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上海高質量發展觀察:質量變革,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看上海①】
“高質量”,中國經濟發展成色十足。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加快形成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
對於上海來說,高質量發展尤顯重要。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要主動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提高城市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牢記殷殷囑托,上海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目標導向,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
從拼數量到拼質量,從謀速度到謀效益,新發展理念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指引。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創新發展增強高質量內生動力。
無細胞合成人血紅蛋白“人造血”
一瓶小小的試管內,裝著深紅色的液體,這便是“人造血”——無細胞合成人血紅蛋白。“血液裡的血紅蛋白細胞可以輸送氧氣,但同時細胞也容易被氧化、失活。用無細胞蛋白質合成血紅蛋白,不用擔心血紅白蛋細胞被破壞。”康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敏介紹,公司將成為世界上無細胞體外合成蛋白質最大的產能工廠,實現無細胞蛋白質合成在全球范圍內的首例百噸級產業化示范。
國家實驗室成立運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投運、全球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初步形成……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全市生產總值比例從2012年的3.2%提高到2022年的4.2%,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萬家。
上海中山醫院研發的可吸收支架
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開發新的潛能。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切換新動能、佔據新賽道已成為上海共識。一次次創新實踐,正在激發源源不斷的城市發展內生動力。
協調發展破解發展不平衡問題。
跨滬蘇浙兩省一市、領制度創新之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區域內河網密布、湖蕩縱橫,擁有47個跨界水體。如今,元蕩湖碧水悠悠,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科創研發基地加緊建設,高效交通設施連接成網,一幅美好的區域協調發展畫卷正徐徐展開。
如何在行政邊界修路建橋、如何共治水土修復生態、如何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示范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區域發展更加協調。三年多來,示范區累計形成112項制度創新成果,38項成果已向全國復制推廣。
綠色發展促進和諧共生。
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承載了不少上海人兒時記憶,也曾打上“工業鏽帶”標簽。如今,蘇州河經過濱水岸線的改造與提升,生態大幅改善,成為水清、岸美、宜游的“生活秀帶”,白鷺、蒼鷺聚集棲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022年,上海全市PM2.5年均濃度從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2022年全市公園數量增加到670座,森林覆蓋率達到18.5%。
開放發展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4月9日,特斯拉宣布在上海臨港加碼投資,修建一座儲能超級工廠,工廠將規劃生產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計劃於2023年第三季度開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產。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現超過95%的產業鏈本土化率。
上海是外商投資中國首選地之一。今年一季度,上海實際使用外資78億美元,同比增長28.1%。上海也是國際貿易中心城市,2022年上海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達10.4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達25%,佔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全球城市首位,形成一批千億級大宗商品貿易平台。
上海正在不斷提高開放水平,不斷增強全球資源的配置功能,“亮明我國向世界全方位開放的鮮明態度”。
共享發展促進公平正義。
家住上海彭浦新村的吳海良,在改造后的新居住得很舒心。過去一家人擠在32平方米的老式直套房裡,沒有衛生間和廚房。小區啟動舊住房成套改造工程,“原來的兩間房從一南一北變成全朝南了,還增加了衛生間和廚房,方便多了。鄰居都是老同事,環境熟悉,交通也方便。”吳海良如今心滿意足。
住房、就業、醫療,關系百姓生活冷暖。上海聚焦“老、小、舊、遠”等民生難題,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優質均衡水平,大力推進城市更新,過去五年完成283.7萬平方米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歷史性地為這項持續30年的民心工程畫上圓滿句號。
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
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開放是上海的最大優勢。
“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加快形成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新征程改革,意味著勇於擔當,敢於突破,上海在制度創新、規則創新、治理創新上,不斷讓人眼前一亮。
營商環境改革深入推進。
泓明供應鏈有限公司以AI技術提升效率
“經過兩年多試點,通過我們平台‘零等待’放行的進口集成電路零部件約有14萬件,平均時間縮短2天,約200家集成電路研發制造企業獲益。”上海泓明供應鏈有限公司總經理沈翊介紹,企業在網上自主申報、自主發証,當天就能辦理成功。
浦東新區試點免予辦理強制性產品認証制度(CCC免辦制度),是全國CCC免辦業務量最大的地區。截至2023年2月,浦東新區發放免辦証明6.5萬余張,惠及浦東企業近400家。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自2018年起,上海連續實施6輪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在証照辦理、項目審批、企業注銷等方面,形成一批創新經驗,並在全國復制推廣。
率先開展“文體旅一証通”、環評排污“兩証合一”、以企業信用信息報告代替行政合規証明等首創性改革試點……上海著力加強改革系統集成,一批重大改革舉措接續推出,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
看好中國市場,外資企業加碼投資中國。“過去18個月,我們向在中國的多家合資公司增資53億元。”法國巴黎銀行集團(中國)副董事長魏海諾表示,預計未來12個月,在監管許可下,將繼續增資15億到20億元。”
同享中國機遇,外資企業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上世紀90年代起,科德寶在中國投資設廠,中國已是集團全球第三大市場。”科德寶集團亞洲地區代表許倍帝介紹,“我們切身感受到中國市場的活力與機遇。去年,公司在上海設立技術創新部門,未來還將在各領域與中國研究機構和初創企業開展合作。”
近年來,上海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全面加強外資企業服務保障,利用外資呈現逆勢增長態勢。總部經濟集聚發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累計分別達到907家和538家。
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過一代代產業升級,閔行開發區已成為上海市首批智能制造特色產業園區,園區企業涵蓋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先進材料三大主導產業。
4月,在閔行開發區發展近30年的中德合資公司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將在原廠址上改擴建石化能源高效泵制造基地,建設總投資1.1億元人民幣,建成后將年新增4.5億元銷售額。“2024年,這裡將建成一座綠色、數字化全流程化工流程泵工廠。”凱士比集團北亞區總裁賀鈞說。
從中低端產品制造、組裝,以技術引進為主,到以中高端產品制造為主體,閔行開發區的轉型升級,是上海培育特色產業園區引領產業集群發展的縮影。“園區實行公司化運營管理。截至2022年底,閔行開發區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16萬億元,實繳稅收916.6億元,從財政投入和稅收貢獻來看,相當於投入1個閔行開發區,產出了90個閔行開發區。”上海地產閔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志雄說。
質量效益持續提升,經濟發展成色越來越足。2022年,上海地域內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首次突破2萬億元,以不到全國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國近1/10的財政總收入。經濟“耗損量”降低。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從2012年的0.55噸標准煤/萬元下降到2022年的0.26噸標准煤/萬元,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從44立方米下降到17立方米,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持續迸發。
乘勢而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如何在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基礎上長期保持合理經濟增長——既要通過質的有效提升引領量的合理增長,又要通過量的合理增長支撐質的有效提升。
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海著力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作用。
擴內需、促消費,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
坐落在繁華的上海長寧區新華路街道的IMShanghai長寧國際寫字樓群,入駐了近百家國內國際大型企業。每逢雙休日和節假日,樓群中的凱田路就辦起集市,街道被臨時改成步行街,附近商戶紛紛搭建精美的展示車和商品架,供市民游藝體驗,不少人在咖啡、花卉、餐飲、文創等趣味體驗中重拾逛集市的樂趣。
“我們通過一些小小的舉動,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傳遞美好情感。”上海寅諾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祁琪說,從有愛的社區開始,讓生活和工作更美好。
“一節六季”消費促進活動、“五五購物節”、“上海全球新品首發季”……上海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促進消費市場加速回暖。今年一季度,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611億元,同比增長5.2%。據消費市場大數據監測,4月全市線下累計消費2342.78億元,增長86.7%。
促創新、強產業,推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前沿基礎研究耗時長、風險高。時間短、資金少,肯定難出成果。”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嚴大鵬說,“‘特區’設立后,資金難題解決了,我們少了許多顧慮,更能坐穩‘冷板凳’、咬定青山不放鬆。”
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探索科學研究無人區,上海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加快推動基礎研究,以高水平科技供給服務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2021年,上海市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達177.73億元,佔研發投入比重近10%,較五年前翻了近一番。
高水平科技創新,為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發展、高端產業建設夯實根基。上海產業創新體系不斷完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1.65%。到2025年,上海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診斷將實現全覆蓋,數字化轉型比例不低於80%,同時創建200家以上“四綠”示范企業、30家零碳示范工廠、5家零碳示范園區。
惠民生、促就業,推動社會預期持續改善。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
手機上一個簡單的“隨申辦”應用程序,包羅了百姓從出生到養老要辦理的各種生活服務,刷“隨申碼”,可以乘坐地鐵、公交,入住賓館旅館,進入公共文化旅游場館……實現交通出行、文旅休閑“一碼通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上海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推進“一網通辦”政務服務改革,平台累計接入服務事項超過3600項,網辦率達到84%。上海累計推出152項高頻事項“免申即享”,2022年累計覆蓋受益群眾超305萬人次、企業超6.8萬家次。
2022年,上海新增就業崗位56.3萬個,年底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3%。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最低工資、養老金、低保、醫保、失業保險金等民生保障標准居全國前列。
在新的起點上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海意氣風發,勇毅前行。
(圖片均為巨雲鵬攝)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