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系列報道
孵化基地到科技園,靜安區正集聚資源賦能產業發展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人才,是上海的最核心資源、最寶貴資源和戰略資源。在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入核心功能建設的關鍵時刻,黨中央把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任務交給上海,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隨著以打造“海聚英才”人才品牌為契機,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科創辦在全市范圍內遴選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園區,持續發掘人才、用好人才。
如何讓上海的人才有歸屬感、成就感?如何讓上海成為天下英才的逐夢之城、圓夢之都?
即日起,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科創辦聯合人民網上海頻道共同推出“上海市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系列報道”,為您講述科創園區的引才、用才故事。
“從眾創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創業營,再到產業創新賦能,我們有一個全鏈條的服務。”
上海聚能灣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猛接受採訪時介紹,聚能灣創新創業中心(以下簡稱“聚能灣”)是上海市北高新園區的雙創孵化主體,孵化器整體孵化面積48400平方米。
“雲、數、智、鏈”產業特色
如何才能服務好創新創業企業和人才?
黃猛說:“創新創業的氛圍很重要,我們相信打鐵還需自身硬。”
據他介紹,首先,團隊要保持以創新創業者的態度來服務基地的創新創業企業,比如,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開設小課堂,開展人才在專業、技能、政策等方面的培訓等。”
近年來,聚能灣基地圍繞“雙創孵化+投資助力+專業增值服務+產業創新賦能”的目標砥礪奮進,在孵化基礎工作扎實推進的前提下,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業務類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
在服務人才上,聚能灣還“跨前一步”,主動對接企業需要的資源。為貫徹上海市政府關於“創業帶動就業”的相關政策精神,拓展孵化服務,聚能灣通過整合人社局、市北職業培訓中心、優質人力資源公司資源,推行孵化器人力資源服務工作,幫助在孵企業享受相關政策,解決人力資源問題。
比如,聚能灣積極挖掘基地內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留學回國人員創辦的企業,做好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服務支持。2022年,聚能灣推薦基地內企業上海零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關盛申報國家人社部“2022年度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基地建立了專題輔導小組,精准幫助企業創始人梳理企業運營情況、創業經歷等,輔導企業完成人才項目的申報,在申報的每一個環節輔導小組都給予了專業的輔導,最后幫助企業創始人成功獲評國家人社部“2022年度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優秀類創業項目”獎,並獲得專項經費資助。
2009年基地啟用至今,聚能灣已獲得科技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工信部“全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台”人社部“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三項國家級榮譽。
聚能灣作為上海第一批海聚英才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在推進企業自身人才建設的同時,基地還積極幫助企業引進“外腦”,孵化器針對創業企業的需求,在發展節點和具體業務開展中,引入導師資源,基地也成為首批市科創中心認定的“上海市創業導師工作室”。
此外,聚能灣還積極推進大數據產業生態建設。主動承接上海市開放數據創新應用大賽(SODA大賽),堅持走出上海,覆蓋長三角,連接東北等地區以及海外招募創新團隊,打造以賽促進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發展。
黃猛表示,目前聚能灣已經形成“雲、數、智、鏈”鮮明的產業特色和垂直生態企業落地孵化的載體,從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產業鏈底層技術、中層平台到頂層應用等,已經形成頭部企業引領,中小型科技企業借力融通發展的良好基礎。
依托高校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同樣,作為上海市首批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同屬於靜安區的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上大科技園)在創新創業人才服務方面也頗具特色。
在2023年4月8日舉行的“上海科創”杯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上大科技園輔導參賽的昀光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精海智能裝備有限公司2家企業成功斬獲創業賽道21強,園區獲獎成績位列上海市前茅。
“累計注冊企業1300余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余家,科技小巨人企業 6 家,專精特新企業 10 家,主板上市企業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挂牌企業4家,園區企業年稅收超1.5億元。”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創辦於1991年,是上海市第一家由高校創辦的大學科技園,園區位於上海大學靜安校區內,具有豐富的高校科技資源。
園區自成立以來,依托上海大學科研、人才等優勢,將創新要素與市場要素緊密結合,推動創新資源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和開放協同發展。
據了解,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隸屬於大張江政策支持范圍,落地在園區內的企業、高端人才等均可以享受到大張江的政策支持。
2018年3月,學校“先進工模具鋼及應用技術”專利技術作價3000萬元在園區成立學科型公司,產品質量達到國外同類高端產品水平,填補國內空白,2021年獲得戰略注資7000萬人民幣﹔2021年9月,園區培育了學校“精海系列”無人艇技術專利作價4200萬元與合作方組建注冊資本10500萬元學科型公司,將科研創新成果推向市場,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2021年12月,世界首條35千伏公裡級超導電纜示范工程在上海正式投運。園區培育的上創超導公司為該項目提供第二代高溫超導核心關鍵帶材,這是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大標志性進展。
此外,園區還與創業投資機構、金融機構、銀行、基金等科技企業服務機構合作,與英諾天使基金、億微(上海)創業投資、上海創業接力科技金融服務集團、上海穆達投資、水滴石天使基金、工商銀行閘北支行、中國銀行閘北支行、浦發銀行閘北支行、中信銀行大寧支行、海通証券上海分公司、中信建投証券等長期合作,助力園區企業發展。
面向未來,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將繼續打響“海聚英才”人才工作品牌,建立健全以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為重要載體的人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以科技創新助力產業發展,在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城市發展中“書寫鮮明印象,彰顯上大特質”,為上海、長三角地區和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圖片均由受訪園區提供)
【結語】
“黨和人民事業要不斷發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上海,堅持著力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才服務意識,設身處地為人才著想,甘當人才服務的“店小二”,讓人才從細微處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軟實力”始終貫穿在上海人才產業鏈打造的全過程之中,不斷提升著對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海聚攬英才,卓越筑高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