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應變局、育新機,推動科技成果更好轉化

人民網記者 葛俊俊
2023年09月12日18:17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全球技術轉移大會是首個以“創新需求”為導向的科技型展會,前三屆共計匯聚了2000余家創新主體的1.3萬項創新需求,展示了900余項中小企業創新產品、1600余項國內外創新成果,舉辦70余場專題活動,達成意向成交額近50億元。

近日,在2023全球技術轉移大會暨第四屆世界技術經理人峰會上,來自政界、產業界、學術界的嘉賓齊聚上海,聚焦創新需求、人才需求、資本需求,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開放合作等方面展開深入探索與交流,推進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揭榜挂帥,暢通科研與產業通道

在全球技術轉移大會品牌展區,御風未來一架2噸級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首款機型M1亮相。該飛行器的首架機各項測試已基本完成,接近可飛行狀態,不久將擇期首飛。據悉,首飛成功后,這款飛機將成為我國首架自主研發的2噸級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eVTOL是個由技術累積到某個閾值后爆發的行業,是典型的由技術創新轉化為成果落地的案例。”御風未來創始人兼CEO謝陵指出,人類高效的空中出行需求一直存在,但受限於技術等各方面原因,這一需求一直難以滿足。現在隨著電動化的發展,使得綠色環保、高安全、智能化的飛行器成為可能,讓空中出行的夢想從科幻照進了現實。

“目前,國內科研端和產業端之間的技術轉移存在一些障礙或者說割裂還長期存在,比如說一些產權的問題、轉化方式的問題等。”謝陵指出,eVTOL是個“長坡厚雪”的行業,要成功穿越周期,需要大量的人才、資本和資源。

他希望,借助全球技術轉移大會,暢通科研端跟產業應用端的之間的合作,促進技術產權的轉移、技術合作研發、科研人員流動等。據悉,此次大會期間,該企業發布了電動飛機高性能動力系統技術創新技術需求,投資資金1000萬元,期待以最快速度找到方案並破解難題。

多重角色扮演,打造復合型人才

“當前科技發展呈現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態勢,新興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實現產業化應用,重構經濟社會的生產關系。”湖北技術交易所所長陳漢梅博士認為,在亟需建立的技術轉移體系裡,最缺的是技術轉移人才。

“新時代技術經理人不再僅僅是消除信息差的‘中間商’、撮合交易的‘紅娘’,而是有了新的能力要求、角色定位和新的使命。”陳漢梅博士認為,在為科技成果轉化打通堵點、破解難點上,技術經理人至少應該扮演五種角色,即翻譯官、構架師、賦能者、跨界人和設計師。

其中,翻譯官可以讓科學家和企業家進入統一話語體系。科學家和企業家在思維模式和底層邏輯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技術經理人必須成為出色的翻譯官,讓科學家更懂企業經營者的需求,也讓企業家更懂科學發展的特點,讓兩者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各司其職。

技術領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技術經理人則要化身構架師,做好戰略規劃、分析轉化流程、設計轉化路徑、調配資源等工作並進行項目管理,在各種不確定性中撥開迷霧,用系統思維找到標准化的藍圖。

在陳漢梅博士看來,技術轉移人才培養是一個開放式的命題,沒有標准答案。她建議從三個方面共同努力,即氛圍共創,打造技術經理人全新格局﹔資源共享,完善技術經理人多元培育體系﹔生態共建,構建技術經理人區域協同機制。

建立專業培養體系,打造優秀科創生態環境

2021年,上海把技術轉移人才首次納入《上海市重點領域(科技創新類)“十四五”緊缺人才開發目錄》﹔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獲批成為全國首個技術轉移碩士學位點。

“我們通過構建自主招考和企業、學校共同培養體系,今年加去年兩屆共有243名學生入學,均有工作經驗,平均年齡34.8歲,平均工作9年,平均在企業擔任管理年限6年。”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奚立峰介紹,學生基本來自“3+6”產業,42%的學生是企業高級管理者,每個學生擁有0.5個專利。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通過小切口找到大突破,如何加大研究投入,培養技術轉移人才?奚立峰指出,這就要求學校科研、國資、財務、審計等部門加強協同改進,確保科技成果依法合規。

“學校改革分為三個方面:人才隊伍、轉換機制、科創環境。”奚立峰說,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學校除了建立了技術轉移專業碩士培養體系外,還對學校從事技術轉移轉化專職人才、老師給予了職稱評聘和激勵機制。在全國首創“完成人實施”的模式,即先賦予教師科研成果的長期使用權,后轉讓科技成果的模式,來支持教師創新創業。此外,學校還制定了明確的12條免責情形和22條負面清單,激發老師創新活力。

一系列改革舉措使得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轉化體量實現了跨越式增長:2020年以來,上海交大成果轉讓、許可和作價投資總額超過了30億,是改革前的5倍。2022年,學校技術開發咨詢服務的產學研的合同金額就達到了22.2個億,為改革前的2倍。

“我們正在全力推動大零號灣建設,希望引進科技領軍企業入駐,與學校共謀發展。”奚立峰表示,上海交大未來希望能為科技成果轉換提供可復制的高校模式,為社會輸送更多科技轉移人才。

促進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

“‘十四五’以來,上海技術貿易發展迅速,技術出口合同額年均增速10%,2022年達到187.9億美元,居全國各省市之首。”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張雨東表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創新鏈和產業鏈不可或缺的橋梁,希望上海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的改革和探索力度,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功能,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多介紹,2022年,上海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000億元,平均單筆交易金額達1046萬元,同比增長40%以上。上海高等院所通過轉讓、許可、作價投資三種方式的轉讓金額連續三年位居全國首位。與此同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凸顯,研發投入經費佔比超過65.8%,企業對技術市場貢獻率超過90%,技術轉移生態日益完善。

今年8月,上海市科委等七部門印發的《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等制度指引。此外,上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業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形成了浦東、閔行、寶山等多個科技成果轉化特色區域。

劉多建議,拓寬供需對接的快車道,搭建好產學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業高效融通的大平台,引導科技型骨干企業加大開放式創新﹔做好人才培育的加速營,開展豐富多樣的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的技術轉移交流活動,加大復合型技術轉移人才隊伍的培育力度﹔搭建國際合作的大舞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我們應該更加主動地應變局育新機,大力強化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創新體系。”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