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錨定高質量發展,楊浦“長出”新空間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2023年09月26日14: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0年前還是“工業鏽帶”的上海楊浦濱江,現在成了美團、嗶哩嗶哩、字節跳動等互聯網頭部企業集聚的“創新秀帶”﹔曾經的老廠房華麗轉身變成“長陽創谷”,從科技創新到社區復興,正朝著“世界級創谷”的目標升級迭代﹔承載著上世紀50年代工人家庭幸福生活記憶的長白新村,經歷了幾十年破敗雜亂的“兩萬戶”歲月,如今赫然成了溫暖而時尚的新型社區“長白228街坊”,還被住建部推薦參評2023年聯合國人居獎﹔一條處在高校、科技企業和社區中間的大學路,從后備廂市集到沉浸式數字公園,總能找到有創意的各類小店,煙火氣足足……

楊浦濱江遠眺

近年來,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處在創新發展關鍵時期的楊浦區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上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區,在不知不覺中變身、更新,“長出”了很多全新的空間。打量它們,或許就能暢想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未來面貌,感受市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定義與向往。

科技空間:上下樓就是“上下游”

“最大的感受是上下樓就是‘上下游’。B5棟4樓是我們的研發中心,樓下是上海技術交易所,對面是東部技術轉移中心,所以我們能夠快速找到國際化信息資源﹔樓上有我們的兩家直接客戶和一家營銷合作機構……”說起在楊浦創業發展的經歷,復志科技創始人兼CEO封華這樣告訴大江東工作室。

封華和復志科技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都在楊浦區讀書,相識於復旦校園,2015年6月創業時選擇了位於楊浦區新江灣城的灣谷科技園,不隻因為熟門熟路——園區緊鄰復旦江灣校區,同濟、上財等大學都在5公裡之內——還因為得到了實實惠惠的好處:“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的專業科技創業孵化平台給予的各項賦能,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在沒有風險投資介入前,政府推出的精准科創扶持政策,如小巨人培育項目、高轉項目、稅收返還等,讓我們能夠堅持下來。”

如今的復志科技,已是在海內外擁有近500名員工、全球領先的創新型3D打印企業,波音、特斯拉、華為等國內外企業巨頭都是其客戶。

灣谷夜景

10年前,這裡還是城鄉結合的荒蕪地帶,如今已發展為以新一代生態商務總部型辦公和國際科技產業集聚為特色的科技園區。灣谷將大學校區的知識溢出效應和城市的原生態自然環境有機結合,持續加強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和學城、產城、創城“三城融合”,打造創新協同網絡體系,迅速成為獨具特色的創新生態空間。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一種心音信號的評估採集方法”等4項研究成果,不久前在上海技術交易所完成了對北京鷹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專利轉讓。“目前,我們已為27家醫療機構提供服務,並與3家醫院共建了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提供技術交易全鏈條式服務,形成了醫學技術券商的‘樣板間’。”上海技術交易所總裁顏明峰說。

上海技交所與大學間的互動合作更是密切,已與超過30家高校院所簽訂成果托管協議。楊浦區科委主任肖菁介紹,他們支持復旦大學圍繞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長期使用權開展試點改革,已累計實現技術交易7.04億元。

致力於構建全球適用的技術交易運行准則和技術交易效用評價體系,上海技交所著力打造技術轉移交易服務生態圈,網絡覆蓋長三角並聯通全國,同時探索跨境技術交易,由此實現高校、園區、產業等優勢資源融合。

上海技術交易所

技術交易並非標准化產品的交易,需要挖掘和整合。同在灣谷的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近些年來不斷構筑面向國內國際的科技創新研發與轉化功能性平台,以數字化和區塊鏈為手段,強化科技成果匯聚、智能化供需對接、技術經理人培養、創新數據治理、科技園區管理等功能。

由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科辰資本平台,也落地在灣谷科技園。它聚焦企業金融服務需求,構筑全鏈條、多層次金融資金池,以資本為紐帶聯動知識管理、資產管理、資本管理的有機結合,服務於產業集群孵化建設。

創新空間:楊樹浦變身“楊數浦”

不只是灣谷。楊浦正在著力打造濱江、大創智、大創谷、環同濟四大功能區,全面升級形成“一廊一帶”新布局,形成“楊浦科創帶”。

位於五角場地區的大創智創新發展示范區

曾經的“工業鏽帶”楊浦濱江,南段已成為在線新經濟生態園,其中“總部秀園”初具雛形,匯聚了中交、中節能、美團、B站、抖音等一批高能級總部項目。中北段“研發創園”持續突破,已有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上海市高端醫療裝備創新中心等項目。

以五角場為核心的大創智區域,依托復旦、上海財大等高校人才優勢,集聚了超過4500家企業,形成了信息、設計、文化等優勢產業集群。

由長陽創谷、互聯寶地、城市概念園等老廠房更新建設的大創谷內,小紅書、得物等企業的創新業務相繼入駐,數字城市研究院、賽博研究院、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等平台也紛紛落戶。

熱鬧的大學路后備箱市集

以創意設計產業聞名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還在擴容,通過區校合作,先后成立了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國家自主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等一批創新平台,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正積極打造未來生活引領區。

大江東工作室了解到,楊浦正在打造“1+2+3+4”的現代化產業體系。“1”是以數字經濟為核心主導,“2”是“互聯網+”和“智能+”兩個基礎支撐,“3”是在線新經濟、智能制造、創意設計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4”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低碳、科技服務四大主攻方向。

“楊浦得名於楊樹浦港,我們想將這個‘樹’變成‘數’。”新聞發布會上,楊浦區區長周海鷹帶著自豪地說,楊浦區已聚集7000家數字經濟企業,區級稅收佔比達到30%以上,營收佔比達到50%以上,預計今年營收2300億元,約佔全市的1/6、中心城區的1/3,“可以說,楊浦數字經濟已經厚積成勢。”

社區空間:煙火氣透出“時尚范”

近段日子,楊浦區控江路街道鳳南一村的老居民們一直喜氣洋洋的。這處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舊住房拆除重建項目,跑出了城市更新的“加速度”:6月21日,第一輪書面征詢結束時,85個門棟1794戶居民的同意率達到100%,比第一輪征詢結束時間提前了7天﹔8月28日,項目更新協議簽約第一天,簽約率就超過了95%的生效條件。這個重建項目將成為楊浦區打造人民城市“樣板間”的又一實踐,也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生效后全市最大規模的舊住房拆除重建項目。

73歲的孫先生在鳳城一村67號住了幾十年,如今最盼望的,是小區重建后回遷的日子。“原拆原回,不光住房條件改善好了,而且還能和老鄰居們住在一起,更期待的是有6000多平方米的公共服務設施。到時候就是全新的社區環境了,生活品質大不一樣!”

五角場社區“人人會客廳”

五角場街道國定支路,一處原本臟亂差的畸零角落地塊該如何整治利用?街道為此充分整合各方資源和意見,光是在周末舉辦的意見建議懇談會就有20多場,還多次向周邊居民、公司員工、大學師生發放調查問卷。如今,這裡變成了一處被稱為“人人講堂”的新型社區文化空間,讀書會、電影周、非遺工藝制作、城市文化講座……每年為居民們舉辦的活動不少於100場。

離開“人人講堂”不遠,是集中了食堂、菜場、醫療點、會客廳、書屋、咖啡館的五角場社區活動中心。周圍企業和居民捐贈的圖書匯集成閱讀空間,毗鄰辦公樓的年輕人來這裡交友放鬆,父母帶著小孩來讀書玩耍,老年人買好菜進來測測血壓、歇腳聊天。這樣“小而美”又充滿人情味的地方,見縫插針地嵌入社區各個角落,為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添磚加瓦。“煙火氣+書香味、人文景+科技范、時尚風+國際化”,一種新的生活街區和創新生態社區空間,宛在身邊。

社區居民在“人人講堂”參加“何以中國”系列講座

積極打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佳實踐地,楊浦深入踐行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最優的供給服務人民,日日新,又日新。

(圖片均由楊浦區委宣傳部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