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 | 金融業佔全市GDP近1/5,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邁上新高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謝衛群
2023年06月15日16: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成效明顯——剛剛落幕的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透露的一組數字引發關注:2022年,金融業佔上海GDP總量達19.3%,約8627億元,佔比近五分之一。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李雲澤評價:10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金融總量大幅躍升,市場格局日趨完善,核心功能持續增強,深化改革蹄疾步穩,金融開放樞紐門戶地位更加凸顯。

陸家嘴金融核心承載區。浦東新區供圖

核心功能持續增強,服務實體能效不斷提高

上海金融業的持續增長,得益於其核心功能的持續增強。

金融要素市場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上海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地區之一,貨幣、股票、債券、期貨、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托等各類金融要素市場齊備。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再保險的“國際板”建設又正式啟動,將面向全球開展再保險業務交易。

從縱向看,2022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額達2932.98萬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同比提高6.4個百分點。其中,上海証券交易所有價証券、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成交額分別增長7.6%、12.6%和23.8%。

從橫向看,2022年,上海証券市場首發募資額全球第一,現貨黃金交易量、原油期貨市場規模均居世界前三。

登陸資本市場是科創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一步,科創板正在打通科創企業上市融資的“最后一公裡”。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2.0、做市商制度等相繼推出,支持科技創新的上市包容效應、產業集聚效應、品牌示范效應、科創成長效應逐步顯現,也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奠定堅實基礎。截至5月末,科創板上市企業528家,累計首發募集資金8223.6億元,總市值6.7萬億元。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效不斷提高。

要素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根本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上海金融機構集聚,在競爭中服務能效不斷提升。

銀行信貸是科創企業融資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科技履約貸”“科創助力貸”等科技專屬信貸產品持續完善,形成了專利許可收益質押融資模式、科創企業專屬評級授信模型等創新成果。截至2022年末,上海轄內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52%。2022年,市融資擔保中心共承做政府性融資擔保貸款規模同比增長45%,其中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擔保貸款佔比約為57%。

注重發揮科技保險作用,扶持國家戰略產業,也是上海金融的特色。上海積極發揮科技保險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風險管理功能。截至2022年底,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萬億元,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累計為176個重點創新項目承保,為集成電路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資管能力加速提升,全球資管中心建設積極推進

管理資本的能力和總量,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另一個評價維度。上海在打造國際資管高地上也有重要突破。

資產管理是連接實體經濟和金融資本的橋梁。上海高度重視資產管理行業發展,2021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打造成為亞洲資產管理的重要樞紐,邁入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目前,上海資產管理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各類資產管理規模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其中公募基金、保險資產管理佔全國比重達三分之一,特別是權益類基金規模佔全國近二分之一,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居全國首位。上海集聚了一批資管龍頭機構,資管產品體系日益豐富,金融人才儲備也較為充足,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中國証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介紹,我國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143家,其中62家總部放在上海,佔比是43%。上海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佔全國的39%,“可以說,上海是我們國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最重要的據點。另外,外資獨資私募証券基金管理公司,我國一共有38家,有36家總部放在上海。”近幾年,外資私募証券基金管理公司業績表現也比較優秀,管理資產規模呈現較大增長,快於其他類型資產管理人管理的資產規模的增長,一共管理了850億元資金,而在兩年前,這一數據僅為500億元。

截至目前,有80余家國際知名資管機構參與上海QFLP試點,近60家參與QDLP試點。中國証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38家外資私募証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有32家落戶上海。全球排名前20的資管機構,已有17家在滬設立主體並展業。全國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貝萊德、首家從合資轉為外資獨資的公募基金上投摩根等先后落滬。

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建設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服務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上海正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近年來,上海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重點機構和平台引進、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率先探索,走在全國前列。”上海財大校長助理、金融學院黨委書記劉莉亞教授說。

2021年8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確立“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目標。2021年10月,《上海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意見》發布,提出七方面24項舉措。2022年7月,《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施行,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次重要立法成果。

上海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依托金融市場集聚優勢,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如首單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首單低碳轉型綠色公司債、首單碳中和綠色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等陸續發行。另外,在滬發行了一系列綠色指數,如中証800 ESG債券指數、上証180碳效率指數、中証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等。2022年,上海市浦東新區獲批第一批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目前,上海正積極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探索綠色金融先行先試。

同時,上海積極穩步推進碳金融市場發展。依托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上海在國家核証自願減排量(CCER)質押、碳基金、碳回購、碳信托、借碳等方面取得突破,積累了有益經驗。推出的碳配額遠期產品,是全國首個中央對手清算的標准化碳遠期產品。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滬啟動上線交易,為引導資源更多投向低碳發展領域提供了有效路徑。

打造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組織機構體系,上海正完善綠色金融服務。2020年,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在滬揭牌運營,聚焦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此外,在滬金融機構陸續設立服務綠色金融發展的專業部門或專營團隊。截至2022年12月末,上海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8423.9億元,同比增長39.4%,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32個百分點。

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互聯互通,打造“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

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是上海的目標。

近年來,上海依托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對接“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需求,加強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有序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和互聯互通,不斷加強金融機構能力建設,努力打造“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

跨境金融服務能級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底,自由貿易賬戶體系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發生資金往來折合人民幣達3.8萬億元。上海市企業和銀行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發生跨境人民幣資金往來收支超過12萬億元。“一帶一路”CIPS參與者共314家,覆蓋49個國家和地區。

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持續擴展。截至2022年底,上海証券交易所“一帶一路”債券累計發行29單,發行規模268.4億元,涵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發行主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已有50家機構成為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4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63家境外機構主體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持債規模達1.5萬億元。

境內外金融雙向開放深入推進。截至2022年末,銀行間外匯市場已有17個“一帶一路”貨幣對挂牌交易,2022年交易規模達447億元人民幣。陸續上市低硫燃料油、原油、20號膠、國際銅等國際化期貨,原油期貨境外參與者來自新加坡、泰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號膠期貨已成為東南亞國家農業市場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在滬金融市場參股的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推出首隻人民幣計價ETF產品。哈薩克斯坦、莫斯科、巴西、南非、新加坡等“一帶一路”沿線交易所加入中國投資信息平台,進一步強化了信息數據合作與產品創新。

截至2022年末,“一帶一路”國家與地區已在滬設立5家外資法人銀行、20家各類外資銀行分行和9家外資銀行代表處。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一帶一路”貸款余額折合人民幣約651.2億元,涉及30多個沿線國家和地區﹔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市分行“一帶一路”貸款余額折合人民幣約394.8億元。

錨定金融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引領者、服務綠色低碳轉型的示范樣板、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的試驗區目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穩步推進,走得更實、更“特”、更開放了。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