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 | 電影節30年,年年排片的上海爺叔說,“影迷永遠最重要”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曹玲娟
2023年06月21日14: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6月17日晚,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頒獎典禮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伴隨著金爵獎項一一揭曉,這場浦江之畔的光影盛會,已接近尾聲。懷揣著種種不舍,人們已在期盼著來年的6月。

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6月在滬舉辦

對影迷來說,這是幸福的6月。9日至18日,短短十天,中外影人與電影佳作在本屆電影節匯聚,搭建起廣闊的國際交流合作平台。

本屆電影節以16個主單元、37個子單元,展映了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50部影片,共計1490場,截至6月16日,觀影人次42.6萬。影迷的熱情,影人的願景,濃縮著這座城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為世界所看見。

2023年也是上海國際電影節誕生30周年。

有一個上海爺叔,為電影節服務了30年,從未缺席。1490場影片的展映,42萬余名影迷的快樂,離不開他的奉獻。電影節閉幕在即,大江東工作室專訪上海國際電影節選片排片人王佳彥,聽他回憶自己與上影節的30年——

上影節圓了幾代中國電影人的夢想

上海國際電影節選片排片人王佳彥。王初攝

30年前,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傳來電影節成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好消息。

1993年10月,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上海影城舉辦,圓了幾代中國電影人的夢想。當時領頭辦節的導演吳貽弓,在電影節結束時掉了眼淚。

王佳彥向大江東回憶了來龍去脈——

“當年,白手起家辦起一個國際電影節,肯定困難啊!A類電影節必須要有市場環節,當時影城沒地方怎麼辦?那時,我擔任電影節市場部副主任,就把影城幾間會議室空出來,搭起展台。”中國所有的大型制片廠都來了——上影、北影、長影、八一……還有不多的海外片商。

壓力也很大。那年9月,北京申奧剛剛以兩票之差惜敗,“我們鉚足了勁,一定要把我們中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辦好,辦出聲勢來”。為了能請來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評委,吳貽弓給美國導演奧利弗·斯通反復發郵件。“我們還翻印了一百多盒《城南舊事》,和邀請函一起寄給嘉賓,包括意大利國寶級女星索菲亞·羅蘭”。

最終,第一屆上影節的金爵獎評委陣容夢幻,評委會主席是謝晉,評委成員有日本導演大島渚,美國導演奧立弗·斯通,中國香港導演徐克等。索菲亞·羅蘭、德博拉·拉芬、桃井熏等電影明星都來了。

為了考核上海是否具有舉辦國際A類電影節的能力,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主席別雷鬆來上海考察。

閉幕式那天,大家累得一屁股坐在明星散去的紅地毯上時,別雷鬆正式通知吳貽弓:經過世界國際制片人協會的嚴密考查和論証,上海國際電影節繼柏林、戛納、威尼斯、蒙特利爾、東京等之后,即將成為國際A類電影節。

“從此,中國也有了自己的A類電影節。我們開心呀!”

199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獲得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認証,成為華語地區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

上影節,讓他成為“世界排片第一人”

從第一屆上海電影節開始,到如今電影節步入而立之年,王佳彥從未缺席電影節。

從市場部到活動辦,從新聞部到影展部,他幾乎輪轉了所有的崗位和部門。從第五屆起為電影節排片,他成為影迷口中的“四眼老王”——這是他的微博賬號,即便退休,這份工作依舊堅持。

一個電影節,開閉幕式上演員是主角,論壇是專業人士舞台,而影展是為影迷們辦的。老王去過很多電影節,包括戛納、柏林、東京、夏威夷、蒙特利爾等,“沒有哪一個電影節在電影展映上做得比上海更好”,他很自信,因為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大的特色,是在注重專業、行業、產業的同時,將自身定位為“人民的大眾節日”。

電影節廣開大門接納世界各國電影參賽參展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影迷狂歡節。每年,電影節都廣開大門,接納來自世界各國而不僅僅是電影大國的影片,報名參賽參展,各國風情通過銀幕淋漓展現。每年六月,電影節一開票,都瘋狂被搶,“電影就是要到電影院去看的啊!”

電影節一結束,所有拷貝原途送回人家,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這樣大體量密集放映的排片機會,不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有的。老王經常笑說,自己是“世界排片第一人”。就拿今年來說,450部影片,放映1490場,一個人到底要怎麼排?

這不是一道簡單的填空游戲。

首要原則是根據拷貝與放映設施的實際情況安排。比如影廳大小、設備情況、地理位置等。哪些影院可以放4K,哪些配有字幕機?對一個電影節而言,還有更多需要考慮的:金爵獎參賽片的觀眾見面會安排在哪個影廳合適?還有無法阻止的各種突發情況:外國片方拷貝寄到上海了嗎?有沒有寄錯或損壞?說好的4K變2K,秘鑰無法破解……各種“不靠譜”都有可能出現,有太多需要通盤考慮的各種因素、海量信息。

“排片是個技術活兒,也是藝術活兒,最簡單,也最復雜。我有強迫症,要排得更合理,總要考慮更多。要注意周邊影院的距離,影迷從這一場趕去下一場,時間夠不夠?一家影院的影片有沒有相對平均與豐富、而不是一天全放某一類電影?似乎有無窮盡的排列組合。”

每年電影節這張錯綜復雜、細密如網的排片表,就是老王一手做出來的。

排片是一個人的工作。不是人手不夠,而是每個人的邏輯思維模式不同,如果兩個人同時在后台系統進行排片操作,難免出現各種不可控的重復、偏差,倒不如一個人打完全場。

除了滿足片方、影院的要求,我想得更多的是怎麼排才能最大可能地滿足影迷。這麼多年,老王有自己的堅持。

比如,膠片年代,受拷貝數量限制,排片首先要確保,不能多家影院同時放映一部電影。現在,數字電影已經打破這種限制,老王還是堅持,不重復場次、不重復時間、不重復地點,不單單以大數據來決定影片排片多寡。他希望,讓更多的觀眾、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看到一部好的電影。

熱門影片,盡量安排在大光明一廳和影城一廳這兩個座位最多的影廳,一個1356座,一個1008座。

每一部展映影片,電影節前老王都會快速拉看一遍。白領是藝術片主要受眾群,像大師回顧的影片,必須放到市中心的影城﹔動畫片95%排在雙休日,小朋友們平時要上學的﹔你看排片表中標注成紅顏色的,這是夜場,紅色是我之前審片時自己做的記號,我知道這部電影一些鏡頭不適合孩子看……

排片,就是為了影迷,“我要為他們把這件事情做好”。

永遠把影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圈內圈外,上海國際電影節地位越來越高。舉辦日期恰在戛納之后,選片時,戛納的片子都非常積極想拿到上海放映,“因為我們電影節有影響力有號召力,人家看重。”

電影節的影展越來越精彩。第一屆,辛辛苦苦找來167部影片參展,“當時電影票還需要手寫片名”。現在,是從幾千部報名影片中,精挑細選出幾百部。今年,影展16個單元“中國當代藝術電影展”“光影浪潮 香港電影新動力”“華納百年”“向大師致敬”“地球村”……“不同形態、類型、風格、題材,真是全球電影藝術的盛宴啊!當年誰能想到,我們的電影節能辦得這麼好?”

影廳也好。展映影院,每年精挑細選,注重覆蓋面、注重觀影體驗,入圍的展映影院都拿出Dolby、LUXE、IMAX、Onyx、RealD、CINITY等高科技影廳參與放映。

每年電影節都成為影迷一年一度的觀影狂歡

老王深感,這實在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每年,電影節排片表一公布,就意味著影迷一年一度的觀影狂歡即將開啟。

有人形容老王,“每年有一個月,披星戴月‘呼風喚雨’,為上海電影節排片,剩下的十一個月,做一個靜悄悄一聲不吭的上海男人。”

老王也寫過一條微博——“我每天不是最后一個離開,但我必是第一個來。清晨靜靜的有利於工作……責任重於泰山,老夫不敢怠慢,此時唯我最大,過后角落一邊。”

作為新中國同齡人,老王一輩子都是電影人。上海國際電影節,辦節宗旨是人民的節日,他永遠把影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上海國際電影節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