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系列報道
做好“資源”文章,鬆江打造創新生態系統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人才,是上海的最核心資源、最寶貴資源和戰略資源。在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入核心功能建設的關鍵時刻,黨中央把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任務交給上海,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隨著以打造“海聚英才”人才品牌為契機,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科創辦在全市范圍內遴選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園區,持續發掘人才、用好人才。 如何讓上海的人才有歸屬感、成就感?
如何讓上海成為天下英才的逐夢之城、圓夢之都?
即日起,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科創辦聯合人民網上海頻道共同推出“上海市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系列報道”,為您講述科創園區的引才、用才故事。
“從做科創來講,郊區存在著天然的不足,不光是對人才的吸引力較弱,從科創資源的角度來講,郊區也不如市區。”
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副總經理張延軍一語道破鬆江做科創園區的“先天不足”。
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位於地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鬆江段“一廊九區”中的鬆江新城總部研發功能區,隸屬於大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范圍,由啟迪控股、臨港集團和鬆江區政府三方共同打造。
“園區剛起步時,鬆江的科創土壤還比較貧瘠,周邊區域原先基本都是工業廠房等制造業,隨著對畝均稅收等要求的提高,產業的升級成為了必答題。”
在2016年園區開園不久,張延軍意識到,科技產業差異化發展或許是條出路……
押寶,深耕
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於2016年5月24日開園,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的“科創樣板間”,園區聚焦智能制造產業方向,打造了定位智能制造專業領域的專業孵化器,重點發展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科學儀器四大特色產業,通過啟迪“立體三螺旋”集群式創新發展模式,助推“鬆江制造”邁向“鬆江創造”。
“科創資源的配置實際上是建設一個創新生態系統,我們從2016年開始做這個園區的時候,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科創荒漠’中建立適合科創企業成長的創新生態系統。”張延軍坦言,目前,園區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比較良性的發展階段。
“從園區的起步的時候,我們就瞄准了兩個方向,一個是智能制造,一個是科學儀器,重點打造這兩個產業平台。”缺乏先天的科創土壤優勢,項目技術的領先性較為薄弱,郊區配套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在深刻認識到這些“先天不足”之后,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把握住清華這個品牌優勢,“無論從人才吸引,還是技術創新,清華的品牌效應都是園區的核心資源。”
張延軍表示,做科技園區肯定要圍繞當地的產業特色,“我們發展智能制造,也是結合了整個鬆江區制造業產業升級的發展趨勢,而選擇科學儀器,則是因為希望在之后可以為我們國家的一些卡脖子的領域提供一些解決方案﹔發展科學儀器,也能利用清華的一些科技資源優勢,強化與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深度合作。”
經過六年的招商引進和精心培育,園區眾多跨國和上市公司等知名企業集聚,擬上市企業批量儲備,高成長潛力科技企業不斷涌現,明星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在周邊區域科技園裡遙遙領先。
截至2022年底,園區入園企業共計500余家,上市公司區域總部8家,高新技術企業6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家,市、區級專精特新企業34家,G60科創走廊重點扶持企業83家,園區已集聚超過5000名科創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園區一期為閑置廠房回收改造項目,是上海“二次開發”的成功示范,現在年畝均稅收貢獻超過200萬元。園區被認定為鬆江區僅有的兩家五星級園區之一,已穩固保持在鬆江科技園區的第一梯隊,同時園區孵化器是鬆江唯一一個A類國家級孵化器,已成為鬆江區孵化器的標杆。
借勢,煥新
“成熟的科創園區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應該把握住自己最核心的資源,然后圍繞著一個生態系統去打造,進而逐步完善,去擴充、創新生態,最終集聚一批科創企業資源,一起來服務這些創業者。”
園區開園時,借助總部的支持,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與世界500強企業霍尼韋爾建立起了戰略合作,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展智能制造創新生態圈。“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要依托這些大企業,打造一個產業的創新生態,這是第一步。2021年,這個生態圈進一步升級,園區牽頭成立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智能制造創新聯合體。”截至目前,創新聯合體有27家成員單位,其中包括14家跨國企業和上市公司,4家專業機構,3所高校。
除了智能制造,園區雙引擎的另一個分支則是發展特色產業——科學儀器。“從2018年開始,我們跟鬆江區政府一起來打造科學儀器的產業集群,通過搭建專業技術平台,進而與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逐步把科學儀器的生態系統也慢慢建立起來,形成一個科學儀器的產業集聚效應。”張延軍表示。
從人才服務的角度來講,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成立了紫荊企業家協會,“目前園區實體企業有300多家,我們從這裡面挑出了大概10%重點企業,成立了紫荊企業家協會,協會定期開展相關活動,促進這些重點企業之間更好的互動和交流,一起來打造產業創新生態圈。”
園區還非常重視清華相關人才、項目的引進,另一方面,園區為打造科學儀器產業平台,還投資了近3000萬打造了一個共享實驗室。“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共享實驗室,我們吸引了一批科學儀器的優秀團隊。”張延軍表示。
2019年,園區引進新三板企業月旭科技、新拓儀器。2020年儀器共享平台全面建成,2000平米公共實驗室和孵化空間,擁有共享儀器設備80余台套,與東華大學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達成共建“鬆江區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台”的合作。科學儀器產業集群已集聚70余家科學儀器領域大中小企業,總產值約35億元,成為孵化培育創新型企業的重要支撐。2021年引進上市企業萊伯泰科、新三板企業三英精密,並成功獲批市級科學儀器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台……
在鬆江區政府的幫助下,經過5年左右的不懈努力,目前,鬆江區已形成了一個科學儀器產業創新高地。未來,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還將繼續結合本地和自身優勢,不斷探索創新產業生態圈,為科創企業產業能級躍升保駕護航。
(文中圖片均由受訪園區提供)
【結語】
“黨和人民事業要不斷發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上海,堅持著力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才服務意識,設身處地為人才著想,甘當人才服務的“店小二”,讓人才從細微處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軟實力”始終貫穿在上海人才產業鏈打造的全過程之中,不斷提升著對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海聚攬英才,卓越筑高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