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遲到的大師展:何以顏福慶 惟君建樹忙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曹玲娟
2023年04月25日16: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4月22日,在中山醫院醫生演唱《顏福慶》大師劇插曲“誓為人群滅除病苦,人生意義在此一途……是你的背影,照亮后人行醫的路”的歌聲裡,在春意磅礡的艷陽水晶天,解放日報“大師在上海”系列展之《惟君建樹忙——顏福慶誕辰140周年紀念展》揭幕,並自4月23日起向公眾開放。

韓啟德院士、聞玉梅院士以及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錢鋒院士、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笑虹、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和顏福慶之孫顏志淵先生共同為展覽揭幕。

據大江東工作室了解,2022年才是顏福慶誕辰140周年,受疫情影響延宕,讓展覽如今來看意義特殊。然而,正如解放日報黨委書記、總編輯陳頌清在歡迎辭中說:顏福慶先生是遺澤后世的醫屆巨擘,是堪稱“三不朽”的知識分子楷模,長期以來,“在醫界之外,包括我在內的社會大眾,對他的事跡和貢獻所知甚少,從這個意義上說,顏福慶展又豈止是遲到了一個春秋”。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則致辭提醒,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顏福慶先生這一代民族脊梁,獨立自強創辦了中國現代醫學事業。今天,我們這代人又一次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復興又處在關鍵時刻,“向顏福慶先生學習,就要像他一樣,為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為人民的利益,貢獻一切。”

聞玉梅、張文宏等分享:何以顏福慶?他究竟有多少“建樹”遺澤人群?

嘉賓登台分享心目中的顏福慶:聞玉梅(左上)顏志淵(右上)張文宏(左下)高晞(右下)

四位分享嘉賓生動“還原”了這位不該被遺忘的大師。

現場,唯一見過顏福慶先生、聽過他用浦東官話上課的,是90歲的聞玉梅院士。她發言時堅持不要椅子,“我還在上課,我可以站!”

聞院士回憶:我們現在推進“一體化”健康,實際上顏老當年就這樣要求的。“我們內科專業12個月實習,其中一個月要做公共衛生,不隻考慮做醫生,要預防,要治療,要保健,要康復,對人群要有全過程服務。”在她看來,顏先生精神永存,一定要傳遞給下一代……

顏福慶的長孫顏志淵,和爺爺共同生活了26年,祖孫情深:“爺爺生前總是教導我,讀書要用功,做人要正派,對人要有愛心,做事要專心,他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終身不渝地服務人群,這讓我一輩子受用。”

第三位分享嘉賓,是去年寫下網絡熱傳紀念文章《何以顏福慶》的張文宏醫生。這位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解釋:為什麼民國這麼多名人,沒有顏先生?因為他沒去弄潮,隻默默打造中國的現代醫療體系。

曾任民國總理的唐紹儀為顏福慶題詩,“世事紛紜甚,惟君建樹忙”——世事危殆,軍閥混戰,顏先生卻忙著各種“建樹”:建了湖南湘雅醫學專門學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前身),建了澄衷肺病療養院(上海第一肺科醫院前身),建了吳淞衛生公所即中國第一個公共衛生實驗區,建了以上海醫學院和中山醫院為核心的上海醫事中心……為此,他四處求告募資,解放后卻全捐國家,“因為這是我信任的政府”。張文宏不禁提問:“當年顏先生發願要建一個集醫院、醫學院、研究院為一體的醫事中心——這不就是我們今天的目標?而他在80多年前就提出了。”

國立上海醫學院新大樓投入使用之際,1936年9月29日上海英文報紙《大陸報》醫學副刊評價,“這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醫學院,與歐美同類醫學院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醫學中心之一,它將成為中國新的驕傲”。

張文宏認為,“建樹忙”,就是上醫精神之一,“堅持長期主義,不停地做,做到做不動為止。顏福慶先生所做的一切,我們望塵莫及,但已然成為中國醫學界精神的一部分”。看到今天解放日報這樣的有識媒體,能夠大張旗鼓宣揚為人群服務的精神﹔看到復旦大學引領開始重溫顏先生的歷史故事,”他相信,“上醫的未來可期”。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晞,分享了研究顏先生的心得。農村醫療保健,以及從國家、省、市縣、鄉村一個完整的分級醫療保健鏈,“最早都是顏福慶先生制訂和推動的”“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從不言敗”。

高晞感謝展覽“使顏福慶走出上醫,走出復旦,走進了上海﹔更希望他的名字和他的精神,走出上海,走向全國!”

“撐起中國現代醫學半邊天”,展覽讓大師一生歷歷如現

走進展廳,這位“撐起中國現代醫學半邊天”的大師,一生歷歷如現。

上世紀初,醫學資源往往隻服務權貴。顏福慶沖破層層阻撓,以變革者姿態,為服務大眾的中國現代醫學及教育事業、公共衛生事業開辟新天地。

1906年,顏福慶插班考入耶魯大學醫學院。苦讀三年,被授予最高榮譽——優秀博士畢業生。

紀念展的百余件藏品,讓觀者連稱“珍貴”。其中包括1909年《耶魯大學年鑒》中的班級合影——全班15名學生,14名是白人,顏福慶是唯一東方面孔,被高晞形容為“堅毅、自信、優雅”。

手稿、書信、証書、雜志、剪報、老照片、雕塑、視頻影像……展覽分成“起步湘雅”“創立上醫”“中山圓夢”“中華醫學會”四個區間。在寧靜曲折的觀展流線中,探索不同時空的顏福慶——

20世紀初,中華民族風雨飄搖,他留美歸來,任長沙雅禮醫院外科醫師,與美國醫生胡美等共同創辦我國第一所中外合辦高等醫學教育機構——湘雅醫學專門學校。

湖南從醫執教17年,他形成“預防為主”醫學教育理念,探索“精英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造就中國醫學教育“北協和,南湘雅”格局。

他潛心制定了一套醫療管理與衛生服務系統,為國家和大眾勾畫出“公醫制”宏偉藍圖,被衛生部門採納。

他主張西醫要中國化、大眾化,與衛生防疫學家伍連德等共同發起中華醫學會,並任首任會長——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重要裡程碑,標志中國現代醫學發展進入新階段。

為打破外國人把持學校大權的時弊,開拓中國人自主興辦醫學教育先河,1927年他率眾籌建了國人自辦自教、為國人服務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前身)。這成為他一生事業的頂峰。

解放后,他與上醫黨委書記兼院長陳同生親密合作,為保存上醫、並支援重慶醫學院建設殫精竭慮。今天,二位先賢的后人,在此重逢了。

“可喜!可喜!病日新兮醫亦日進。可懼!可懼!醫日新兮病亦日進”

這一天,現場的上醫人,從聞玉梅到韓啟德、袁正宏、張文宏……他們惕然,肅然,亦欣然。

正如上醫那首校歌所唱,“人生意義何在乎?為人群服務。服務價值何在乎?為人群滅除病苦。可喜!可喜!病日新兮醫亦日進。可懼!可懼!醫日新兮病亦日進。”這是1935年,時任國立上海醫學院院長的顏福慶,邀請好友黃炎培為上醫填寫的校歌歌詞。

“為人群服務”從此成為上醫人的共同執念。

聞玉梅院士(左)、韓啟德院士(右)在細細觀看展覽。

顏福慶的這尊塑像,讓觀者流連。

展廳中,有一尊顏福慶的塑像,那慈和的目光,依然注視著觀者。

韓啟德也注視著這位大師,驕傲於“我是上醫的學生”。他說,“顏老為上醫趟出的這條路,我們要繼續走下去!”他呼吁,要奮力保存顏老等先輩遺澤,“這是我們的責任”。

仿佛是一種響應,當天解放日報社捐出了兩件具有特殊意義的珍貴文獻。

集中反映上海醫事中心建設的《大陸報》特刊。這是美國人在滬創辦的第一份英文報刊。特刊詳盡報道了包含國立上海醫學院、中山醫院和紅十字會總醫院等在內的上海醫事中心的建設亮點。該展品復刻版贈予復旦上醫檔案館。

中山醫院開幕日的《申報》紀念刊。顏福慶先生苦心孤詣建設的上海醫事中心核心部分便是中山醫院,它的建院是上海一大盛事。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中文媒體《申報》連續刊發報道,並大量刊登慶祝中山醫院落成的廣告﹔與《申報》頗有淵源的解放日報社,選擇1937年4月1日中山醫院開幕日當天的《申報》紀念刊,制成復刻版,贈予中山醫院。

這天的報紙,刊有顏福慶在國立上海醫學院新校舍落成暨中山醫院開幕典禮上的講話:

“我們認定做醫師的人,須有犧牲個人、服務社會的精神,服務醫界,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如在學院或醫院服務的同人,皆有此決心,則醫事事業,定有相當進步。所以醫學人才及其服務精神,比較物質上的需要,其關系更為重大。”

為了服務人群,他事不避險,去過黑暗險幽的礦井、污穢臟亂的疫區,免費醫治大量病患,包括毛澤東的夫人楊開慧,這事還在解放后一次聚餐時,毛主席特意向顏先生提及。

88個春秋,顏福慶保持著醫生的榮譽與尊嚴——這是他1916年在中華醫學會第一次會長致辭時對中國醫生的要求。這份信念,支撐著他度過一生艱辛與悲歡,直至飽受冤屈折辱的晚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70年,顏福慶在寒冬中安靜地離開了人世。1978年,他終獲平反。

在解放日報和復旦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院學合作舉辦的這一展覽中,人們絡繹重溫這位長者一生堅守、一生大愛。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致辭稱,“顏老為民治病、為戰止殤、為國聚才的大愛,直到今天還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上醫人。”“我們將努力繼承顏福慶院長遺志,不斷攀登世界醫學高峰,不斷服務好人民生命安康”。

主持開幕式的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麻醉科醫生汪鼎鼎,曾在大師劇《顏福慶》中扮演顏福慶。他感嘆,“顏先生的醫學精神和豐碩建樹,如一盞明燈,指引著后人,成為今天我們在此相聚的理由”。

漫漫歷史,但總有那麼一些人,永應銘記,永被敬愛。(圖片均由展覽主辦方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