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上海書展,“服務全國的文化大平台”名片愈擦愈亮
8月22日,恰逢七夕,為期7天的2023上海書展迎來最后一個服務日。晚21時,優美音樂聲中,書展送別最后一位讀者。此刻,黃浦江之濱“外灘之窗”大屏為城市閱讀亮起:“致敬閱讀,感謝讀者”。
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參觀上海書展,在談及上海書展所肩負的使命時指出:“朝著努力建設文化大都市的奮斗目標,上海要認真打造好上海書展這張文化名片,增強上海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上海城市軟實力。”他還特別提出:“要讓上海書展真正成為服務全國的文化大平台。”
諄諄囑托,為上海書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老時間老地方,2023上海書展8月16日至22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
去年,“18歲”的上海書展“雖遲仍至”,在年末成為城市一道有溫度的文化風景線。今年,如期而來的2023上海書展抓住時機,做好堅守與創新兩篇大文章,進一步擴大上海書展的全國影響力,進一步服務好廣大市民讀者,打造這場全上海乃至全中國的出書人、讀書人、愛書人的盛大聚會。
據統計,2023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共吸引全國20多家出版集團、350余家出版社攜18萬余種精品圖書參展,主會場入場近30萬人次。截至發稿,本屆書展線上線下銷售齊發力,總銷售額較2019年書展增長41.47%。
服務全國:“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剛剛閉幕的成都大運會,讓憨態可掬的“頂流”國寶大熊貓和花(又名花花)又火了一把。上海書展期間,這個四川“頂流”來到黃浦江畔——5月,首部記錄大熊貓花花的作品《熊貓花花》出版上市。8月,作者蔣林攜該書做客2023上海書展,與現場讀者分享熊貓花花的成長故事,“花花身上有著眾多閃光點,緩慢的生命特征、樂天的性格特點、從容的處世狀態、韌勁的生活態度、自洽的生存哲學……”
中國出版集團、主賓省四川省展區分別位於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及西平台
本屆上海書展,除滬版矩陣整體亮相之外,邀請了中國出版集團、四川新華發行集團等20多家全國重點出版集團以及10多家優秀民營出版機構參與,進一步提升上海書展服務全國能力。書展集中展示、重點推薦全國各地精心策劃的優秀主題出版物,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開展一系列閱讀活動。
在上海展覽中心序廳美麗的雕花穹頂之下,書展主雕塑以剪紙風呈現,基石處,是那句“讓上海書展真正成為服務全國的文化大平台”。
2023上海書展主雕塑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書展將寸土寸金的“C位”留給客人們——中國出版集團、主賓省四川省展區分別位於上海展覽中心的中央大廳及西平台。
“我省全部18家出版發行單位集體亮相上海書展,帶來超過3000種社科、文藝、科技、少兒、教輔、生活等類精品圖書與相關閱讀文化活動,以滿滿的誠意,同上海人民共赴書香之約。”四川省委宣傳部印刷發行處處長張禎軍說。
兩個“國字號”大型閱讀活動——中國出版集團讀者大會、中國作家協會“攀登計劃”推廣活動,今年首次落地上海書展。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說,從文學出版、文學傳播,到對外譯介,再到文學作品的延伸轉化,是“攀登計劃”的著力點,“期待通過上海書展這個具有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讀者中有很強號召力的平台,讓好作家、好作品被更多人知曉。”
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旗下20多個出版公司和品牌集中參展,為歷年規模之最。集團負責人表示,上海是其品牌受眾的核心區域,“我們要求編輯來上海書展‘值班’,組團來上海書展做‘田野調查’,因為書展是編輯與讀者接觸,獲得最直觀、第一手反饋的場合。”
上海書展還在福建三明設立分會場,推廣滬版精品圖書,彰顯“上海書展”文化品牌影響力。
服務出版:“讓經典傳之世代、傳之世界”
2023上海書展揭幕前,四年一度的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揭曉,上海作家孫甘露以《千裡江山圖》為上海再添一座茅盾文學獎獎杯。
《千裡江山圖》讀者見面會現場
8月19日,剛剛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千裡江山圖》在上海書展期間舉辦第一場讀者見面會,作家孫甘露反復說“感謝讀者”,“這本書出版一年多,在這裡接受讀者朋友們的檢驗,這是最重要的。”
出版人真的是珍視上海書展這個平台。有人形容,參加上海書展,是與最強的對手、最好的同行同台。
每年書展開幕前夕,記者前往探館,總能看到出版人甩開膀子拆包上架,將自己一年來精心養育的“孩子們”托舉到讀者眼前﹔每次書展大幕一啟,就有作家們穿梭於如潮人潮間,與讀者毫無二致。作家馬伯庸身背帆布包、帶著孩子一道逛展﹔戴建業教授背著雙肩包,在書海中穿行尋覓﹔98歲的指揮家曹鵬或許是今年書展上最年長的嘉賓,他是坐著輪椅,在家人陪伴下趕來的……在書展,大家都是愛書人。
上海書展展位
出版、好書,是文化建設中更基本、更深沉、更厚重、更持久的力量。
在2023上海書展行業高峰論壇上,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茅院生就談到,“出版是文化傳承與創造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文化建設。”
作為東道主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參展圖書達1萬多種,其中以“世紀好書”品牌榜單入選圖書為引領的新書有2000多種,本本精挑細選。
這是一張閃光的書單:榮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的《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習近平上海足跡》﹔入選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圖書獎、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的《千裡江山圖》﹔《辭海》(第七版)等大型出版工程﹔彩圖版《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首批出版成果﹔近期整體推出的《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新品……
“我堅信,出版不是爆款和流量那樣的一錘子買賣,而是可以讓經典常銷一百年兩百年的世紀大業,既能傳之世代,也能傳之世界,是這世間最美好的事業。”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闞寧輝感慨。
服務社會:“驚喜於應接不暇與不期而遇”
有讀者形容,書展提供的,是把渺小的個體置於知識的海洋時,那種應接不暇和不期而遇的驚喜。
“不必匆忙。毋需閃光。除了自己本人之外,不必成為任何其他人。伍爾夫”
“但是不要靠得太近……如果靠得太近,你將隻會感覺到熱氣、流汗和實在的生活。菲茨杰拉德”
……
今年上海書展開幕后,意外火起來的,是集章這種看似無關、實則溫暖的小展品,甚至有出版社在書展期間緊急制章,為的是在書展現場“不落下風”……
上海譯文出版社書展現場印章
這其中,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集章區頗受讀者歡喜。隻要願意花點時間和功夫,就能蓋上12位作家的寄語印章,包括凱魯亞克、卡夫卡、葉芝等。這處來自譯文的文創商店,名為“七海制造局”,包含了文明與大陸之間最初靠海來連接的意味,在“七海”世界裡,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郵政地址。
時代在變,讀者興趣愛好在變,書展也有適應當下的種種變化。
“大中華尋寶記”讀者見面會現場
一雙雙稚嫩小手將《上海尋寶記》高高舉起,朝著舞台方向歡呼——這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書展期間舉辦“大中華尋寶記”讀者見面會的場景。這套少兒科普讀物已創下全系列累計6000萬冊的驚人銷量。為迎接此次書展,出版社還在書展預熱期開展“大中華尋寶記邂逅上海公交站台集郵打卡”活動,在上海街頭提前開啟書展狂歡。
圍繞上海書展,上海譯文出版社今年第一次策劃主題為“八月之光”的讀者節,在線下,以“體驗日”形式邀請讀者走進編輯們的工作場景,走進出版社裡的“理想書房”﹔在線上,邀請不同行業的“達人”在直播間為讀者推薦好書。
融合發展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2023上海書展在序廳外圈展區,推出數字融合出版全國精品展,展示參展單位近年來推出的數字融合出版優秀項目,如中國出版集團“籍合網”、世紀出版集團“聚典數據開放平台”、北京出版集團“科學家的故事”等。
如聚典數據開放平台,作為一款基於傳統工具書的創新型互聯網數據服務產品,自2020年8月運行以來,已累計為4000多萬用戶提供超過10億次的知識查檢服務,其中海外用戶500多萬。書展期間,聚典數據開放平台2.0發布。上海辭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秦志華介紹,2.0版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430多萬條工具書數據進行系統梳理和重組,可更好滿足各類數字閱讀場景下的知識查檢需求。
跨界融合,進一步展現閱讀的新鮮活力與蓬勃氣象。本次上海書展還有閱文、帆書、喜馬拉雅、七貓等數字化閱讀企業以及文創、閱讀生活周邊等機構參展,展示出版產業轉型升級、面向未來的行業新氣象,突出“閱讀+”的產業集群和跨界參與的活力。如閱文集團將展區布置為電視劇《人世間》場景,吸引不少讀者紛紛“打卡”。這部由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的電視劇造就的收視現象,彰顯了文學作為創意母本的源頭力量。
時代在變,閱讀永恆。
黃浦江之濱“外灘之窗”大屏為城市閱讀亮起
(本文圖片和視頻由書展主辦方及相關出版社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