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探索“4個+”合作新模式,滬滇協同促雙贏

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
2023年09月15日20:18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在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正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座以上海臨港和雲南昆明兩地命名的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正在崛起。目前,園區42棟工業廠房已全部封頂。項目建成后,預計能吸引逾200家科技企業入駐,創造就業崗位3000余個。

正在建設中的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張軍 攝

自1996年中央確定上海市對口幫扶雲南省以來,滬滇協作已走過20多個春秋。產業合作、就業幫扶、消費帶動……各方面各層次的交流交往從未間斷,總幫扶項目一萬余個。

目前,滇滬雙方正在探索“上海企業+雲南資源”“上海研發+雲南制造”“上海市場+雲南產品”“上海總部+雲南基地”的“4個+”協作模式,攜手促進更高水平開放協同。

“上海企業+雲南資源”增績效

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位於我國西南邊陲。這裡土地廣袤,光熱水土條件好,是國家糧食和蔗糖生產基地。蔗糖產值在產業增加值中佔有較高比重,但產業附加值不大。

以前,榨糖過程中每年產生的40多萬噸廢蔗渣,多是通過焚燒、堆肥等形式簡單處理,容易造成環境污染。上海綠賽可實業有限公司在赴當地公益幫扶時發現此情況,決定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把蔗渣裡的纖維素和木質素變成工業原料,通過對蔗渣進行加工,制成可降解餐飲具、包裝材料等。

綠賽可環保餐具加工車間。企業供圖

很快,一條“甜蜜產業鏈”在耿馬迅速建成。“一根甘蔗吃干榨盡”這一思路不僅解決了耿馬制糖企業的大量廢渣處理難題,還延伸了傳統甘蔗加工的產業鏈,形成生產、制造、廢渣再利用的閉環,實現了產品價值最大化。

上海擁有數量龐大的企業資源,雲南有著氣候、生態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滬滇協作過程中,雙方積極探索出“上海企業+雲南資源”模式,重點加強新能源領域、文旅康養等領域合作。

比如,中國太保在大理建設高品質旅居康養的太保家園·大理國際樂養社區,打造全國"文化+健養+旅居"新地標﹔錦江國際集團、久事集團加強對雲南省旅游線路和休閑旅游示范區進行重點推介和資源傾斜,加大旅游度假酒店以及相關配套服務支持力度等。

“上海研發+雲南制造”強能級

水往高處流?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兒,在雲南卻變成了現實。

雲南有豐富的水資源,但在山區,卻普遍存在“結構性缺水”問題。因為人和耕地在山上或半山腰,河流在山腳下,看得到水,卻不能直接用。

經過調研,上海援滇干部引進上海淼匯能源科技公司,為雲南山區農業生產用水和人畜飲用水矛盾提供解決方案。目前,這一項目已解決超過45萬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問題,還有22萬多畝農田灌溉用水、76萬頭大小型牲畜飲水以及20平方公裡的森林防火用水。

自然能提水高位水池。企業供圖

需求導向引技術,成果轉換破難題。東西部協作進入新階段,滬滇兩地攜手探索“上海研發+雲南制造”模式,支持上海各類技術人才與雲南開展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促進市場主體協作研發。

上藥控股在雲南投資建設醫藥產業園,聚焦傣藥、南藥種苗研發新方向,強化研發合作和市場開拓﹔上海建工、隧道股份、華建集團推廣應用隧道路橋的全生命周期實時管控智慧系統,在當地打造公共建筑智能制造平台等。

“上海市場+雲南產品”塑品牌

上海擁有大市場、大流通、大平台的優勢,雲南具有優越的氣候、環境和豐富的農特產品資源,如何將兩者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也是上海援滇干部重點思考的問題。

近年來,滬滇協作注重以市場為牽引,壯大雲南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強化上海市場消費網絡與雲南生產供應網絡的適配與對接,以消費協作為抓手,讓更多適銷對路的雲南特色產品走入上海千家萬戶,在探索“上海市場+雲南產品”協作模式上闖出一條新路子。

以合作建設消費中心城市為抓手,加強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昆明作為西南區域重要消費城市的聯動聯建,滬滇協作為雲南和上海搭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共享平台,促進了滬滇兩地產業深度融合、企業互動發展、資源優勢互補。

雲南摩爾農庄廠區。摩爾農庄供圖

舉例來說,上海光明食品(集團)與雲南摩爾農庄的合作,將雲南核桃產業打造成為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完整食品產業鏈,為雲南核桃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東浩蘭生集團在國家會展中心開設消費幫扶生活館,為雲南產品“帶貨”﹔浦發銀行、中國太保等企業利用自有平台,設立幫扶產品銷售專區。

“上海總部+雲南基地”促融合

立足對口地區所需、上海所能,上海結合實際,加快建設現代產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全面增強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探索出“上海總部+雲南基地”這一模式,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優勢互補,點燃協同發展“主引擎”。

上海鵬欣(集團)有限公司與雲南省簽署打造千億級肉牛產業合作協議,以“打造中國肉牛產業航母,創建國際農業經典品牌”為使命,通過“公司+合作社+服務+政府”的聯動方式,以縣為單位、鄉鎮為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基礎,推行“十萬頭縣、一萬頭鄉、一千頭村”的養殖示范基地,在昆明、臨滄、保山、德宏、普洱、紅河、昭通等地進行產業布局,已投入運營牧場 8個,累計存欄10萬余頭,直接就業人員1100人。

鵬欣尋甸鳳合示范牧場。鵬欣集團供圖

鵬欣集團不斷推進“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建設,打造“高原肉牛產業示范園區”,建立起輻射全國乃至東南亞的肉牛全產業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雲南鄉村振興及綠色發展,不斷提升“大基地、大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相距兩千多公裡的上海和雲南,同飲一江水。20余年對口幫扶,滬滇兩地在實踐中探索出的“4個+”模式,在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上優勢互補,在擴內需促消費上相互賦能,有效帶動兩地合作共贏。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