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城市“可閱讀”,最是書香能致遠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日,是第28個世界讀書日。網上網下、天南海北,都在熱議讀書。
據當天發布的第20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8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3本,均比上年有所提升。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間為23.13分鐘,數量不低﹔但與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105.23分鐘相比,就相形見絀了。
不過,在移動端網絡應用不斷涌現的當下,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大拓寬,“書”的形態千變萬化。以總部設在上海的B站為例,站方數據顯示,過去3年該網站知識類創作者數量同比增長86%,過去一年有2.43億用戶在B站觀看知識類內容。視頻,已成為“書”的另一種形態,成為年輕人了解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解放日報世界讀書日報道
世界讀書日當天,解放日報“大師在上海”系列展之《惟君建樹忙——顏福慶誕辰140周年紀念展》正式向公眾開放,一批資料、文獻展示了這位大師“撐起中國現代醫學半邊天”的傳奇人生。一代醫界巨擘,不僅凝聚了醫學界的目光,也吸引了大量普通市民前往觀瞻。
線上視頻、線下展覽,均不是“書”的原本形態,但熱度都很高,透出上海市民樂於吸納學識、尊重先賢的志趣。
正如《2022年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顯示:上海書香社會氛圍良好,市民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意願強烈。
市民愛書,城市不俗。徐家匯書院甫一開門迎客,門口就排起幾十米長隊﹔上海博物館特展一經開幕,展廳內就涌滿凝神看展的觀眾﹔上海天文館遠在距市中心近百公裡外的臨港,每周末依舊一票難求……
城市,與愛讀書的市民心心相印。上海向來對人文之城的建設頗為用力。“建筑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誠信文明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以詩一般語言描摹的這些場景,正一一“變現”。
歷史建筑上有二維碼,掃碼即可讀其從何處來﹔上海老城廂、小馬路,各種語言導引的城市漫游活動相繼開展,讓中外游客深度認識上海、認識中國﹔到2022年底,上海公園總數增加到670座,遍布街頭綠地,“隨意春芳歇”﹔黃浦江邊,“長江口二號”古沉船、“遠望一號”航天測量船依次靠泊,變身岸邊的博物館……
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和歷史遺存,上海將各處的人文、歷史、科學、藝術載體改造修繕向公眾開放,用星星點點串聯出一幅覆蓋整座城市的“人文地圖”,勾起市民游客對城市、歷史、藝術的好奇與熱愛,讓城市的“可閱讀”,滋養市民的“愛閱讀”。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人類歷史看,不論文藝復興還是歷次工業革命,對知識的追求和向往,對未知的探索和追尋,往往能夠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發展和命運。上海在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進程中,喚醒市民求知欲、厚植城市創造力,必是應有之意。
上海一直在溫和地、循循善誘地搭建各種洋溢人文關懷的平台,成就了這座從“可閱讀”走向“愛閱讀”的書香之城,也讓上海的未來可期。
最是書香能致遠,城有詩書氣自華。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