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 | 95歲翻譯家王智量離世:他曾用生命打磨《奧涅金》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2023年01月09日16: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著名俄國文學專家、中國資深翻譯家、小說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智量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月2日17時08分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逝世,享年94歲。

遵照王智量先生本人及家屬意願,喪事從簡。謹此訃告,共寄哀思。”

1月3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發布的一則訃告,宣告了一位長者的離去。

青年王智量。資料照片

王智量先生1928年6月出生於陝西漢中,曾就讀於西北師范學院附中。194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后轉入俄語系。1952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54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78年進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資料室工作,后轉入中文系任教。1993年退休。

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王智量教授講授的俄國文學課,曾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在俄國文學研究尤其是在普希金、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研究,以及中俄比較文學研究領域,他的成就令人矚目。

王智量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文學翻譯,他翻譯的俄國作家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屠格涅夫系列作品、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寧娜》,英國作家狄更斯《我們共同的朋友》、康拉德《黑暗的心》等,均為經典譯本。2005年,他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2019年又榮獲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王智量經歷過那一代知識分子在大時代變動之下普遍經歷過的磨難:1958年被打成右派,先后下放河北平山縣、昌黎縣、甘肅定西縣勞動改造,以后因重病回滬,做過清潔工、碼頭工人、中學代課教師、出版社兼職編輯。晚年,王智量以個人經歷為藍本,創作了長篇小說《飢餓的山村》。

2018年,90歲的王智量在《朗讀者》節目中。 電視截屏

這位老翻譯家最后一次被公眾所認識,是2018年7月21日參加的央視節目《朗讀者》。90歲高齡的王智量先生回溯了人生重要片斷,並深情朗讀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門檻》。

1949年,王智量賣掉西服,購入一本俄文版普希金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多年相伴,書頁也成了他的翻譯手稿。資料照片2012年,記者曾採訪王智量先生,以《王智量:翻譯人生痛與樂》為題,發表於2012年7月5日《人民日報》“足音”專欄。以下為十年前稿件全文,謹以此向王智量教授致敬,為他送行。

《王智量:翻譯人生痛與樂》

他翻譯的作品有數百萬字。但他說,自己不是專業人員,翻譯只是副業。有深切到不能釋懷的痛與淚,有洞悉世事人性后依然天真動人的愛與笑,有從少年起就多病的身體和向晚愈發豐沛的精神。人海漂浮八十余載,歷經妻離子散和起落沉浮,牆上挂著屠格涅夫的一句“你想要幸福嗎?先得學會受苦。”他更清楚記得上大學那年母親的叮囑:“做人要憑良心!”

他就是王智量先生。

前不久,上海市作協和華東師范大學校友會舉辦了“智量先生文學生涯六十年”紀念活動。送給與會者的紀念品,是先生的回憶錄《一本書,幾個人,幾十年間:我與〈葉甫蓋尼·奧涅金〉》。

《葉甫蓋尼·奧涅金》稱得上是王智量文學翻譯的代表作。對《奧涅金》的迷戀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那時他是北京大學西語系第一屆俄語專業學生,硬是把這部長篇詩體小說全部背誦下來,直到晚年依然可以脫口而出。1956年,調入中國社科院的他開始翻譯《奧涅金》,試譯的十段十四行詩節得到了著名詩人何其芳的首肯和指點。但在隨之而來的政治運動中,他被“湊數”增補成右派分子,有人畫了一幅漫畫:躺在棺材裡的他手裡還拿著一本《奧涅金》,棺材蓋子上寫著“白專道路”。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智量譯《葉甫蓋尼·奧涅金》

從那時起整整20年,王智量妻離子散,先被下放到河北、甘肅農村,后無奈“逃”回上海,在街道小廠搬運鋼板、在黃浦江邊扛木頭,靠打零工貼補家用,最困難時靠兄嫂接濟和典賣家當挨日子,從菜場拾菜皮、買做飼料的碎米充飢。在這樣的生存環境裡,讀普希金和《奧涅金》,琢磨如何將原詩的節奏韻律更好地傳達出來,仍然是他的每日功課。回憶錄裡,處處是這樣的細節:

“在太行山麓小米峪山村外,我一邊雙腳交替地踩著剛剛撒下旱稻稻種的田壟,一邊借助這一動作的節奏,默念著《奧涅金》中四音步輕重格的詩行,再一句一句地把原詩按照我給自己定下的方法在心中翻譯成中文……”

“睡在人家硬座車座位底下……我隨身的行李是幾袋書和一隻盛滿各種各樣碎紙片和幾個小本本的手提包,那些紙片和小本本就是一節節《奧涅金》的譯稿。”

“文革”結束,百廢待興。有關方面擬重出“世界文學名著叢書”,著名外國文學專家戈寶權力薦王智量的譯本。這份在持續20年的翻譯中不斷打磨的譯稿,終於得見天日。30年來,這部《奧涅金》譯本屢次重印,王智量也因此在普希金誕辰200周年時,獲得了俄國政府頒發的普希金紀念章和感謝狀。

不只是《奧涅金》,還有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兒》、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狄更斯的《我們共同的朋友》……智量先生從俄、英、法文直接翻譯過來的20多種譯著廣受贊譽。他翻譯的《我們共同的朋友》是目前唯一的中譯本。今年倫敦書展,這個譯本被我國政府作為禮物,贈送給英方。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智量文集》

這些年翻譯作品所處的窘境,讓王智量憂慮。採訪時,他正為一個出版社的電話氣惱。原來,譯作《安娜·卡列尼娜》出版合同面臨續簽,他希望將稿酬稍提高一點,編輯則說已是“最高待遇”,此作出版社已加印10多次,翻譯稿酬少得可憐。此前他翻譯《屠格涅夫散文詩》,近4萬字的書僅拿到600元稿費,合同續簽時,他要求每千字增加1元“以示尊重”卻遭毀約,譯稿被人稍加“改寫”就堂而皇之地出版了!《我們共同的朋友》自90年代合同過期后也未續版權。“一個翻譯每天頂多譯二十行詩歌,按千字70元計算,稿費僅幾十元。我是教學、研究之余愛好翻譯,如果是專業人員,如何能體面生活?”一有機會,王智量就呼吁重視翻譯、尊重翻譯。

王智量是率真、熱情、敏銳、感情豐盈的人。84歲,說起尊嚴被踐踏的痛楚,說起艱辛年代裡母親、兒女受拖累,說到一些師長的知遇之舉和萍水相逢者的關心接濟,仍會潸然淚下﹔說起生活的點滴趣事和普希金、屠格涅夫,又每每流溢出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讓人依稀想見,當年他面對學生朗誦詩作時的情景。

1978年調到華東師大工作時,王智量已經50歲,十多年后退休,隨子女移民澳洲,轉居美國。不過,他在70多歲時回到了國內。理由是:“我要回來做事。”於是,有寫大飢荒年代西北農村的長篇《飢餓的山村》等幾部小說、回憶錄的創作,有喬伊斯、帕斯捷爾納克等人的詩文翻譯。按他的話說,是“有一點精力就拼命做”,哪怕暫時無人出版,寫作、翻譯卻是“幾十年憋著的東西”,不寫不快。他相信,對歷史的反省和記錄,對文化“真東西”的傳承,不可或缺。

如今,他又迷上中國畫,剛和華東師大兩位老教授辦了個“雕虫三老畫展”。一隻隻靈動的蝦和一匹匹奔騰的馬,大約可以讓他悠然心遠,不被眼前狹小的公寓所桎梏。“且享書畫樂,更無寵辱驚”、“下筆心在天地外,光陰紙上去無蹤”的題詩,隱約可見其心境。

【人民日報 2012.07.05 第24版 作者:姜泓冰】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