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拆解電信網絡詐騙:從洗腦開始,掏空你的錢袋

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巨雲鵬
2023年07月12日20:02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一開始100元轉過去,確實返利了﹔后來變3連單,等她轉賬過去,對方又說,變20連單了。”

李明敏,上海市公安局徐匯分局反詐中心負責人,說起近期這起“刷單”案件,他既氣憤又無奈。

受害人“刷”完20連單,損失十幾萬元,感覺被騙后報警,做完筆錄訕訕離開。沒想到隔了一天又來了,在騙子蠱惑下,她又“刷”了100連單,損失達幾十萬元。她說,“我要不轉賬,之前的錢都沒了,轉賬了,是不是還可以要回來?”

在“刷單返利”類詐騙案件中,這是受害人常被灌輸的想法。

2022年,全國公安機關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46.4萬起,有效遏制此類犯罪快速上升態勢,但冒充客服、刷單返利等電詐案件仍然高發多發,手法層出不窮。

今年起,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推進打防電信網絡詐騙“紅藍對抗”實戰練兵活動,16個區公安刑偵部門被分為“紅”“藍”兩組,開展一場為時一年的內部競賽,希望提升打擊和防范電信詐騙水平,守護百姓“錢袋子”。

“天上掉餡餅”,受害者深陷認知陷阱

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工作人員時刻准備接警

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駐地——中山北一路803號院,最忙碌的樓宇之一,是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

牆面上,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相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標題下,挂有27家單位牌子。辦公的,除了民警、輔警,還有4家通訊運營商、11家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幫助在通信、轉賬各環節採取措施,預防詐騙。

“多部門聯合‘作戰’,目標:快。”屏幕上數據顯示,僅記者造訪的這天上午,中心就對21萬人次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預警。對收到可疑電話和短信的市民,全量發送提示短信﹔市民有點擊可疑鏈接等中危情形,AI或人工電話提醒﹔已進入電詐“套路”等高危情況,派出所民警則上門勸阻。

“實踐証明,電信網絡詐騙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擊不如事前防范。”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九支隊副支隊長尹延淋說,上海推動警銀合作,努力守住“資金出口”。今年以來,依托資金防阻體系建設,攔截涉詐轉賬資金7.6億余元,追回群眾被騙損失2.2億余元。

勸阻受害者是一大難點。很多時候即便對受害者進行勸阻,都難以阻止損失。

“很多受害者完全被詐騙分子‘洗腦’,聽不進。”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負責電話勸阻的工勤主管吳明凱說,不久前,他給一個公司財務人員打電話,勸阻其不要給不明來源的賬戶轉賬,對方矢口否認被騙。“你‘老板’發指令的這個群是新建的,對不對?打電話確認一下?”

幾經來回,這名財務驗証后發現確實受騙了。詐騙分子全套“復制”了公司老板的社交賬號,一筆15萬元款項差點轉出去。

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打壞的固定電話。巨雲鵬攝

“有些受害人,電話裡無論如何不相信勸阻,我們就通知派出所上門。”吳明凱和同事們平均每天每人要撥100個電話,短的幾分鐘,長的超過半個小時。辦公桌旁,打壞的固定電話就有8部。

在“紅藍對抗”實戰練兵中,浦東在“防”上較突出。為何“勸阻難”?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反詐中心副大隊長龔海青認為,是電詐犯罪分子通過話術給受害者構建了認知陷阱。如在以財色為餌的“投資”“刷單”“裸聊”類案件中,“再充值、轉賬一些,就把之前的還來(或把視頻銷毀)”,“利用受害者想要挽回的心理,持續要求轉賬匯款,實際上犯罪分子貪得無厭,轉賬越多損失越大。”

浦東警方查獲的詐騙“話術”劇本

近期浦東警方破獲一個500余人的特大“話務引流”團伙,該團伙從境外獲取潛在被害人的電話信息,主要以教育培訓機構退賠學費的名義引導被害人泄露銀行卡信息。

在這個團伙的話術本上,記者看到,應對被害人“怎麼是外國號碼”“為什麼不是這個機構退款”“為什麼要僅QQ群辦理”“你們是騙子”等質疑,都有應對“台詞”﹔還設計“隻有部分用戶”“名額有限”“錯過就沒法辦理了”等催促性語言,增強被害人緊迫感。

“首先‘天上不會掉餡餅’﹔其次即便‘入坑’,也要及時止損,”龔海青說,市民接到陌生電話或網聊時,絕不能透露銀行賬戶、密碼、驗証碼等,涉及轉賬匯款,一定要多方核實,“無論多麼相信網絡那頭的人,涉及轉賬銀行卡等,都要多個心眼。接到警方短信電話提示,一定要重視。”

銀行卡、手機卡,是犯罪分子爭搶的“資源”

一直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李明敏洞悉該類犯罪套路,“電詐犯罪離不開‘兩卡’,銀行卡和手機卡。”銀行卡用來承接被害人款項,走賬﹔手機卡用來撥打詐騙電話,“引流”。

不幸遭遇電詐,錢款已轉出去,那找到銀行卡主人,不就能找回自己的錢了?面對記者提問,李明敏說,如今的電詐團伙,將犯罪鏈條上的環節拆分,受害者轉賬賬戶的主人,往往只是將自己銀行卡出借給他人的“卡農”,到賬后立刻再轉到下一級賬戶,或採用取現、購買黃金、直播打賞等方式“洗錢”,最快半小時內受害者的錢就已轉到境外。

去年7月,上海普陀警方搗毀一個專為境外電信網絡詐騙分子“洗錢”的犯罪團伙。被害人報案后,警方發現報警人匯出資金10分鐘內,這筆款項就分散流向多個銀行賬戶,其中一個在上海寶山區某銀行被取現。根據線索,專案組抓獲5名“卡農”及其上家戴某——戴某10余天內就為境外詐騙團伙“洗錢”100余萬,自己拿到6萬余元提成﹔對5名“卡農”,他許諾每取現1萬元拿200元提成,還包食宿。

記者了解到,一個“卡農”,可能隻拿幾千元“好處費”或提成,但從他賬戶上“走”過的受害者錢款可能高達數百萬。出借銀行卡行為,看起來“危害不大”,在電詐犯罪鏈條中卻必不可少。

作為電信詐騙撥號的必需品,手機卡乃至固定電話,也是犯罪分子爭搶的“資源”。

寶山警方在居民小區內查獲非法GOIP設備

今年4月,上海寶山2個老舊小區分別有固定電話連續對全國各地撥號,較為異常。民警上門核實發現,2戶居民均為老年人,並未經常打電話。會同電信部門線路檢測后發現,這兩家的網絡線路交接箱內均被非法安裝了GOIP虛擬撥號設備,可以把境外網絡信號轉化為上海固話信號。安裝工莫某、李某落網,他們通過該設備為境外電詐團伙服務,獲利約5萬元人民幣。

法律打出了重拳——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21年聯合發布的《關於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二)》,行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而收購、出售、出租信用卡、銀行賬戶、非銀行支付賬戶等支付結算幫助,數量達到5張(個)以上,或者收購、出售、出租他人手機卡、流量卡等通訊工具幫助,數量達到20張以上,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追究刑事責任。最高刑期為有期徒刑7年。

“犯罪分子和法律‘躲貓貓’,”李明敏說,最近偵查的案件中發現,有的“卡農”首領,統一為手下“卡農”每人隻開辦4張銀行卡,逃避法律打擊。作為“紅藍對抗”中以打見長的徐匯警方,在結合警銀聯動機制基礎上,持續深化“斷卡”行動,要求派出所及時研判資金流,24小時內完成三級賬戶研判,明確可疑“卡農”身份信息,及時開展落地抓捕。

加快深化全警反詐、積極拓展全民反詐

民警將電詐犯罪嫌疑人帶回上海

今年以來,上海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接報既遂數、立案數同比繼續保持下降趨勢。打掉一批違法犯罪團伙,溯源經營、深挖擴查,成功抓獲各類電信網絡詐騙黑灰產犯罪嫌疑人4000余名,搗毀黑灰產犯罪團伙160余個。

尹延淋坦言,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層出不窮、難以根治,與其背后龐大的黑灰產利益鏈條密不可分,與電詐案件關聯的黑灰產犯罪活動迭代更新,呈現境外化、集約化、組織化、模塊化趨勢。

以上海警方此次偵破的特大“話務引流”團伙為例:藏匿境外的犯罪分子對境內話務引流團伙遠程指揮,團伙內技術人員搭建“客服系統”語音服務器,骨干人員招募發展“客服”,線上發布引流話術劇本、工作任務、服務器賬號、密碼,由“客服”在家中登錄服務器輸入賬號密碼,系統便可自動搭建通話線路,批量撥打潛在被害人電話,“由專人負責培訓、檢查質量、結算收入,一環扣一環。”

“客服”說,只是“打打電話”“拉拉群”,但記者了解到,電話另一端許多電詐受害者不僅有財產損失,還會因“輕信”而自責、內疚,造成抑郁、家庭不和乃至自殺傾向。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朱波說,對於為他人提供推廣、引流等幫助的犯罪分子,特別是與詐騙集團存在事前通謀、事中勾連,形成較為穩定協作關系的人員和組織者,一般以詐騙罪的共犯論處﹔對於明知他人實施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為他人提供軟件開發、技術支持、賬號維護等幫助行為的犯罪分子,一般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論處。

龔海青認為,“打”與“防”,需要加快深化全警反詐、積極拓展全民反詐,多維構建宣傳體系、拓展宣傳渠道、提升宣傳精度。

尹延淋說,上海警方實行疊加見面勸阻,強化事后追蹤回訪,由市-區-所三級聯合各區、街鎮,自主成立反詐勸導小組、居村委干部、樓組長等群防群治力量,“倘若接到反詐中心或轄區派出所的預警電話,請積極配合民警見人見面,避免財產損失。鄭重提醒:隻有真警察才會上門勸阻,且不會提出任何轉賬要求,如有疑問,請撥打反詐中心熱線96110。”他說。

(除標注作者外,其余圖片均由上海公安機關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