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當下可為未來可期!上海與“新青年”相互成就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黃曉慧 張力菲
2023年05月22日17: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選對了一座城,每天都是‘520’。”

5月20日,在這個被許多年輕人稱作“我愛你”的日子,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人在世界第二高樓上海中心大廈共赴“青春之約”——第四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暢談經歷、碰撞思想、展望未來,他們不覺玩起了諧音梗,表達自己對這座青春之城的熱愛。

四年時光,倏忽之間,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這個樂見“初生牛犢不怕虎”、護佑“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春聚會,持續發展壯大,影響力屆屆攀升,卻始終飽含青春熱情,召喚天下英才“闖上海、創巔峰”。

今年的論壇有哪些新意?青年創業者們帶來什麼樣的精彩創業故事?科學家們有哪些奇思妙想?為青年布局未來產業,上海有哪些規劃新招?……帶著好奇和期盼,大江東工作室走進青年50人論壇現場。

出席第四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的嘉賓合影留念。主辦方供圖

這裡不僅刮著青春風暴,還有世界前沿技術“弄潮兒”

“上海的青年造就了青年的上海。盡管我現在已經不再是一個青年了,但是今天就讓我‘冒充’一下青年,和大家在一起,我覺得我好像也變得年輕了。”當68歲的華裔數學家、曾經的上海青年張益唐作為主論壇首位發言嘉賓,以視頻方式講述自己濃濃的上海鄉情時,在場的嘉賓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青春回歸”。

2022年,張益唐攻克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的消息轟動國際學術界。早前獲悉他將作為嘉賓出席本屆論壇,不少人滿是期待:這位鍥而不舍的“上海青年”前輩,會給奮斗中的青年人帶來什麼樣的勉勵寄語?

“我上小學自己找了幾本科普書讀,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興趣,才做出今天的成績。”張益唐通過回憶少年時在上海度過的美好時光,闡釋這座城市深厚的科學文化底蘊和豐饒的創新土壤,“上海的開放、創新、包容,是年輕人最向往的城市品格。‘青年上海’正成為千萬青年的圓夢之地,年輕人要敢於做別人沒做、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我相信我們的青年一代能夠做出很多好的成就,能夠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張益唐的這番話讓與會的年輕創業者深受鼓舞。事實上,參加論壇的青年創業者中,很多人在創業前首先是科學家,翻看論壇發布的“上海創新創業年度十大案例”,科技含量十足,不乏世界前沿技術。比如,創辦國內首家量子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金賢敏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博導,國內量子通訊領域數一數二的專家﹔自主研發人工智能藥物開發平台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李成濤,是國際人工智能+藥物研發領域的頂尖學者,1991年出生的他已被授予“西貝爾學者”稱號……

如此強大的世界前沿技術“弄潮兒”陣容,無怪乎當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駱大進在論壇上向青年人解讀上海科創政策,拋出“上海要打造創新創業的沃土,要用創新驅動發展,那麼,誰來驅動創新”的問題時,答案已經了然。“創新包括以好奇心為驅動的科研工作,以企業家為主體的市場驅動的創新,以及圍繞國家戰略目標進行的重大創新活動。”駱大進說。

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和創新創業環境有了顯著的提升。上海科學家發表論文佔每年中國科學家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的1/3左右,全市專利授權量達到17.83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81.2件,去年全市技術交易額首次突破400億元……這一連串的數字,呼應著張益唐的判斷——上海是一片創新創業的青春熱土,上海的年輕人能夠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我們要更好地服務各類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讓廣大創新創業者在這裡可以實現更大價值的躍升。”駱大進表示,為了給青年人才發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上海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重點領域,還要在全球范圍內遴選優秀年輕人才,布局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給予他們特殊、穩定、可預期的專項支持機制,開創更高質量、更有價值的研究。

青年創業者在論壇上解析世界前沿技術、分享在上海的創業故事。主辦方供圖

為未來青年布局未來產業,也要“坐得板凳十年冷”

“最大的挑戰是大環境變得太快了,我們有一個團隊是專門做視覺識別分析,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用了很多人去做這件事情,但是突然有一天新技術出現了,把整個團隊做的事情都取代了,而且效率是我們的百倍以上。”

“以GPT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2.0時代,能夠讓很多行業隨之升級換代,帶來的將是全球競爭。如果我們的競爭對手已經開始要把馬車換成汽車了,我們還拿大刀長矛去競爭的話,會有很大問題。”

在分別以“未來健康”“未來智能”為主題的兩場圓桌討論中,青年創業者們相互“傾訴”企業成長的煩惱和對未來趨勢的預判,也從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找到解題的思路和方向。

“每次來都收獲滿滿,在這裡能夠結交到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和商務伙伴。比如,我們做新能源的,可以為制造企業進行節能減排改造、降低用電成本,也能從大家的分享中看到產業發展的趨勢。”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逸從首屆論壇開始年年都會出席,他說,論壇強大的號召力集結了上海大批優質的青年創業企業,促進企業間跨界、多元的溝通交流。

沒有青年就沒有未來,今年論壇將主題定為“未來產業引領未來”,用意不明而喻——幫助與會青年了解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持續激勵青年創新創業的自信和勇氣,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作為我國最早布局發展未來產業的城市之一,上海近年來除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還在大力拓展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四個“新賽道”,瞄准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材料五個方向加快布局未來產業。

然而,潛能無限的未來產業也意味著風險未知,需要一座城市押注“幾十年的發展”,為年輕人搭建“闖”和“創”的事業舞台。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宏韜在向與會青年人解讀上海的未來產業政策時,用一句“未來產業技術的變化和傳統產業相比有更大的不確定,也要有5到10年坐‘冷板凳’的精神”,表明了上海的決心。

當然,上海著眼未來,從來不會空中搭樓閣、平地起驚雷,而是著力構建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緊扣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轉型,牢牢把握好經濟基本盤。張宏韜說:“上海有大飛機,有航天產業,目前我們在探月、探火、探日方面都有布局﹔在深海探採方面,集聚了一批鏈長企業和核心設備配套企業,中船集團總部、三大船廠等在深海資源開採、極地科考和航運、裝備及配套系統設備研制、基礎材料和共性技術研究方面實力雄厚。”

這些都是上海布局未來產業的底氣。2022年,上海全市日均新增294家科技企業,累計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2萬家,各類創新創業載體600余家。上海蓬勃的創新活力,讓懷揣夢想的創業青年們放心大膽地朝著未來產業奔騰而去。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第四屆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與會代表。陳正寶攝

更多空間、更多場景、更精准高效服務,助力青年人夢想加速

“今天在現場,我真切體會到,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門對青年創新創業的支持,這些支持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無限可能。作為一位青年創業者,能在這樣的氛圍和土地上扎根創業,覺得很幸福。未來,我和我的團隊會保持初心、保持恆心、保持耐心,希望能為上海的創新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論壇當天,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第四屆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的19位與會青年代表,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世全在參加會見活動后,給記者發來了這樣一段話。

這番感慨,與王世全在上海創業過程中收獲的陽光雨露息息相關。2016年,他帶領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華人團隊來到上海創業,以仿人化理念研發更智能的新一代機器人。“創業初期,我們就獲得了上海市經信委最高額度人工智能專項資金資助,以及園區補助、租金優惠等配套政策支持。這些都是‘雪中送炭’,給了我們很大力度的幫助,讓初創團隊感到很溫暖。”王世全說,上海擁有龐大的市場和廣泛的資源,這使得創業者能夠更加容易地獲得資金、信息、人才、合作伙伴和客戶,有更大的機會實現商業成功,而政府部門總能適時出現在精准服務的位置上,為企業推一把。

上海幫助無數像王世全這樣的青年人走穩創新創業的每一步。創新創業環境,說到底還是人才成長的環境。從面向32歲以下人才的“揚帆計劃”到針對35歲以下杰出青年的“啟明星計劃”,從為五個新城量身定制的“35條”支持政策到圍繞人才的“12條”專門政策,上海通過多年探索,搭建了一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計劃體系。盡管如此,追求卓越的上海仍在拾遺補缺,出台人才政策,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在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支持創新創業,需要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更加可預期的政策。“需要有支持創新的金融體系、長期資金,也需要更加優化的創新環境,需要重視產權保護、人才培養與配置、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並重,這樣才可以讓創新帶來經濟發展的動力。”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會見論壇代表時表示,上海將用心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創設更多創新創業的空間,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場景,推出更多精准高效的服務,讓廣大創新創業者在上海這座創新之城心無旁騖追逐夢想、成就事業。他還強調,要用好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等平台,充分發揮創新創業導師的專業優勢和帶動作用,著力營造激情忘我、敢闖敢拼的創新文化,助力更多年輕人投身創新、獲得成功。

會期一天的論壇已經閉幕,但留給上海的啟示和重任還有很多……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