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中國企業講述中國故事︱從“耗能大戶”到“減排標兵”,看申通地鐵蝶變的成功密碼

記者 龔莎
2023年03月23日17:00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擎畫了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報告提出,到2035年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科技強國的總體目標。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付於行、見於效。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步壯大,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創企業活躍於國際舞台之上,成為展現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名片。   

為展示中國企業敢為先鋒、創新突破的探索精神,從11月開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人民網上海頻道開辟專欄,報道中國科創企業的發展故事,挖掘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共享經濟等領域的中國企業案例,共話中國科創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通地鐵集團”)於2004年6月重組成立,是上海軌道交通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責任主體。集團總體定位為功能保障類企業,公司業務包括軌道交通運營管理、項目建設、投融資、資產資源開發和技術研發等五個板塊,目前,由集團公司投資建設並已投入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有20條(含磁浮),運營規模達到831公裡,運營車站508座,線網規模居於世界各大地鐵城市前列,日均客流佔公交出行比率70%。

申通地鐵集團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上海市發展布局來制定實施公司戰略,以前瞻性、整體性和全局性的戰略變革指引著上海地鐵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電氣化運行的大運量公共交通系統,上海地鐵自誕生之日起就攜帶著綠色低碳的基因,但它同時也是“耗能大戶”——2021年全年用電總量達到 26億度,佔全上海社會用電總量的1.5%。為了在節能中求節能,申通地鐵集團不斷尋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方案。

步履堅定,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成就斐然

“自‘十一五’時期便積極籌劃,成立集團節能管理委員會,系統制定節能減排戰略﹔‘十二五’時期,在地鐵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網絡運營、延伸服務的全價值鏈推進‘人性化服務、精細化管理、標准化建設’;‘十三五’時期,集團積極推進‘三個轉型’戰略,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安全地鐵、人文地鐵、綠色地鐵、科技地鐵、智慧地鐵建設﹔‘十四五’時期,上海地鐵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時任申通地鐵集團董事長的俞光耀對集團多年來堅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成就如數家珍。2021年,申通地鐵集團線網運營裡程突破800公裡,正式邁向超大規模地鐵網絡的新階段。同年9月,集團榮獲“第四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為國內城軌行業首個獲獎單位。

上海地鐵龍陽路車輛基地的光伏項目

作為眾多公共交通方式中較為低碳節能的大運量交通工具,申通地鐵集團追求綠色低碳發展,有怎樣的初心與堅守,起步階段有哪些重要舉措?俞光耀介紹,在國家大力提倡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與國際接軌的大背景下,申通地鐵集團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將集團追求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融入國家戰略。

“十二五”期間,集團明確提出節能減排同樣按照“三化”管理思路進行:人性化的服務、精細化的管理、標准化的建設。人性化的服務是指,地鐵的設計、建設施工和運營均符合人民對出行的需求﹔精細化的管理是指,在綠色節能方面做到精細、精致、精准和精妙,在現有節能減排的工作中不斷尋找空間,實現二次節能﹔而在標准化建設方面,集團內部對節能建立了指標體系,從規劃設計、設施設備選型、產品技術,以及機構設立方面均堅持了標准制度和規范。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地鐵近二十年的節能工作推進有序,節能管理日趨規范。

自2007年起,申通地鐵集團建立了由政策、管理、技術保障組成的節能工作體系,逐漸將粗放的能源管理模式轉為集約和精細管理模式,確保節能工作的規范化和長效性。在內部管理方面,集團倡導每一個崗位的員工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對照明的使用、空調的啟停、辦公設備的開關等都做了細致的規定。

此外,申通地鐵集團對每個部門單位設立節能減排指標,並研究建立節能激勵和引逼機制,每年從節能收益中抽出一部分資金,對節能工作突出的運營公司及個人進行獎勵。在設施資源配置和節能技術使用方面,集團嘗試採用“合同能源管理”和“直接採購”相結合的模式對運營線路車站進行了大量的列車照明、車站照明和環控系統的節能改造。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及創業學副教授庄漢盟認為,企業應當積極主動地結合國家和城市的戰略發展方向,制定自身的綠色發展戰略和相關舉措,並根據需要調整組織架構和激勵機制。當組織發展戰略與政府綠色發展目標相一致時,其綠色發展的舉措才更有可能成功。

標准引領,做行業技術、理念“排頭兵”

在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上海地鐵運用了哪些技術,體現了哪些先進的管理理念?俞光耀介紹,上海地鐵聚焦“安全、智慧、綠色”三大主題持續開展技術攻關,並且積極引領地鐵行業綠色標准的建立。

全國首創“非開挖”地鐵車站。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延安路華山路口下方的上海14號線靜安寺站,施工難度之大、限制之多、技術要求之高,堪稱空前。如果按照傳統做法進行開挖,勢必會影響原來的橋架和橋墩,帶來安全風險,並且會對周圍的交通、辦公和居住帶來嚴重影響。為了保証車站上方城市主動脈延安高架的正常通行,工程人員創造性地採用非開挖頂管工藝,在車站兩條站台層隧道及一條站廳層隧道分別運用矩形頂管開展施工作業,在不封路、不影響道路運行的情況下,大幅提升了建造效率,成為國內外首個運用矩形頂管隧道建造的地鐵車站,也是國際首例軟土地區中心城區大頂管非開挖工法施工地鐵車站。該站的科技創新和顯著成效得到了國際隧道領域頂級專家認可,成功斬獲2022年第八屆國際隧道協會唯一一項超越工程大獎。

光伏發電,能源更清潔。上海浦東新區的龍陽路基地,是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7號線和16號線的交匯站,地鐵車庫的屋頂用約1.3萬塊太陽光伏板構成,為列車提供綠色清潔電能。該項目於2019年底並網發電,次年即實現全年400多萬度的發電量。上海地鐵早在2008年就開始開展太陽能利用相關技術研究,目前已有10余個車輛基地光伏發電系統實現並網,建成了行業規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2022年全年發電量超4000萬度,佔比超過上海地鐵全年用電量的1.5%。

標准引領,推動地鐵行業綠色發展。上海地鐵始終堅持標准引領,牽頭主編了多項綠色標准,用綠色標准規范綠色地鐵建設。比如,17號線諸光路站在設計、施工建設、設備選型等環節都關注能源的再生利用,將綠色理念融入全過程,是亞洲第一個獲得綠色建筑LEED認証的地鐵車站。俞光耀介紹,在設計階段,通過創新性地設置貫通式大中庭並配合採用高反射率和高隔熱性能的天窗玻璃,一方面大面積引進自然光、降低照明能耗,另一方面有效遮擋輻射、避免產生熱島效應﹔施工階段,不再將施工產生的渣土作為垃圾、造成污染,而是通過創新工序工藝,將渣土循環用於修路、回填和修固地基、變廢為寶﹔在運營階段,通過站內布設的200多個傳感器、智能調控站內環境、有效降低用電,通過環保建材讓乘客感受健康舒適的乘車環境。

庄漢盟認為,企業應當積極學習、引進、消化和吸收世界先進的技術,研發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技術,全心全意採納和實施先進技術,敢於為天下先,建立引領性標准。

擁抱科技,數字技術賦能“綠色地鐵”

一直以來,申通地鐵集團不斷追求建設“安全地鐵、人文地鐵、綠色地鐵、科技地鐵、智慧地鐵”。那麼,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過程中,數字化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十三五”時期,申通地鐵集團積極推進“三個轉型”戰略,開啟了全專業全維度的數字化、智慧化應用的探索,以期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安全地鐵、人文地鐵、綠色地鐵、科技地鐵、智慧地鐵”的建設目標。具體而言,集團探索實施了“網絡級視頻監控平台工程”“智慧地鐵建設模式研究”“基於BIM工程建設管理平台”“智慧車站示范工程”“智能運維示范工程”等項目﹔系統性提出“智慧地鐵”的定義及頂層架構,發布了行業首個《智慧地鐵建設與發展綱要》﹔打造了行業首批的智慧車站試點工程。  

集團堅持數字化運維,以提升地鐵施工的安全系數、工程質量和管理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撐,通號數字化系統使得行車系統異常檢測成功率達到95%以上、關鍵設備漏報率控制在0.5%以下,列車延誤率下降1/3。

針對“綠色地鐵”,申通地鐵集團同樣認識到能源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通過學習國際有關能源利用綜合管理平台的先進經驗,申通地鐵集團對早前建成的國內首個軌道交通環境能源監測平台進行了全方位功能升級,以深化企業日常節能管理、維護軌道交通的正常運營、並最終降低軌道交通運營線路能耗。 

2006-2021年間,上海地鐵累計二次節電超16億度,折合節約標准煤4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6萬噸。自1993年上海地鐵1號線開通以來,與傳統公共交通相比,上海地鐵同等運量下節約標准煤102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795萬噸,相當於種植森林760平方公裡,綠色生態效益顯著。

庄漢盟指出,申通地鐵集團所意識到的三方面挑戰體現了企業對質量安全、可持續經營和生態環保戰略的充分關注——每個組織追求綠色發展的過程中都需要付出成本,並平衡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訴求。

面向未來,申通地鐵集團的“綠色低碳發展”還存在哪些相關挑戰及進一步的提升空間?

俞光耀坦言,網絡規模越來越大、機會越來越多,伴隨而來的挑戰也將越來越多:第一,在推綠色標准的工程中,需要關注安全風險。“封閉式施工、非開挖技術等都會帶來高成本、高難度和高風險,而安全風險一直是集團作為公共保障企業最需要關注的內容。”第二,集團堅持社會責任、安全質量和團隊協作,並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作為國有企業,集團在現有財務制度下需要應對市場競爭,若未來新能源政策取消,補貼減少,集團將會迎來更大挑戰。“第三,在推進實現‘3060’戰略的過程中,集團的企業管理模式和質量管理模式仍需關注各個利益相關方,“需要讓集團的合作單位同樣接受綠色低碳的理念和標准,目標一致,形成共識。”

庄漢盟認為,企業在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應當全面考量環境(Environment)、經濟(Economics)、倫理(Ethics)三個維度的因素,即經濟可持續,符合環境要求(自然、法律等),且遵守倫理道德並對多個利益相關者負責。而有效的數字化可以提高效率和成本,協調組織不同的需求,幫助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雙碳’戰略目標指引下,作為國有企業的申通地鐵集團當繼續立足主責主業,兼顧發展和減排,用綠色科技賦能低碳發展,用管理智慧撬動綠色低碳方針引領高質量發展。”庄漢盟表示,期待集團能夠為全國軌道交通企業綠色發展提供更多的可借鑒的經驗和實踐樣板。

亞洲第一個獲得綠色建筑LEED認証的地鐵車站—17號線諸光路站

未來兩年,申通地鐵集團還將繼續研究發展戰略,建設“安全地鐵、人文地鐵、綠色地鐵、科技地鐵、智慧地鐵”,將持續布局清潔能源、打造零碳車站、低碳基地,在電力市場化交易、探索碳匯經濟等方面持續發力,全面激活地鐵發展“綠色動能”。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