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在申城︱長寧:聚力“最虹橋”,深耕“數字化”

人民網上海9月1日電 (記者龔莎)8月31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主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第八場——“聚力‘最虹橋’深耕‘數字化’”長寧區專場。長寧區委副書記、區長侯繼軍,長寧區發改委主任葉鵬舉,長寧區人社局局長張源,長寧區規劃資源局副局長蘇立瓊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作為上海聯通長三角、面向海內外的重要門戶,長寧是上海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區位優勢獨特、開放特征鮮明、文化底蘊深厚。
當前,全區上下正牢牢把握重大機遇,勇於承擔戰略使命,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積極推動城區核心功能從“有沒有”向“強不強”躍升。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最虹橋”品牌增添新活力。長寧作為“大虹橋”上海市域內唯一的中心城區,正舉全區之力推進“最虹橋”引領行動,加快落地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推動產業發展布局更加優化、樞紐門戶功能持續升級。今年1-7月,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各片區中,長寧片區以不到七分之一的面積,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稅收。
在重大戰略的帶動下,上半年全區經濟發展“跑出”加速度,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5.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1-7月,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進度超過70%﹔“3+3”重點產業(第一個“3”是“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航空服務業、時尚創意產業﹔第二個“3”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金融服務)在區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愈加明顯,稅收比重達70%﹔樓宇經濟的特色優勢不斷擴大,重點商務樓宇平均單位面積產稅約每平方米9千元﹔金虹橋國際中心在上一年度成為全市首個百億樓的基礎上,今年到7月稅收已突破百億元,再次成為年度首幢稅收百億樓。
“數字化”轉型激發新動力。“數字長寧”有著20多年的積澱,近年來,“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一批頭部企業和優質中小企業集群式發展,帶動數字經濟成為全區最大產業和最強引擎。1-7月,6100余家數字經濟企業稅收佔全區稅收比重為54.9%,億元以上交易量的電商平台達26個,平台交易總額居全市第一﹔上半年軟件信息業營收同比增長58.9%,增幅居全市第一。
長寧始終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全市科創中心建設布局中找准定位、發揮優勢,積極探索中心城區科創之路。當前正在以深化“科創中國”試點為契機,高標准打造“上海硅巷”科創街區,充分發揮中科院硅酸鹽所、中科院微系統所的引領效應,1.48平方公裡區域內集聚了新微智谷、華為聯通創新示范中心等10多家創新載體以及500多家科技企業,著力推動科技回歸都市、街區創新轉型。
“全景式”更新展現新魅力。長寧早在“十二五”末就率先完成了二級以下成片舊裡的改造任務,較早進入城市更新的探索實踐。近年來,長寧以首提地的擔當,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以“15分鐘社區美好生活圈”建設為統領,通過深度更新、全景更新,由表及裡、由路及弄,以點帶面、串聯成片,推動城區品質提升、空間布局優化、公共服務完善。秉持“開放友好”的理念,持續提升蘇州河沿岸濱水空間品質,推動中山公園百年公園與華東政法大學百年校園融合開放,上半年中山公園1號門區域全面打開,游船碼頭投入運營。藝術愚園、人文新華、靜雅武夷、漫步番禺等美麗街區建設不斷擴大效應,愚園路、武夷路分別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市級旅游休閑街區。
長寧本著“解憂紓困”的考量,在基本完成全區24.6萬平方米非成套房屋改造的基礎上,根據全市“兩舊一村”改造的部署,啟動了裡弄房屋衛生設施、小梁薄板房屋等改造,力爭五年內全面完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