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大上海有大情懷,滬產電視劇書寫新時代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曹玲娟
2023年06月26日15: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也是中國電視劇創制的傳統重鎮。曾經,以《圍城》《濟公》《上海一家人》《十六歲的花季》《孽債》等為代表的海派電視劇,代表了那個年代中國電視劇創作的主流,早已成為國劇經典。

走進新時代,滬產電視劇迎來藝術創作的新高峰。從《平凡的世界》到《大江大河》,從《心居》到《安家》……《功勛》《超越》《大江大河》《小歡喜》等10部作品先后榮獲“五個一工程”“飛天獎”“白玉蘭”“金鷹獎”等獎項。2023年上半年,已有《破曉東方》《三體》《人生之路》等5部作品匯聚央視熒屏。

“玉蘭花開——優秀滬產電視劇研評會”現場。 資料圖片

“上海出品”新風扑面,這背后,蘊含何種創作密碼?6月23日,第二十八屆上海電視節期間,“玉蘭花開——優秀滬產電視劇研評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和業內人士齊聚一堂,共論十年來滬產電視劇所浸潤著的文化品格,探討電視劇事業高質量發展背后是怎樣一方水土。

立足城市精神品格,滬產劇藝術魅力獨特

1990年,方鴻漸一頭扎進三閭大學校門,電視劇《圍城》就此闖入一代電視觀眾記憶深處。上海出品、由黃蜀芹導演的《圍城》,成為電視劇改編文學名著的范例。

滬產電視劇與文學名著的“雙向奔赴”,持續至今。2015年,上海立項出品、根據路遙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獲得極高評價。2023年,上海繼續對路遙小說《人生》進行拓展與改編,電視劇《人生之路》再次呈現出歷史縱深與當下現實的深度融合。

“兩部作品的改編有一個共同點,便是都忠實於對原著的精神價值、人物形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都沒有悖離原著的題旨、走向和基本風格。”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

土壤的滋潤、文化的積澱,逐步會孕育一種風格——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滋養下的滬產電視劇,有著追求經典、追求品質的藝術風格。

研評會上,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作家毛尖評價,“這十年滬產劇默默走出條條大路。”這條條大路中,注重從文學原著、名著乃至文學經典中汲取創作靈感、展開影視轉化,無疑是其中一條重要路徑。這也成為滬產劇得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

“上海是我國現代出版業的重鎮,也是文學傳播的重鎮。上海編輯出版的優秀文學作品往往會改編成為戲劇和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這種改編甚至會影響到一種文藝樣式的影響力和業態的發展力。”文藝評論家酈國義認為,“是文學的沃土、文學的滋潤,在時代陽光的照耀下,成就了這些電視劇力作。”

電視劇《破曉東方》劇照。資料圖片

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播出的《破曉東方》,改編自作家劉統的紀實文學《戰上海》。這部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紀實文學,刻錄著共產黨人從“戰上海”到“建上海”的壯志偉業。國內首部科幻電視劇《三體》,改編自作家劉慈欣的同名經典科幻小說。古裝劇《夢華錄》,根據關漢卿的元雜劇改編而來。即將播出的電視劇《繁花》,細細描摹著曾經的上海生活圖景,改編自金宇澄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

上海正在籌備中的《風雨寶興裡》和《千裡江山圖》,同樣值得期待。

寶興裡作為1949年后上海成立第一個居委會的裡弄,見証了城市滄海桑田的歲月,也創造了新時代舊區改造的范例。目前,創作者們正反復深入生活,希望能拍好《風雨寶興裡》,講好人們共同經歷並見証的新時代故事。

同時,上海正在全力推動“五個一工程”獲獎小說《千裡江山圖》的電視劇創作轉化,期待在傳統的諜戰劇版圖裡點亮真正的上海坐標。

從滬產劇中洞察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軌跡

一個時代的文藝高地,需要現實主義力作的支撐。

“面對新時代十年滬產電視劇這幾十部代表作品,我們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來電視劇創作發展的整體風貌,更可以從中洞察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軌跡。”研評會上,中國廣播電視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顧問李京盛如此評價。

一方熒屏,把熱騰騰的人間煙火端到觀眾眼前——滬產劇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堅持探尋和記錄時代變遷中老百姓真實的情感狀態,完成滬產電視劇“溫暖現實主義”的情感表達。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有內心的沖突與掙扎的一個個具體的人。《小歡喜》《小別離》《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一批都市生活劇,既有尋常生活中柴米油鹽構成的世俗歡樂,也有因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等熱點話題所帶來的焦慮困惑。《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女性題材劇,則把嚴肅的人生思考,融入日常細致的生活細節和微妙的情感狀態之中。

李京盛認為,這些作品裡“生活的煩惱與努力后的獲得感,讓滬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現出了活色生香的質感,也讓觀眾清晰地體察到了在大都市萬象紛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細流是怎樣的日夜奔騰不息。”

從傳統眼光中狹小逼仄的上海弄堂裡,走出的是一個個大寫的“人”。

電視劇《大江大河2》。 資料圖片

更可貴的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影視編劇、制片人梁振華分析,“觸摸時代的心跳,是滬產電視劇一個核心的使命。比如《大江大河》《人生之路》《功勛》《平凡的世界》《大博弈》《光榮與夢想》《在一起》《風吹半夏》,這些作品關照國企改革、城鎮化進程、民營經濟發展、農村變遷,還有冬奧會、抗疫等重大歷史事件等。對時代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似乎滬產電視劇總有一種敏感的關照,這是一種責任感。”

不僅有煙火弄堂“小”確幸,更有中華民族“大”風貌。

火熱的時代,就應該有灼熱的精品佳作。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播出的電視劇《大江大河》,以國企領導、農村脫貧致富領頭人,以及個體經營者作為主要人物,全景式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謳歌了在重大社會轉型期人民大眾的奮斗和創造。連續兩季的《大江大河》無論在口碑、影像質量還是創作意識上,都重新為滬產劇立下了標杆。

何為大上海的“大”?滬產劇中有著真正的大江大河

上海被稱為大上海,自然不僅僅是因為城市規模。

上海有著積澱深厚的人文底蘊:紅色文化生動鮮明,海派文化開放包容,江南文化溫潤細膩。上海有著火熱奮斗的現實生活,“人民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上海在黨史、新中國史的地位特殊,分量重要。所有種種,塑造出上海的大格局、大胸襟、大情懷、大作為、大氣象。

八千裡路雲和月。新征程上,這座開放、創新、包容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理應在全國率先孕育這個時代應有的中國電視劇藝術高峰。

“新時代十年滬產電視劇的成就與收獲,既有立足於上海特色的題材創作,更有面向全國的視野和追求。”在李京盛看來,滬產劇為中國電視劇贏得了良好的聲望和口碑。特別是在創新性表達上,這批作品也在努力突破固有題材和類型藩籬,為中國電視劇注入了一股強勁的創新動力。

“滬產劇給我的一個整體印象就是百花齊放、兼容並蓄,《三體》《夢華錄》《超越》《天才基本法》《慶余年》,不同的題材都在綻放。滬產劇這些獨特的、符合創作規律的、有技巧有表達的、嵌入時代的作品,是真正具有生命力,也能真正征服觀眾的。”梁振華評價。

比如被稱為中國科幻劇開山之作的《三體》、大膽採用雙時空敘事來講述數學天才人生故事的《天才基本法》等,都顯示出滬產電視劇在題材和手法上努力追求創新的勇氣和功力。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慶余年》,“穿越”式敘事激發出古今價值觀碰撞的奇妙火花。

“在滬產電視劇創作過程中,我們深切體會到上海文化空間的廣闊。”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總編輯王娟感慨。

電視劇《三體》出海。資料圖片

把中國的精彩凝刻在光影裡,也將中國的故事展示給全世界。

近年來,立足高水平對外開放,上海著力提升滬產電視劇國際傳播能力和全球敘事能力,用心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特別是國際化表達。從上海出發,一大批電視劇走出海外,充分証明著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與現代價值、現代審美相適應的獨特魅力。

“身處上海,我們的電視劇渴望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檸萌影視創始人、董事長蘇曉介紹,檸萌影視近幾年加快電視劇走出去的步伐,海外發行收入連年翻番增長,打破了原來隻有古裝劇賣得動的局面,檸萌的現實題材劇海外銷售價格兩年內增長200%,每部劇集都爭取海外平台與國內首輪同步播出。

“回頭檢視這十年的上海影視劇制作,我們驚喜地發現,上海正在默默沖向它的影像高峰。上海正在把大上海的‘大’推開來,從長期被都會文化所定義的摩天大樓推廣到了大江大河。”毛尖認為,“這十年的滬產劇敘事真正打開了‘大上海’的格局,也把‘大’變成一種更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前綴。”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