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從這部紀錄片看美國人與“中國謎題”的相遇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曹玲娟
2023年02月08日16: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Chinese Puzzle—“中國的謎題”,是西方對中國傳統益智玩具的統稱。七巧板、九連環、孔明鎖……和這些玩具一樣,學習中文這門人稱世界上最難的語言,何嘗不是一道“中國謎題”?

2023年2月5日元宵節,由上海廣播電視台(SMG)出品的95分鐘紀錄片《Chinese Puzzle——我在美國學中文》在東方衛視播出。SMG融媒體中心美國報道團隊耗時半年多,行程超10萬公裡,前往美國15個州數十座城市,先后採訪和拍攝了40多名深耕中文和中國文化的美國人,推出這部全景展現中文“教與學”在美發展歷史及現狀的紀錄片。

紀錄片《Chinese Puzzle——我在美國學中文》

學會中文的美國人,會形成哪些對中國的新認知?美國“漢語熱”背后,展現了哪些中美民間交流新氣象?點滴積累的認知、扭轉的偏見、消除的誤解,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美關系?該片在尋找答案,也在探究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路徑,思考如何從文化交流層面進一步推動中美關系良性發展。

中國到底是什麼樣子?從一個個漢字開始了解

“左手拉著我的美國好朋友,右手拉著我的中國好朋友,我們一起看熊貓……”郝甜甜學中文三年了,在家裡,她尋找一切機會練習中文。“eat怎麼說?吃!”“今天我們做什麼?面條!”甚至連狗都不放過。“坐!你坐!坐下……好狗狗。”

五千年中華文明,漢字,是其中最燦爛的篇章,將華夏民族的精彩,傳播到全世界。截至2022年底,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81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海外近兩億人學習和使用中文。

9歲的郝甜甜,是其中之一。

郝甜甜(左二) 9 歲 學中文三年 2022年“漢語橋”世界小學生中文秀全球50強

漢語,同一個發音,帶上不同聲調,立刻“面目全非”,很多初學中文的外國人,痛苦到面目全非。郝甜甜也說,“中文的發音āáǎà,最難!希望有一天,我能順利發出這些音,可以講得很溜。”

安娜斯蒂西亞•科斯的網名叫“毛毛虫”。“毛毛虫”大學畢業后,想做演員和歌手,中國市場很大,她決定去闖一闖。在中國,她做過英語老師、演過電影電視、寫歌錄歌,也經營著自己的社交賬號。

“我2016 年到中國,什麼都不會說。很辛苦,每天跟一對一老師學,我需要用中文。”安娜斯蒂西亞•科斯回憶。

如今,有了中國未婚夫的她,每年蘇州、香港與美國賓州的家裡三地跑。學中文,給了她一個看待中國的新視角。她把自己的感受,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給更多人。“美國社交媒體關於中國不多,我想給大家看,中國是那麼有意思的國家,中國文化、中文是什麼樣子。”

中國到底是什麼樣子?很難回答,要找到答案,也許可以從一個個漢字、一句句中文、一點點了解開始。

要了解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樣子,這部紀錄片便從一個個學中文的美國人開始——

目前,在中小學和幼兒園范圍,全美超過20萬所學校提供中文教學,學中文的美國人約有40萬。其中,提供中文沉浸式教學的學校超過300所﹔近20年更增長明顯。

紀錄片以個體故事作串聯,系統梳理了中美兩國建交以來,中文在美國普及、推廣、歷史、現狀和前景,以及學中文給個人、社區、學校、政府,乃至中美關系的方方面面帶來的影響。

“我們正想盡各種辦法,希望能送100個學生去北京學習”

從西北角的華盛頓州到東南角的佐治亞州,從東北角的紐約州到西南角的加利福尼亞州,還有北部的明尼蘇達州、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紀錄片的拍攝對象中,有致力於在全州推廣中文雙語教學的前參議員和教育部官員,有數十年鑽研中文教學法的大學教授,有娶了中國媳婦的企業主,也有中美建交后首批來華的美國留學生……

唐納德•紐曼,一個普通話說得比很多中國人還標准的美國人,在哥城漢語學校教中文。他感慨,“中國這幾十年發展很快,越來越重要,大家想了解。我們的學生有很多原因來學,有的是娶了個中國媳婦,有的要和中國做生意,還有一些就覺得中國很神秘,喜歡。”

進入二十一世紀,認識到中文的重要性,美國從聯邦政府層面發起了多個推廣中文教育的法案和項目。

猶他州在全美率先全州立法推廣雙語教學,雙語選項包括中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最初針對大學,2008年起覆蓋到小學和初中,如今有160多所學校加入。

俄亥俄州立大學開設了全美第一個中文教學博士點,已培養了25名中文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則有上百人。

艾迪•康格是德州國際領袖學區創始人,該學區下轄得州四個縣共20多所學校,學區一大特色,就是提供英語、漢語和西語三語教學。就連“校訓”銘牌,也是三種語言。

艾迪•康格 美國得州國際領袖學區創始人、雙語教學項目推廣人

“10年前,我們隻有2500名學生,今年約有22000人。我們這裡學中文的學生數,超過美國任何一個學區。”艾迪•康格介紹,表現優秀的孩子,會得到去中國訪學的獎勵。“我們正想盡各種辦法,希望2023年能送100個學生去北京學習。”

該片總導演王濤峰在美工作生活多年,拍攝過程給他帶來許多觀察美國社會的新視角。

“美國的中文教學,最初是從非主流學校開始,進入21世紀,不僅在大學有相應課程,而且逐漸向低齡化人群發展。特別是當下,很多家長認為掌握好中文,對孩子將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將中文作為孩子的第二語言。這在十多年前看不到的,那時家長傾向於讓孩子選擇法語或德語。”王濤峰說。

“做前期調研時,意識到中文教學在美國的歷史如此悠長,這麼多老師、學校、政界人士推動中文教學在美發展。”他感慨,“這麼多美國人用流利的中文接受採訪,除了驚訝,更多了一份自豪感。”

相向而行,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

1.4萬,疫情前每天往返中美的人次﹔17分鐘,兩國間往來航班的起飛間隔﹔233對,中美間締結的友好城市數量﹔40萬,學中文的美國中小學生人數……

曼德拉說:用對方聽得懂的外語和他交流,他會聽進腦袋裡去﹔用對方的母語和他交流,他才會聽到心裡去。不同文明的互鑒與交融,離不開語言。浩瀚的太平洋,隔開了中美兩個制度和文化迥異的國家,卻阻不斷兩國人民對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盡管相比4億學英語的中國人,美國學中文的人要少得多。但絕大多數受訪者,都提到一個願望:希望親身到中國去看、去聽、去感受,和中國人面對面交流,認識真正的中國,了解普通的中國人民。

吳偉克 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 美國中文“體演教學法”創始人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加拉•沃克教授,中文名叫吳偉克——在中美兩國漢語教育界是響當當的名字。80 歲的他,大半輩子用於漢語教學法研究,“中國人口佔世界 20%,這讓中文天然有了特別地位。地球上1/5的人口是中國人。不管什麼事,這都會以某種方式影響到地球上的每個人。”

伴隨中國與世界的深度交融,根據美國現代語言學會的統計,美國大學選修中文的學生大幅增加。“掌握中英雙語的美國人越多,中美兩國的聯結就越好,無論是民間、企業還是政府。越了解相互的語言和文化,就越有可能解決世界面臨的地緣政治問題。”猶他州前參議員斯蒂芬森說。

相向而行,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

“這趟旅程,讓我深刻體會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的含義。感情是交流出來的,民間交流是中美交流的基石。”王濤峰說,“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中美兩國民間和文化層次的交往,始終保持高度活躍。即使中美存在文化差異,兩國人民彼此有諸多的困惑,但是,中美民間交往不僅沒有因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停止不前……”

片中,這些朴素的故事和個人經歷,猶如零珠散玉,完成這張拼圖,能從語言和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清東西方文化和文明交匯的經驗、教訓與啟示。

“作為主流媒體,責任就是真實記錄時代。記錄越多,感悟越深。”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吳茜說,紀錄片《Chinese Puzzle——我在美國學中文》所做的,就是撥開迷霧,用事實告訴大家,“中美民間與文化交流,始終是真摯的。”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