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我接待”!古北市民中心的志願者倍感自豪!

在長寧,有一處地標建筑可謂遠近聞名,那就是位於富貴東道99號的古北市民中心,每月接待參觀者萬余人次。也是在這裡,有一群身穿綠色馬甲的“我的家我接待”志願者,默默站在前台后,不顯眼,卻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出現在你的面前。
“你好,可以幫我拍張照片嗎?”
“你好,請問天空之苑圖書館怎麼走?”
“你好,請問今天的文明創建大會是在幾樓?” ……
2013年,隨著古北市民中心的啟用,這個集合了思想傳播、事務受理、生活服務、文化交流、社區共治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三層獨立小樓,成為中外社區居民辦事、生活的重要場所,同樣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為了更好地服務市民游客,讓生活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居民朋友共享優質的公共社區資源與貼心服務,“我的家我接待”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團隊於2014年應運而生,由22名退休居民組成,是虹橋街道社區志願服務中心持續服務最久的團隊。
隊長朱雅月原是伊犁居委會主任,這個特殊的身份讓她更加了解志願者在社區中的重要性。因此,退休后的她無縫銜接地成為了“我的家我接待”的一員,並憑借出色的表現,獲得了2022年度長寧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優秀志願者”稱號。
雖然志願者導引服務的工作瑣碎又不起眼,但在朱雅月看來,“服務好市民,讓大家少走彎路,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在志願者張林康的印象中,那是一個即將結束工作的下午。眼看時間已經接近4:30,一位神色慌張的居民沖進大廳,跑到穿著志願者馬甲的張林康身邊就問,“這裡可以打印公積金明細嗎,我著急用。”
原來,這位居民第二天一早要回鎮江老家辦理退休,剛剛想起自己還沒有打印公積金的相關材料。了解了居民的需求,張林康二話不說,將居民領到一網通辦自助機旁,一邊安撫居民,一邊熟練地在機器上操作著,幫助居民打印了所需的材料。
對於張林康而言,這原本是舉手之勞,但聽著居民一聲接著一聲的感謝,也再次讓他感到 “服務他人,快樂自己”的真諦。
“我的家我接待”志願者們最忙的時候,要數每次社區學校的線下報名。“報名是早上8點開始,有的居民凌晨就來排隊。一個上午,前來排隊的長龍裡三層外三層,最多的時候接待過300多名報名者。”
維持現場秩序,發放報名表、指導居民填寫、幫忙換零錢、收表叫號……這些工作,自然而然落在了志願者身上。為此,隊長朱雅月都會提前多安排3—4個志願者前來支援,即便如此,志願者們當天還是會忙得停不下腳。
真誠奉獻、服務社區、傳播文明。志願者們在付出時間和愛心、做優做細志願服務的同時,幸福感、獲得感也與日俱增。虹橋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在充分調研、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定期組織志願團隊開展“Hong心加油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培訓,通過理論領學、業務踐學、參觀研學、文化導學等培訓方式,為志願服務工作注入源頭活水。
“最近的一次活動,街道組織我們到上海舞蹈中心欣賞獲得了荷花獎的舞劇,在高雅的劇院裡欣賞優雅的演出,也讓我們退休人員也時髦了一把。”回想起此番經歷,志願者鄭國英依舊意猶未盡。
“退休后的我們,似乎成了社會的邊緣人物,隻剩下買菜做飯、照顧孫輩。然而志願者工作,成為我們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傳播正能量,也實現自我價值、豐富生活,何樂不為?”鄭國英鄭重地說道。
鄭國英的話,說出了22名志願者的心聲。如今,隨著團隊凝聚力的提升,志願者們對“我的家我接待”的歸屬感也越來越強。
“我們有一名志願者,每年會到北京陪家人,但他舍不得這份志願者工作,所以每次離開前,他都會千叮嚀萬囑咐,讓我一定要為他保留名額。還有一位資深的志願者,因為要照顧生病的老伴不得不選擇退出,老伴過世后,她又毅然決定回到了我們的大家庭。”說到大家對團隊的熱愛,隊長朱雅月的話語裡流露著驕傲與欣喜。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