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快滿“四歲”了!“五個一”看長三角示范區成長步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巨雲鵬 王漢超 竇瀚洋 徐靖
2023年08月15日16: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7月的最后一天,在“四葉草”——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一個名稱很長的會議——2023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暨全鏈接大會在此舉行。

乍一聽,這似乎是科技企業的主場,但會上最受媒體關注的,是基礎設施一體化相關協議簽約、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揭牌、高質量發展需求清單發布等緊扣“一體化”“高質量”的內容。

覆蓋上海青浦、江蘇蘇州吳江、浙江嘉興嘉善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到底在示范什麼?本期“我們長三角”,來聊聊這塊區域的一體化發展與變化。

示范區嘉善縣內申嘉湖高速公路。沈海銘攝

一塊創新試驗田

巨雲鵬(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記者):我最早接觸到示范區的概念,是在2019年初召開的上海兩會上。當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裡的一句話——“合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被很多媒體做進了標題。這一年的11月1日,也是在“四葉草”,我現場見証了示范區的揭牌,滬蘇浙三省市的“一把手”都到了現場。規格之高,也預示著這片區域的不同凡響。

王漢超(人民日報社江蘇分社記者):也是在2019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公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其中的第十章,就是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在這些“國字號”的文件中,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得到明確: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杆、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范。

竇瀚洋(人民日報社浙江分社記者):這幾個“新”是示范區一體化發展的目標,也是區域內各地各級政府的共同使命。通俗地說,這塊區域就是要在不改變行政隸屬的前提下,打破行政邊界,勇於創新突破。比如水治理,青浦、吳江、嘉善三個區縣的水系幾乎全部連在一起,過去往往都是“各掃門前雪”。可水是流動的,如果一邊忙治理、一邊不治理,或者一邊治理標准高、一邊治理標准低,就難以取得好的治理效果。這也是全國各地省級邊界地區都會面臨的問題。也就是說,示范區的設立,要為全國解決此類問題探索路徑。

徐靖(人民日報社安徽分社記者):安徽雖然在地理上距離示范區很遠,但心理上離得很近,與示范區互動頻繁。剛剛過去的7月,安徽省黨政代表團赴滬蘇浙考察時,就到了示范區內的嘉善縣。而在今年3月,安徽省發改委皖蘇處專門會同滁州市、馬鞍山市發改委和寧滁、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學習調研。圍繞示范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合作建設模式、產業和城鎮化布局、營商環境及項目招引、重大問題協調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了解的都是干貨。

一張藍圖管全域

巨雲鵬:自從示范區揭牌以來,幾乎每隔一兩個月,在“一體化”上就會有新的進展。梳理這些新進展時,我發現,原來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的那麼多“怪事”,背后就是因為行政區域分割。

王漢超:示范區內吳江有一座200多米高的“塔”,是一家電梯企業做產品實驗用的。登上去會發現,往上海的方向看,是大片的農田和村庄,而一路之隔的吳江,則是成片的企業廠房和居民住宅。一般人們都覺得上海更發達,但在這裡是反過來的。

竇瀚洋:一般城市的發展,往往由核心城區向外輻射,越到邊緣越顯薄弱,垃圾處理廠、大型變電站等都設在郊區。但對上海周邊地區來說,吸引投資、暢通物流,“沿滬”就是發展優勢。規劃定位上的不同,最終形成了這種反差。

示范區總規草案示意圖

巨雲鵬:為了解決這類問題,示范區想了個辦法:用一份規劃去覆蓋青浦、吳江、嘉善三個地方。2020年6月,示范區挂牌7個月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草案公示﹔今年2月,這份跨省際的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示范區執委會一名工作人員感慨道:“實現‘規劃一張圖’,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創舉。”

王漢超:我理解,之所以說是“創舉”,不僅是因為結果,也在過程。跨青浦、吳江、嘉善兩區一縣,跨蘇州、嘉興兩個地級市,跨滬蘇浙三個省級行政區域,共同形成一份規劃,怎麼協商平衡?怎麼凝聚共識?怎麼聯合報審?裡面都是寶貴的經驗。

一把尺子量環保

巨雲鵬:從名字就能看出,對這個示范區而言,生態綠色是底色。剛剛瀚洋說過的水治理,就是其中一篇大文章。示范區所處的位置俗稱“吳根越角”,到處是“小橋流水人家”,比較大的跨界水體就有47個。過去,上游突發因素影響下游飲用水安全的事件偶有發生,一旦出現,均是重大新聞,顯示出公眾對水環境的高度關注。

示范區內青浦區朱家角古鎮枕河人家。巨雲鵬攝

王漢超:2020年10月,滬蘇浙兩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和示范區執委會聯合印發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明確以“一套標准”規范生態環境管理、以“一張網”統一生態環境科學監測和評估、以“一把尺”實施生態環境有效監管為重點,加快構建跨域統一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

竇瀚洋:與“水的一體”相適配的,是“人的一體”。一批來自滬蘇浙的干部走出各自的“一畝三分地”,在執委會組成新的團隊,形成合力。在聯合河湖長制保障下,示范區兩區一縣巡河不再分彼此,不再分岸線,而是共同負責,共同巡河,一起採水,分頭檢測。

巨雲鵬:環保“一把尺”帶來的變化肉眼可見。2019至2022年,示范區地表水環境質量呈改善趨勢,與2019年相比,優Ⅲ類斷面比例從原來的75%上升到了96.2%。區域內的4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優Ⅲ類標准。

示范區內,吳江區魚菜共生項目實現養殖廢水零排放。李學民攝

一個市場通要素

竇瀚洋:你們知道“二級建造師職業資格証”嗎?這是一個專業技術資格類的証書,拿到了之后才能在行業裡擔任某些職務。我檢索后發現,很多省份在與這項考試相關的文件中提到,“在本省(市)取得的証書等,僅在本省(市)行政區域內有效,僅限本省(市)申請注冊使用。”

巨雲鵬:這是一個市場要素分割的典型案例。人才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其專業技術資格、職稱、繼續教育學時等跨省不互認,是對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阻礙。如今在示范區,不少跨區域的“結”已被打通,如企業公共信用評價異地互認,一個評價結果可在青浦、吳江、嘉善三地被認可﹔推出“E企融”信易貸服務平台,實現跨域授信,三地企業可跨省申請貸款,解決融資難﹔率先突破,兩省一市專業技術資格、職稱、繼續教育學時在示范區內實現互認……

2021年底,法國人萬桑拿到示范區首張跨區域家庭式“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証”。陳炅瑋攝

徐靖:2021年初,長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門與示范區執委會聯合發布《關於開展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的通知》,青浦區、吳江區、嘉善縣和安徽馬鞍山市被列入首批試點。截至目前,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已在上海、浙江全域和江蘇、安徽部分區域互聯互通,有3008家企業在平台上注冊並申請了科技創新券,訂單服務金額達2億元,兌付金額超6700萬元。

王漢超:要素市場活躍暢通,引來創新力量集聚。在位於青浦區的同濟大學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門口,長三角8所名校的可持續發展技術方案在這裡融匯,又能就近轉化。從而讓市場形成吸引力,讓企業不靠優惠靠機會。2020年8月,示范區將一眾行業佼佼者請到一起,開發者聯盟正式成立。如今聯盟已從12家創始成員擴容到64家聯盟單位,涌現了一次次融匯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要素的“強強聯手,優勢合作”。

一體增能優服務

巨雲鵬:行政區的分隔,不僅對企業經營造成影響,對居民生活也有很多不便。比如醫保卡的使用,以前跨省就醫,在門診,江蘇的醫保卡在上海是刷不了的,隻能辦自費卡,再拿發票回去報銷。如今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深入,備案后,跨省使用醫保卡就可以直接刷卡結算了,跨省就醫人群方便了很多。

王漢超:在示范區,這項工作的改革更深、發展更快。示范區246萬參保居民,在青浦、吳江、嘉善三地跨省就醫,就已實現直接刷卡結算,無需辦理備案。今年3月,示范區首批試點“信用跨區域”的醫療場景:在三地的試點醫院,居民憑自己的授信額度,可以“先診治,后繳費”。

示范區內開通的跨省公交。顧寶杰攝

竇瀚洋:便捷背后,是數據的暢流、運算的打通,這是更不易看到的“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與滬蘇浙兩省一市大數據管理機構簽訂《公共數據“無差別”共享合作協議》,為跨省域數據共享搭建起制度保障。今年1月,示范區智慧大腦上線。依托長三角區域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智慧大腦已打通滬蘇浙兩省一市18條數據鏈路,匯聚了242項數據資源,有力支撐了社保、醫保、公積金異地使用等區域一體化應用場景。

巨雲鵬:可以看到,通過制度創新充分聯動、銜接配套,一體化效能彰顯。近四年來,示范區已形成112項具有開創性的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面向全國復制推廣。一些由於跨省分割帶來的問題,在這裡找到了解決方案和路徑。

一塊試驗田、一張藍圖、一把尺子、一個市場、一體增能——剛才,我們從“五個一”,議論了揭牌近四年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顯著變化和經驗成就,而事實上,示范區的示范作用遠不止於此。可以說,如今的長三角示范區,創新力正越來越強、顯示度正越來越高。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