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東方七日談︱上海經濟“半年報”釋放高質量發展信號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田泓
2023年07月25日16: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7月20日,上海市統計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根據統一核算結果,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90.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7%。

具體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12億元,同比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5082.60億元,增長15.1%﹔第三產業增加值16272.45億元,增長8.2%。總體而言,上海經濟延續了恢復性增長態勢,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這是三年疫情后,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的首個半年。對於這份成績亮眼的經濟“半年報”,上海的決策層卻相當冷靜。

在21日舉行的上海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擴大)上,上海市市長龔正在報告中強調,上半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上半年主要指標同比增速較快,既體現了在質量效益導向下的增長韌性和發展活力,也有去年同期低基數的影響因素。當前外部形勢更加嚴峻復雜,我市經濟快速恢復的基礎仍不牢固,實現全年發展目標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科學分析數據、直面問題短板,也體現在媒體報道上。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刊登題為《四問上海上半年經濟數據》的文章,從“增速為何那麼高”“增長從何處來”“為什麼和‘我的感受’有差距”“可以高枕無憂了嗎”等熱點問題入手,對上海經濟形勢進行客觀分析,既肯定成績,也直面挑戰,更對未來不失信心。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當然仍要關心量的增長,但更要看質的變化。從數據可以看出,上海發展新動能正加快培育。”“上半年,雖然經濟社會恢復發展的基礎仍不穩固,但上海已經走在了復蘇之路上,向上的態勢已然清晰。”

《文匯報》關於上海上半年經濟數據的報道

向上向好的經濟數據本身給人信心,求真務實抓發展的鮮明態度更催人奮進。

事實上,過去一周上海經濟亮點確實不少:

第三十七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頒証暨上海市外資項目集中簽約儀式舉行。新認定的3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13家研發中心獲頒証書﹔77個外資項目集中簽約,投資總額達到102.4億美元。

據上海市商務委統計,今年1至5月,上海市新設外資企業2096家,同比增長78.7%﹔實際使用外資111.71億美元,同比增長17.3%。上半年,上海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922家,外資研發中心累計達到544家。上海持續保持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最集中的城市地位,上海仍然是外商最青睞的投資首選地之一、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布局的首選地之一。

據上海海關統計,上半年上海市進出口總值達2.09萬億元,同比增長11.4%,較全國平均增速高9.3個百分點,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創歷史同期新高。

更可圈可點的是,上海外貿呈現較強韌性。保稅物流增勢強勁,進出口達5349.7億元,增長28.5%,增速高於整體17.1個百分點。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動能充沛,分別增長171.8%、189.7%、62.6%。

謀定而后動。上海市政府上周連續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促進生產性互聯網服務平台、推進跨境電商、推動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措施和行動方案。在市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擴大)上,市領導還就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好新一輪民心工程等方面工作通報了相關情況和下一步部署。這充分體現了上海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在新征程上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決心和行動。

上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對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的地位再次明確,並提出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法治保障等政策支撐。不少專家認為,要讓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穩定預期、增強信心尤為重要。推動有效市場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仍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寶。

上海經濟“半年報”釋放了明確的信號: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海目標堅定、信心堅定、步伐堅定。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