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上海與“新青年”雙向奔赴!50人論壇倡言“青年發展型”城市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黃曉慧
2023年05月22日17: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闖上海,青年孕育無限希望﹔創巔峰,上海成就多彩青春。領敢為人先之風氣、強善作善成之本領、淬百折不撓之斗志、承踔厲奮發之精神,上海與青年的‘雙向奔赴’,注定成為上海發展交響曲中最澎湃的樂章。”——5月20日,第四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 50 人論壇如約而至,這段青春宣言,道出“闖上海”的“新青年”們共同心聲,思想碰撞,激情洋溢,他們熱議今年論壇主題詞之一——“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

正在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目標導向,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的這座城市,為什麼要與青年雙向奔赴?提出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深意何在?向來看重問題導向的上海,為此要從哪些方面發力?

大江東工作室注意到,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不久前的一番話:“青年們來到一座城、喜歡一座城、扎根一座城,歸根到底是因為這裡能夠追逐夢想,擁有無限可能。”他承諾,上海要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用心打造青年為之向往、皆有可為的希望之城。為青年提供更多機會、更大舞台、更好服務,發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精神,創設更多創新創業的空間,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場景,幫助解決好成長成才、就業創業、安身安居等急難愁盼。

一席話,讓闖上海的新青年,很暖。

5月16日,青年50人論壇創新創業接力站“海創浦東”品牌項目啟動,“海創浦東”歸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在張江科學會堂舉辦。資料圖片

上海不肯坐視老去,急切需要提升“青春感”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上海早有謀劃,層層遞進。

從去年市委黨代會明確“要擁抱年輕人、成就年輕人,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再到全域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區建設試點、出台一攬子人才政策,上海對青年人才的熱情召喚和招攬力度,與日俱增。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是國家大的發展戰略和上海城市發展內在需求兩方面的契合。”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這樣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去年4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青團中央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兩個月后,45個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發布。向來先行先試的上海,建設步伐應聲加快。

上海正在“老”去。

上個月,上海市統計局等權威部門發布了一組數字,堪稱彈眼落睛——

2022年,上海戶籍人口1505.19萬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53.66萬人,佔總人口的36.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24.40萬人,佔28.2%。即便加上全部常住人口,60歲及以上老年人佔比也高達25%,這個比例仍在上升。國際上將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作為判斷老齡化的標准,大於7%時進入老齡化,7%至14%為輕度老齡化,14%至20%為中度老齡化,20%以上為重度老齡化階段。

上海將先於全國,邁進重度老齡化。“勞動力人口增速放緩、勞動力短缺等問題逐漸凸顯,”姚凱直言不諱:“‘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是優化人口結構,為城市發展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的重要戰略。”

他還為這組數字擔憂:上海2022年總和生育率僅為0.7,比東京、新加坡等全球知名的低生育率城市還要低,上海0—14歲人口佔比、15歲—24歲人口佔比等指標也低於國際水平。“沒有青年,就沒有未來,高質量發展又從何談起?”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楊雄也不謀而合:要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就要對標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年輕人口比重、青年的活力,是衡量城市活力最重要的指標。”

“除了經濟實力、開放水平、創新水平,青年人才密度將成為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關鍵指標,姑且稱之為‘青’度,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人才高地,需要青年人才的塔基。高度需要‘青’度支撐,上海迫切需要提升‘青春感’。“姚凱認為,青年人密度越高,城市對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越強。 

出現在第四屆上海青年創新創業50人論壇的部分優秀創業者們

向往之地,向往什麼——天南海北年輕人,一律“化”成上海人

公平、透明、高效、講規則、開放、國際化——被問及為什麼“闖上海”,“新青年”們不約而同地給出上述關鍵詞。這是上海“腔調”,也是上海感召青年才俊的流量“密碼”。

“青年發展型城市,也不僅在於擁有多少年輕人口,更重要的是活力,這活力不僅體現在年輕化,更體現在思想的活躍度、對新事物的接納度以及創新能力。“哲弗智能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飛有些標新立異。他們從2015年就在國內主要城市推廣動力鋰電池安全防控技術,但嘗鮮的是上海公交,繼而上海率先在全國推出了動力鋰電池安全防控產品標准。

“新技術、新場景應用,上海經常是國內首試、首驗。這是一個誕生標准的地方,這裡擁有先行先試的成熟環境,政府、行業協會懂行,能和企業共同推動標准制定,願意從幫助市場主體發展的角度,傾聽吸納企業的意見。”李飛說。

2021年,哲弗公司要申報成立企業工程技術中心,被一道門檻攔住了——按規定,生產型企業主營業務年收入達3億元以上才能申報。“一些省份隻要5000萬元以上即可。”李飛在座談會上向上海市經信委等部門提意見,很快被採納。今年已將要求調整為“企業研發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

海納百川的城市品格、高品質的城市生活、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吸引著“新青年”,尤其是“海歸”們扎根上海。楊雄認為,海派文化有強烈的同化力和浸潤力,“把天南海北的年輕人,同化為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每年都會出席50人論壇的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逸,深有同感。2015年從牛津大學畢業,他婉拒外企高薪,來到上海創業。他周邊很多畢業於海外頂尖大學的青年人,將上海作為回國創業首站。

“海外客戶來上海考察,兩三天就能遍訪上下游供應鏈、世界前十供應商,這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做不到。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產業鏈完備,市場空間巨大,融資渠道多元,港口通達世界的港口——這些綜合優勢便利企業‘出海’,比海外更低的研發成本、更高的研發效率,讓研發產品很快驗証、上市。”南逸說。

“隻計算創業初期的成本,用工、土地價格等,上海不具優勢,但預期穩定啊!創業者能預算出付出后得到怎樣對應的回報,這讓我們敢干敢闖。”80后“金融男”黃震,原本在陸家嘴金融街工作,曾是“兩腳不沾泥”的上海囡。他賣掉市中心的房子、押上自己的所有積蓄,還搭上父母的,到崇明鹽鹼地開辟生態農場。“崇明區、市農委提供了非常專業化的服務,從田間技術、大棚補貼到產品銷售,他們事無巨細、全程跟蹤服務。”十幾年來,黃震的萬禾農業已成長為有口皆碑的農業高端品牌。

“如今越來越多上海年輕人來崇明創業,鄉村振興嘛!”他笑。

青年50人創新創業論壇上備受矚目的“創新創業十大優秀案例”。資料圖片

希望之城,希望在哪——破解“28歲現象”,等待幸福敲門

但是,“新青年”要在上海扎根,壓力山大。

姚凱通過人社部門提供的大數據,觀察到上海的“28歲現象”——很多闖上海的年輕人,如果28歲還無法解決住房、子女上學,就會離開。落戶、住房、子女入學,成為隱形門檻,加之“上岸”、“躺平”想法盛行,一些非上海戶籍的年輕人,最終選擇回鄉。

楊雄認為,大量人才涌入,必然帶來競爭壓力。“內卷”、“高壓強”加劇了青年人才環境的“不夠友好”。

高層次青年人才佔比偏低,也是上海人才結構的短板。姚凱說,很多諾獎科學家的成就,往往在青年時代取得。縱觀幾個全球性科學中心,頂尖人才佔比高達20%—30%。目前,上海從事科研的“高被引”科學家117人,佔全國8.5%,其中4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佔比僅約1/3。

今年初,上海全域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區建設試點,各試點城區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措施。浦東新區率先試點境內外高校外籍應屆畢業生可直接申辦工作許可,虹口區在全市創新推出“海歸人才驛站”政策,為畢業2年內、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國(境)外高校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的中國籍公民,提供回國過渡期的人才驛站租住。

姚凱關注到今年3月發布的《臨港新片區人才筑巢工程實施方案》,從培育前沿產業集群、完善基礎教育配置、加大醫療資源供給等10個方面,提出了系統性人才發展支持舉措。“這是上海人才政策可喜變化,從過去單打一變為整體配套支持。人才需求多元,要精准施策,更加注重政策的配套性、銜接性和延續性。”

創業者和專家們一致認為,一座青年發展型城市,比拼的是綜合性人才環境和人才成長生態。開放是上海最大優勢,而最大特點是人才開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青年發展型城市,就是城市和青年互相成就、共生共榮,不僅在有形的平台、政策、服務方面發力,更應注重激發青年內生動力,通過營造對青年更友好的氛圍,讓青年人融入,成為城市一部分。”姚凱建議,上海一方面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豐富的就業機會、廣闊的事業平台、和全面暢通的人才成長通道吸引青年人才集聚,另一方面也應關注青年人才生活需求,提升城市溫度和人文關懷,以更暖心的措施優化青年人才生活環境,讓青年人感到幸福。

上海,正和“新青年”們一起,等待幸福來敲門……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