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探訪“二陽”人群!“陽了”不怕,脆弱人群依然要保護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許芯蕾
2023年05月23日17: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忽然間,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越來越多的人“陽了”。奧密克戎“狂飆過境”近半年之后,“陽了”“二陽”再度成為工作伙伴、親友圈裡的熱詞。

“症狀嚴重嗎?”“去過醫院嗎?”“用了小分子藥嗎?”“有什麼防護措施嗎?”“是否擔心?”……大江東工作室向一些新近感染者探問。小樣本調查發現,由於大多屬於輕症,他們以及周圍的人,對於感染新冠病毒大都淡定從容。

政府及時公開信息,權威專家解讀提示,手頭或醫院有藥可用,經歷過三年抗疫大風大浪和天量科普,人們不再談奧密克戎色變。

當然,淡定對待,不等於無所作為。

奧密克戎病毒。網絡圖片

實習記者“二陽”后探訪醫院發熱門診

“5月14日,我開始全身酸疼,喉嚨干不舒服,第二天發低燒到37.4度,第四天不發燒了,測出抗原陽性,現在就是嚴重的過敏性鼻炎,眼睛都睜不開。整體感覺比第一次陽的時候症狀輕,但依然影響體力……”

剛剛開始在大江東工作室實習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二學生小許,“二陽”了。因為連續三天在家抗原自測都沒有“二道杠”,她認定“只是感冒”。但第四天還是“鍥而不舍”繼續檢測,終於發現“陽了”。小許不知道自己的感染源頭,“那幾天到過不少人群聚集場所”。

5月20日下午,症狀緩解的小許在自家附近兩所基層醫院發熱門診做了次“沉浸式”採訪。

走進閔行區一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預檢台詢問看新冠該去哪個科,回答是“以發熱為准,推薦去發熱哨點門診”。已是下午3點,小許才是當天發熱哨點門診的“10號病人”。經過測體溫、現場做抗原,她的信息被登記在發熱患者記錄冊上。針對“嗓子干疼”,醫生開了藍芩口服液,囑咐“多喝熱水,多休息,注意檢測體溫”,並透露接診的“二陽”患者不多。社區衛生中心有阿茲夫定,但醫生說,新冠特效藥主要針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

下午4點,一家三級醫院急診部,新冠高峰期設置的加床治療區還在沿用,六七台心電監護儀在工作。發熱門診候診區坐了十幾位患者,其他人站在門診外等待。大家都佩戴著N95口罩。有些病患是先在社區確診肺炎,再轉診來此治療的。

小許挂的號顯示,她的前面有20個人在候診。40分鐘后,輪到了她。“現在基本上按病毒性感染治療,處方藥也以感冒藥、鹽酸阿比多爾等抗病毒藥為主。”接診醫生說,醫院有新冠小分子藥物paxlovid,需要患者自費承擔1000多元,“你很年輕,沒必要購買。”

就診病歷。 許芯蕾攝

患者都說不害怕,醫生也說“不必緊張”

除了承擔採訪任務的小許,大江東工作室聯系到的幾位感染者,都沒有到醫院就診的經歷或計劃。症狀較嚴重的張女士高燒39度,也隻吃了一次布洛芬,很快就退燒。她讀一年級的女兒先有症狀,連續發燒三天,吃了美林退熱,向學校老師請了兩天“感冒”病假。“如果不是家裡有用剩下的抗原試劑,這就是一次普通感冒。”張女士說,不論單位還是學校,都沒有要求報告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也沒有防護要求,家人都如常生活,沒想過隔離。

“症狀比第一次輕很多,沒發燒,有點頭暈、鼻塞,偶爾打個噴嚏,跟感冒差不多。上周六測出陽性,到周一就轉陰了。怕影響同事,還是請了一天假。”李女士這樣描述“二陽”感受。

“不害怕。一家人都‘陽了’,姐姐發燒隻有37.2度,爸爸輕微流鼻涕和咳嗽,不影響正常生活。”小吳告訴大江東工作室。

“工作人員‘陽了’的,確實多起來了。”一家三甲醫院的相關負責人透露,3月份甲流高發期過后,該醫院發熱門診每天就診人數大約在七八十人,4月份慢慢回升,五一節后回升勢頭明顯,現在每天就診人數約300人。不過,與甲流時期相比,高熱病人很少。

家中剩余的抗原試劑和藥品又派上了用場。許芯蕾攝

張文宏:醫療資源充足,鼓勵脆弱人群繼續接種疫苗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仍在如常每周看門診、查房會診,同時密切關注這一波的陽性感染和相關醫療情況。

張文宏醫生(左二)團隊正在查房。受訪者供圖

張文宏對大江東工作室表示,通過對全市門急診和發熱門診患者數量和新冠檢測試劑陽性率的持續監測,結合會診情況和研究監測數據,可以發現,目前初陽患者症狀與上一波較接近,但當前無論診斷還是治療都能在“黃金72小時”內完成,而且醫院的醫療資源充足,患者可以較快緩解症狀,重症發生率很低。“‘二陽’的患者,由於仍具有一定的免疫力,雖再次感染但症狀往往較輕。”張文宏判斷,整體而言,目前感染情況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較小。不過,他再次提醒,打過疫苗和沒打過疫苗的人群,在感染時發生重症的比例不一樣。國內外醫療衛生界有共識,即鼓勵脆弱人群繼續接種疫苗。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也發現,“目前新冠病毒感染情況比低谷時有較明顯上升,但重症很少,多數是既往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重點人群。總的來看,現在醫療資源充足,大家不必過於緊張。”

新冠實行“乙類乙管”后,實際感染人數會高於報告的人數,這是所有傳染病的共有現象,王新宇說,“一般我們會通過抽樣調查等流行病學研究方法來預估實際發生情況。”

事實上,雖然不再有驚動公眾的流行病調查與覆蓋全社會的信息報送,但王新宇所在的張文宏研究團隊和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近期一直通過生活污水病毒載量檢測對新冠病毒進行跟蹤監測。“它可以間接反映一個城市病毒流行的情況,乃至病毒亞型的比例情況,是一種高效低成本的監測方法——當然,還要結合其他監測的指標進行綜合判斷。”王新宇說。

胡必杰:臨床醫生和公眾都要保持一點警惕性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對大江東工作室表示,他們正在對去年12月至今年1月的感染高峰期病例救治數據進行研究分析,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新一波疫情集中救治提煉經驗、完善機制。近期,中山醫院發熱門診病人增多,尤其是晚間時段病人集中,除了增加內科醫生輪轉,感染病科第二線值班醫生也開始增援發熱門診。

來看胡必杰專家門診的病人中,時有夾雜感染新冠的,做核酸或抗原檢測仍是常規,“對於肺炎人群,要了解病原體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藥物治療,減少重症、避免死亡。”

據報告,國內新發感染病人中XBB佔比達83%。胡必杰認為,與去年流行的BA.5.2或BF.7毒株相比,國際上認為XBB的毒性沒有增加,換個角度看,也沒有減弱。這波感染者重症比例明顯減少,無論“二陽”還是“一陽”,總體症狀都較輕,這與我們的群體和個體免疫力增強有關。

胡必杰醫生。受訪者供圖

“因為症狀輕,大家心態放鬆,沒有常規檢測核酸,家中也備有退燒藥等,就不去醫院了。那近期人群中的隱性感染者肯定增多。”胡必杰提醒,脆弱人群,包括有肝病腎病和其它基礎疾病、80歲以上高齡老人等,要減少外出,非必要不去人群聚集場所,適當做好防護。還要備好抗原試劑和指氧儀,一旦出現疑似感染或氧飽和度下降情形,及早發現、及早就醫,阻斷重症發生。

“不論臨床醫生還是老百姓,都要保持一點警惕性。”胡必杰強調,雖然重症不多,但這一波仍有一定比例的肺炎發生。“不要以為我們已經遠離疫情,遺忘了正確的防控和處置方式。比如外出戴口罩,注意室內通風、環境消毒、減少人員集聚,都還是需要的。高齡老人外出更要嚴格戴口罩,脆弱人群一定要保護好。”

“奧密克戎傳播力太強,徹底杜絕不可能,要允許它低水平流行,但不要對人群造成大的傷害。”

孩子“陽了”,即便出現高熱,胡必杰也建議盡量不用抗病毒藥,“因為沒有基礎疾病的孩子,極少發生重症。”

新冠是不是會“流感化”,每過4-6個月就“陽”一回?胡必杰認為,目前尚難預測。每個人病毒抗體水平高低、有效時間差距很大,感染進程會有很長的拖尾效應。“新冠感染半年后抗體明顯降低,並不是說半年一到就感染。不同國際文獻對奧密克戎再次陽性的比例判斷相差很大,從3%至30%都有。”

他透露,目前國內外都有團隊正在加緊研究對奧密克戎變異株更有效的疫苗,從針對整個新冠病毒到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特異性會更強,接種后更有保護力,對於疫情防控更有價值。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