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十周年,政協委員齊聚獻良策

今年是全國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設立十周年。10年來,上海自貿區率先主動對接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在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創新、“放管服”改革等領域形成了一大批首創性、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
近日,在“成就與夢想——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十周年再出發”2023年浦東政協第四屆“觀瀾論壇”上,來自政界、產業界、學術界的嘉賓,以及部分全國、市、區三級政協委員齊聚,聚焦自貿區戰略提升,積極建言獻策,持續助力打造浦東王牌作用。
高質量發展,法治為先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5周年,上海自貿區成立十周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外部形勢,自貿區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從何而來?全國政協常委周漢民認為,推進上海自貿區立法是當務之急。
周漢民指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於2014年8月1日實施,是上海自貿區各項制度創新和改革的集大成者,體現了悠悠萬事法治為先的特征,也是上海自貿區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2022年3月1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條例》正式施行,將新片區在投資體制改革、貿易監管模式、金融開放創新、重大風險防范等方面形成的改革創新成果以法治的形式進行固化和完善。
據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是我國首部關於自貿區的地方性法規,當時廣泛聽取了社會意見建議,僅上海的市政協委員就多次開展研討,提出了厚達87頁的意見建議,最終生效的條例中,至少有12條體現了政協委員的共同智慧,成為委員參與立法協商的一個成功范例。
“以良法促進改革發展,要把自貿區立法過程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動實踐。”周漢民建議,自貿區相關法律的出台過程必須貫徹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回應各方關切,反復修改完善,最大限度反映包括市場主體在內的社會各界的意願。此外,政協要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通過深入調研形成有廣泛共識的立法建議。
周漢民認為,自貿區立法時機已然成熟。在全國21個自貿區“雁陣齊飛”的基礎上,以一體化思維統籌規劃、立法先行,凸顯自貿區制度創新的功能,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之舉。
制度型開放,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
上海自貿區是塊大試驗田,十年來制度型開放探索不停歇: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了上海自貿區成立后兩到三年的建設任務,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了新經驗。2015年4月,《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明確了上海自貿區擴區后的建設任務,要求在更廣區域和更大空間積極探索以制度創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徑。2017年3月,《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要求對標國際最高標准、最好水平,建設開放和創新融合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風險壓力測試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區以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2019年8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楊朝指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海自貿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率先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制度體系,形成了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自由貿易賬戶、“証照分離”、跨國公司總部資金池等一批基礎性和核心制度創新成果。“國家層面集中向全國復制推廣的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經驗中,約一半為上海自貿區首創,累計已有300多項改革成果向全國分層次、分領域復制推廣。”
楊朝介紹,上海自貿區設立的企業數和20年前同一區域相比增長了2.35倍。上海自貿區設立10年來,浦東累計吸引實到外資超過700億美元,推動浦東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2萬億元。
“新時代新征程,自貿區擔當新的歷史使命,實施新的提升戰略,進一步‘試制度、探新路’,努力成為我國更深層次制度型開放的先鋒之地,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示范之地。”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德忠建議:對標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構筑更高水平開放生態﹔加強貿易和投資制度集成創新,構建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體系﹔完善金融開放管理制度建設,打造跨境資金自由流動的功能載體﹔探索跨境數據流動監管機制,建設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創新高地。
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使命重大、任務艱巨。楊朝建議,以上海自貿區十周年為契機,對標國際最高標准、最好水平,加強主動謀劃和系統設計,深化集成性改革和制度型開放,找差距、強弱項、拉長板,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建言獻策,提交相關提案226篇
在專題交流環節,浦東新區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余宏新、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艷等6位市區政協委員各抒己見。有的委員認為,浦東新區在商務領域的實踐,不僅為本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也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有委員表示,金融中心功能的深化不僅促進了金融服務的提質升級,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有委員指出高端專業服務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還有委員認為自貿區作為開放平台,協同創新是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需要合作的土壤,也需要法制保障。
上海自貿區成立十年來,市、區政協委員和黨派團體對標對表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聚焦自貿區制度創新、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對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等方面的重點內容,提交相關提案226篇、建議700余條。
此次,觀瀾論壇集中展示了34篇提案典型案例,浦東新區政協表示,這是市、區政協關於自貿區提案工作的縮影,充分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展現政協委員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不同階段、不同方面為助推高質量發展提出的真知灼見。
會前,區政協還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觀瀾讀書專題學習和“金點子”征集活動,動員全體區政協委員為自貿區提升戰略建言獻策。
“要以上海自貿區提升戰略彰顯浦東引領區王牌作用,要以高水平立法促進改革開放,要以制度型開放增創國際優勢,要以系統性集成統籌發展安全。” 浦東新區政協主席姬兆亮建議,廣大政協委員要用好自身資源優勢和專業優勢,依托政協系統“站、室、點”等平台機制,深入企業走訪調研,繼續撰寫高質量的提案和社情民意,為上海自貿區建設持續獻計出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