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如何成為垃圾分類“尖子生”?來看垃圾廂房的“蛻變”→

干濕垃圾科學投放,讓可再生資源發揮作用......垃圾分類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2022年,上海各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效均達到“優秀”水平,其中,楊浦位列首位。
優異成績來之不易。今天,讓我們走進楊浦區江浦路街道金上海家園小區,從一個垃圾廂房的“蛻變”開始,感受垃圾分類給家園帶來的變化。
軟硬件設施配齊 居民垃圾分類無憂
1月29日一早,記者來到金上海家園小區發現四種分類的垃圾箱桶排列整齊,地面潔淨。垃圾廂房卷帘門半拉,室內設備陳列有序,分揀員宋師傅正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忙碌著。
短短半小時,來往投遞垃圾的居民全部准確分類、文明投遞,真正做到了自覺自願。而這份默契,是居民和分揀員之間的“雙向奔赴”。居民林女士自豪地說道:“這裡現在都是干干淨淨的,垃圾桶洗好以后分揀員還會逐一消毒。我們過來倒垃圾都感到很舒服、很干淨。”
對於垃圾分揀員宋師傅來說,每天這套工作流程已經成為習慣。他表示:“現在的硬件設施很好,濕垃圾處理好等待清運走,干垃圾進去壓縮處理。建筑垃圾的投放一並兼顧到位,很好操作。隻有我做得好了,居民投放垃圾也會更主動、更自覺。”
其實,幾個月前,眼前的垃圾廂房還在翻新修整,那時還沒有專門收納裝修垃圾的“綠巨人”,垃圾壓縮設備也沒有到位。如今讓人眼前一亮的變化,是三駕馬車和居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新制定的垃圾投放實施意見中,要求建筑垃圾投放一定要及時和物業工作人員聯系,指定地點制定投放,而對於垃圾分揀員的分工要求也更加明確。
據金上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黃文遠介紹,垃圾廂房翻新之后保証了硬件條件鋪設到位,但軟件方面也就是工作人員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去年年底,對垃圾箱房分揀員進行了更換,更換之后完全按照新制定的垃圾投放實施意見來操作。有制度依托,有情感注入,小區的垃圾分類也越來越好了。
科技加持,讓智能化管理更高效
軟硬件結合再加上科技力量的加持,江浦路街道的垃圾分類工作成效顯著。據了解,江浦路街道共有86個自然小區,114個垃圾箱房。2019年起,街道對所有小區垃圾廂房安裝了監控設備。2020年開始,監控設備逐步納入了街道城運中心的“一網統管”平台,由工作人員每天巡視。
科技力量如何發揮作用?江浦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黨支部書記楊偉說:“發現問題通過平台與小區的物業、居委會聯系,及時處置垃圾分類的一些問題。街道城管也會積極配合我們街道垃圾分類工作,安排城管隊員對居民區一些不規范的投放行為進行上門告誡。自從這個平台建立以后,我們管理效率也有了大大地提升,基本上做到了小包垃圾落地就能及時處置。”
垃圾分類工作有章法 穩步再出發
記者從區綠化市容局了解到,做好全區垃圾分類工作,不僅要堅持長效機制,加快恢復生活垃圾分類秩序,同時還要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管理,並且進一步深化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體系建設,落實12個街道中轉站規范管理,推進集散場可回收物精細化分揀。
楊浦區堅持區長為第一召集人、分管副區長為召集人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突出了區級抓統籌、街道抓推進、社區抓落實的三級協同機制。深化宣傳,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廣泛利用社區陣地、政務新媒體等平台宣傳動員,線上活動累計參與近10萬人次,營造了濃厚的分類氛圍。
與此同時,加強科技賦能,強化“人防+技防”管理,初步完成區垃圾分類“一網統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設,全區一半以上居住區投放點設置智能監控,形成“發現—處置”流程閉環管理。此外,全區居住社區共設置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櫃1387台。目前,集散場已可將可回收物精細分揀為80多個品類,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升。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