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真變了,寶山區南大錨定“三座城”馳騁數字新賽道

2023年10月07日11:06 |
小字號

乘軌道交通15號線至南大路,出站便見兩座百米高的“雙子塔”在藍天麗日下熠熠生輝。我們情不自禁圍繞“雙子塔”轉一圈,但見綠化優美,道路整潔,停車秩序井然。與“雙子塔”建筑群相連的中央公園、楔形綠地、口袋公園,使得這裡公共綠地佔比超過43%,如此“城在園中”的場景以及錯落有致的天際線完全刷新對這片區域舊有印象,令人感嘆:真變了!

昔日環保地圖上的“黑地塊”蛻變成今日模樣,是如何實現的呢?

臟亂差“城中村”哪去了?

按照“南北轉型”戰略部署,寶山區以吳淞、南大為核心承載區加快轉型發展。

規劃中的“南大”片區,佔地6.3平方公裡,一度充斥多個“城中村”,其臟亂差,是環境整治中的老大難。不料前不久,我們漫步其間,映入眼帘的不僅有剛剛落成、含百米雙子塔在內的一組現代寫字樓,還看到四周不少設計新穎的在建建筑顯現了動人輪廓。毗鄰“雙子塔”的附近工地上,塔吊林立、樁機不停,一派大干快上、蒸蒸日上的景象。據介紹,拆違后的這片區域,是上海外環內面積最大的待開發區域。有人稱這裡是上海中心城區“不可多得的大衣料子”。原因在於,地理及交通優勢隨著城市更新和轉型發展日益凸顯。從南大路地鐵站,向南去往人民廣場或向西去往高鐵上海虹橋站,均在半小時車行距離內。從這裡通往著名的知識高地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大學、海軍醫科大學等,都在十公裡半徑左右。發展良機在十年前“光顧”了這裡——這片區域被列入轉型升級發展的重點之一。規劃一出,民眾喜出望外:違建密集、污染嚴重的“城中村”,有望因此“騰籠換鳥”。

上海南大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親眼見証了南大蛻變。據他介紹,轉型發展的號令始於10年前。2009年起,南大地區綜合整治連續兩輪被列入上海市環保三年行動,並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這是推動“城中村”巨變的“關鍵一步”。那個時候,南大的環境整治不再是“小打小鬧”,而是“大刀闊斧”,環境整治成為產業調整、形象重塑的“第一仗”,非打贏不可。市委市政府決心已定,相關執行部門紛紛行動,以“風卷殘雲”之力投身改革和建設。細數起來,十多年來圍繞污染企業關停轉移、大批村民搬遷“上樓”,在談判動員、拆違騰地、環境整治等方面,難啃的“硬骨頭”多不勝數,但最終都在發展中被一一解決了。至此,昔日令人看了直搖頭的南大“城中村”,重現為“一張白紙”,可以描繪最優最美的畫卷。而寶山以“不低於黃浦江兩岸”的標准,正持續地推進功能集聚、品質開發,著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全力打造好“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雲端一座城”。所謂“地上之城”,即以數字經濟、合成生物、科技金融等為主導產業,建設“數智南大”市級特色產業園等載體,做優科創企業總部經濟,以及產城融合的配套建設。所謂“地下之城”,即連通地鐵站和商業設施,四通八達的商業城。其中包含地鐵15號線南大站與豐翔路兩側的TOD,集商業、辦公、居住等功能於一體,構建多維高效的城市樞紐。而“雲端之城”,即通過適度超前布局,將數字化技術應用於各個場景,構建可感知、可學習、可成長的“未來城市生命體”。

“先行區”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百米雙子塔所在之地,是規劃中南大智慧城的新地標。

這裡正在謀求“后發優勢”,不僅在15號線南大路站一帶構筑現代化辦公、商業等區域,而且在營造CBD“繁盛”氣氛的同時,力求凸顯“智慧”城的色彩。這方面,我們留意到不少“細節”。譬如,抬眼可見的信號燈,矗立區域的燈杆,以及集中物流配送點等等,都應用了現代智能技術。此外,我們了解到,他們積極探索“先投后股”的發展模式,從資金、載體兩方面入手,加速孵化硬科技,將創新活力轉變成發展動力。南大智慧城,正以豐富多樣的改革舉措,吸引眾多“種子選手”企業在此扎堆,共同發力於數字經濟的新賽道。

坐落於南大智慧城核心區的數智南大產業園,在去年6月躋身新一批上海市特色產業園區。該園區牢牢錨定“數智”發展招商引資,加快構建科創服務及功能配套,已經在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台、孵化器、加速器建設方面初顯特色,聲名遠播。據上海臨港南大智慧城市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數智南大產業園已累計吸引530余家企業進駐,數字經濟總部型企業佔比近半。其中包括以中軟國際等為代表的軟件服務類企業和一批芯片設計、人工智能、數字健康領域的新興企業,已初步構筑了區域數字產業生態。

據介紹,數智南大產業園也有望成為南大智慧城打造智慧城市新典范的“中樞神經”,計劃建設的兩個示范組團以及三條智能展示軸帶,將率先形成“智慧”之示范。

開辟藍海以求“換道超車”

南大智慧城被科創界“看好”的亮點還在於,基於資源稟賦,勇於在“產業定位”上開辟人無我有的藍海。譬如,他們搶抓“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機遇,發力於合成生物醫藥領域。

何為“合成生物醫藥”?據介紹,合成生物學是利用基因測序、基因合成、基因編輯3項底層技術,是實現生物制造的一種顛覆性生產方式。由於此賽道足夠寬、天花板足夠高,當前正處於產業轉化的爆發前期,有望邁入產業化發展的快車道。為此,南大智慧城站高望遠,提前布局,意欲通過夯實高精尖基礎科學設施,支撐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1到10”的應用創新、“從10到100”的產業創新。不得不說,觀念決定道路!

目標明確后,前行的步伐就可以加速了。目前,南大智慧城正加快建設公共服務載體,其中包含公共實驗室等新型服務功能。他們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啟動建設約30萬平方米的產業載體,建成開放共享的合成生物重大設施平台﹔建設三至五個細分領域功能性創新平台﹔培育和引進合成生物領域骨干企業30家、企業數量達100家,將南大合成生物產業園建設成為上海市合成生物未來產業加速園、特色園,助力形成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新型產業發展道路從無到有,無疑會遇到許多“難關”。在布局基礎科學設施方面,考慮到需要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南大智慧城積極探索“政府+市場”的靈活投資模式。他們主動撬動多元主體參與,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持續擴大服務覆蓋面,筑牢創新底座。

為服務好“從0到10”的全產業鏈創新,提升空間承載力,南大智慧城還在產業載體建設方面持續發力。在科研端,他們已經建設合成生物產業園,提供研發、孵化、小試、成果轉化、人才交流、金融服務、商務辦公等場所,形成開放共享的創新策源、轉移轉化環境。而在產業端,他們利用南大周邊及寶山北部工業園區存量工業土地資源,部署中試車間、生產基地等,以此滿足企業中試及生產制造的需求。合成生物產業創新發展軸形成有望。

承載未來天際線的根基

在更高層級上回應發展需求,統籌布局創新形態,是承載未來天際線的根基。

南大智慧城響亮地表明了將打造“三座城”、勾勒寶山“智慧未來”的決心,可圈可點的還有一項前沿設計——組團開發。相較於傳統城市布局中圈層劃分的模式,組團開發是把城市分割為一個個五臟俱全的“小麻雀”。而每個組團內,人們都能便捷抵達商業載體、公共服務空間,實現更科學的職住平衡。從規劃看,他們已經實施以結構性綠地、城市主干道為邊界,劃分6個產業組團進行建設。每個組團的規模都基於相應規模的精心設計。

南陳路126號,是南大智慧城規劃展示館。一字排開的幾幅控規圖顯示,從初版到最終版,綠意一點點鋪滿、路與路的間隔逐漸減少、橫平豎直的路網改為更具人性和美感的窄路彎巷。這樣的規劃調整,關鍵詞在於“尺度”。設計師們反復提及,發展的指向是以“人的需求”為核心,由此體現對生產尺度、生活尺度、生態尺度等各方面都悉心回應。

不遠的將來,城綠相融的組團開發環境裡普遍具有這樣的人性化場景:辦公、商業、休閑相互之間並不割裂,在此工作的人們不必焦慮地趕路,或許在每個街角紅綠燈逗留之際,便能偶遇“意外之美”。這裡所說的“意外之美”,包括街角處的碎片空間竟然開著一家手沖咖啡館,不經意路過的一個角落有個“特色書店”或24小時亮燈的溫暖便利店。

最美城市往往在人行道、便利店、生態綠地等多個“小地方”讓人感受暖意。顯然,南大智慧城不因“善小”而不為,相反卻力求“人性化”。譬如,在最初控規圖中,滬嘉高速外環線交界處被一圈綠林環裹,后來,設計師將此“化整為零”,變成可親近可休憩的小巧綠廊、口袋公園。此外,他們還計劃在佔地約300畝的中央公園裡,嵌入精品書房,同時預留充足的地下空間,讓書香彌漫於復合型的公共文化新空間。總之,未來南大智慧城空間將在生產、生活、生態間建立親密連結。如此多樣靈動的空間布局,有助於產城融合,充滿生機。

值得一提的是,15號線南大路站不遠處,新型人才社區——“金地草莓社區”五幢樓已全面完成封頂並開始裝修。這是南大智慧城“拿地即開工”的首個產業配套項目,共有一室戶、一室一廳以及二室戶等2000余套。這一青年白領“夢開始的地方”,將提供諸多“共享”空間,包括共享廚房、運動主題區、影音娛樂區、室外籃球場、休閑步道等,以及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全生命周期服務配套。由於人才、住房、土地、財政等相關政策的立體化加持,毫無疑問,南大智慧城作為轉型發展承載區之一,如茁壯的梧桐將吸引更多“鳳凰”棲息。

(來源:上海寶山)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