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江山圖》《牡丹亭》變身“大漫畫”,到上圖東館看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漫畫,是緊跟時代脈搏、最接地氣的藝術形式之一﹔插圖,是彰顯時尚潮流、追求唯美的繪畫風格之一。國慶長假期間,“神筆開悟——2023第四屆丁聰全國漫畫插圖大展”在上圖東館迎接市民。前三屆丁聰全國漫畫展主要聚焦諷刺與幽默,今年這一展覽則以“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為主題向全國征稿,並將插圖納入征稿繪畫形式。展覽趨向漫畫+插圖的“大漫畫”概念,青年動漫畫家的作品佔六成。
丁聰兒子丁小一透露,前三屆漫畫展在業內口碑頗佳,考慮到如今是跨界融合的時代,無論漫畫還是漫畫展都必須拓寬思路。本屆展覽增加了受年輕人和親子家庭喜歡的“插圖”類,由楓涇鎮搬到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城市會客廳”。以落地大玻璃窗外的全國第一個“閱讀森林”秋色為背景,從3000多幅全國各地的漫畫、插畫作者精品裡遴選出來的111件近400幅畫作,或懸挂於畫架或平鋪於展櫃中,各有精彩。
漫畫家、市美協動漫藝術專委會主任孫紹波分析,過去漫畫受制於印刷條件,多以簡筆勾勒的繪畫手法,展現幽默、諷刺、諧趣或哲思。如今的“大漫畫”更注重多重藝術手段的融合創新,承接了傳統漫畫與當代動漫的跨界融合與創新。
展覽中有10幅作品獲丁聰基金會鼓勵、10幅作品獲丁悚基金會鼓勵,是所有展品裡的佼佼者,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它們的鮮明特點。
比如青年藝術家葉露盈的一組《千裡江山圖》,從《千裡江山圖》繪畫者、18歲的王希孟的動漫形象和繪畫視角出發,展現青綠山水的質感。其中一幅長卷把敘事組畫裡的場景一一嵌入,其余幾幅則是敘事場景的展開。新一代創作者以他們的方式理解傳統,經典名畫被重新演繹。
左晨的《牡丹亭》以版畫風格為基調,動漫造型為形式,在夢幻與現實結合的夢境中,勾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杜麗娘、柳夢梅形象。
朱均悅的一幅《穿越》頗具漫畫的哲思。機器人的一雙手在翻閱竹簡上的《道德經》——人工智能正在學習古老智慧,那麼人呢?上海漫畫家高幼軍(Tango)則讓朱元璋戴上了看起來有點像VR眼鏡的三星堆面具,成了一幅《朱元璋加三星堆等於元宇宙》的作品。
畫油畫出身的馮仁豪一組《三國系列》在畫面上頗具電子游戲的氛圍。市美協動漫藝術專委會副主任趙為群分析:“青年畫家成長過程中長期接觸電影大片、游戲大場景,因此在創作動漫作品時的氛圍營造水平要超過以往的漫畫家。”
據主辦方介紹,本屆丁聰展的征稿渠道有所拓展,除常規征稿渠道,還與指定動漫網站合作,將一批受到粉絲喜歡的流量作者作品納入征稿作品進行專業評選。在上圖東館舉辦的展覽10月15日閉幕后,部分作品還將在人氣十足的CP展上(COMIC UP同人展)再度呈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