慧化設備的引入則極大減少了老人的不適,無需佩戴電極、無需額外負重,老人的舒適感都更高。“一屏”總覽的形式更極大便利了護理人員對全院老人生活、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測。

同理,傳統養老院普遍採用的“iPad點菜”也即將被美源養老院“棄用”。在美源,老人家屬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上的服務平台,為老人提出加餐申請。隨著“AI機器人”和“語音識別”服務模塊的引入,未來護理員隻需記錄老人加餐需求,系統就能夠自動“抓取”關鍵詞,實時將加餐需求傳輸至后台。老年人不用點選、無需進行復雜的操作,“動動嘴皮子”就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各項需求,生活的體驗感和舒適性更佳。
在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長者健康管理方面,三家養老院均在探索數字賦能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的新路徑,通過“養老院+互聯網醫院”的運營服務模式,打通院內到院外、線上和線下便捷就醫的關鍵節點,推動優質醫療服務下沉。以區康養中心為例,機構與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合作,共同推出了互聯網醫院系統,駐院醫師可直接對接專家醫師,根據老人的“健康檔案”問診開方,實現老人“無感就醫”。

“不是將傳統設施設備以一個獨立的終端形態‘外挂’到養老院的各項檢測、各類服務中,而是嘗試真正從老人實際感受的角度出發,實現智慧化設備的‘無感嵌入’。”汪慶雲表示,“高科技不應成為對老年群體和一線護理人員的束縛,如何通過老年人更易接受也更舒適的方式,如何讓護理一線人員告別傳統紙質報告的尷尬,讓機構養老的這一特殊高齡群體享受到‘智慧養老院’建設帶來的實際紅利,是我們普陀區智慧養老院所有從業人員下階段共同思考和探索解決的問題。”
“‘無感服務’背后是我們的民政工作者、養老從業人員以及各職能部門的‘有感努力’。”普陀區民政局表示:“‘智慧’只是手段,養老才是‘核心’,智慧養老的初心和最終目標,還是讓老年人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普陀區民政局將持續抓好智慧養老院建設,激活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的獨特優勢,托舉老年人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來源:上海普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