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專訪陳爾真:急診人數翻倍,醫療機構如何應對?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李泓冰 巨雲鵬
2023年01月03日17: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視頻:陳爾真接受大江東專訪

2022年最后一天,是周六,陳爾真依然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查房、開會、診治患者,直到2023年元旦零點。

作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新冠救治專家組成員,這位抗疫老將的注意力分成兩部分。一面是醫院,面對劇增的患者,整合資源、優化流程,不斷降低患者等待時間,提升救治效率﹔一面是基層,指導社區醫療機構提升救治水平,盡早有效干預,分層分類規范診療。兩邊目標一致:防重症!降死亡!

流程如何優化?基層如何阻斷重症?醫護最需要什麼支持?12月31日深夜,陳爾真接受了大江東工作室專訪。

大江東:瑞金醫院目前急診情形如何?新冠患者佔比多少?重症、危重症患者多嗎?醫院內部如何優化救治流程?

陳爾真:這些天,我院急診服務量翻倍,平常日均約800人次,現在達到1600人次。但發熱門診從每日600多人次降到100多。我們開出了新冠專病門診,每天也有400人次左右就診。

1600人次急診患者有80%與新冠相關﹔65歲以上的脆弱人群佔45%到50%,有肺炎表現的佔50%左右。每天到院救護車有100多輛。每天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佔比約10%左右,絕大部分有基礎病,或是老年人。

醫院擴大了急診容量,從原來4個診間擴大到8個,並抽調其他科室醫務人員增援,尤其急診搶救室增加很多人手。我們把感染肺科大樓全部騰出,收治新冠患者,其中有重症監護室、亞重症病房和普通病房3類。目前每天收治患者達到80位左右,高的時候有100來個。分類病房設置有很好的分流作用,減少了急診患者滯留,讓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得到更好救治。

我們建立專班篩查,及時發現有重症風險的患者。對重症和危重症,按照第九版診療方案,從一般對症處理到氧療、抗病毒治療、適當的激素、器官功能的監測,有條件的進行俯臥位通氣,全力救治。

盡管服務量劇增,救治工作仍在平穩、安全、有序展開。 

大江東:此前您接受採訪時表示,重症高峰已經慢慢出現,應對這種變化,醫療機構應該如何作出調整?

陳爾真:重症患者增加,對醫療機構來說,最關鍵的是要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就是簡化流程。以前的急診,患者要先預檢,再挂號,再去診間,醫生再開檢查,結果出來再到診間復核,復核后開藥,開藥后再治療,要排好幾次隊。

現在,我們建立了急診的疑似患者篩查流程。預檢時,患者一挂號就把檢查項目全部開好,包括新冠相關的必查項目,比如心電圖、胸部CT、血常規、肝腎功能、心肌蛋白,這樣能及時鑒別患者是否有基礎疾病、肺炎、心臟損害。我們會對結果分類為有基礎病及無基礎病﹔同時進行年齡分層,小於50歲,50歲至59歲,60歲至69歲,70歲至79歲, 以及80歲以上,根據分類和分層來判斷患者是否高危。

這些流程優化以后,我們大大提升了效率。優化前,急診單日1200人次時,患者要等待3到4個小時才能完成診療﹔優化后,即便急診人次上升到單日1600人次,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診療了。

大江東:上海社區衛生中心也迎來大量新冠患者,就基層醫療機構而言,哪些措施和手段可以盡量阻止患者進展為重症?

陳爾真:上海對此作了大量工作,希望充分發揮三級診療體系的功能,讓大部分輕症和普通型患者在社區得到治療,2000多個社區醫療機構開啟了發熱門診,為初篩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社區醫療機構也按照分層分類管理,對輕症居家治療給予指導﹔對普通型患者給予抗病毒治療,有風險或危重患者及時往上級醫院轉診。

其中,最關鍵的是建立早期識別預警體系,要提升基層醫務工作者的甄別能力。上海的新冠醫療救治專家組,包括我跟張文宏教授在內,正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一系列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讓基層醫護人員掌握如何識別患者是否有高危因素,如何進行早期規范救治。

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視社區層面的救治能力建設,抗病毒藥已經廣泛發抵社區,爭取第一時間用藥。這個藥越早用效果越好,如果超過5天,藥效會打折扣。

社區醫生可以及時為患者分類診斷,及時有效干預。有些社區衛生中心除了抗病毒藥,還可以對症處理,包括氧療、激素的使用,能夠有效阻斷一些高危患者進展為重症,降低對二三級醫院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落實“防重症、降死亡”的目標。

2022年4月6日,陳爾真在“四葉草”方艙接受大江東採訪。顧海民攝

大江東:很多不同科室醫生走上新冠治療一線,如何提升“跨界”醫護工作者的新冠救治能力?

陳爾真:當下,醫療服務量劇增,相關專業醫護數量明顯缺乏,加上很多醫務人員也感染了需要休息,這就需要調動更多醫務人員參與救治。經過3年抗疫,醫務人員對新冠都有一定認識。在醫學院,內科是基礎,包括肺炎診治,每個人都學過。

治療新冠,主要是呼吸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感染科這些專業性比較強的科室引領其他科室來支援的團隊。

我們對其他科室醫務人員制定了培訓計劃,主要針對新冠感染診療規范流程進行強化培訓,非專業科室醫務人員能基本掌握,還有專家組指導,可以勝任普通型患者的診治。

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還是需要急診、重症、呼吸、感染這四個專科來做主導。我們採取分類救治,支援團隊負責普通型患者救治,我們加強了質量管控,救治過程中多學科專家團隊,定期巡查、及時發現可能轉重症的患者,並轉到專業性較強的科室或者病房救治,避免觀察不到位、救治不到位,努力降低重症甚至死亡風險。

大江東:此前醫生、護士感染較多,現在瑞金醫院醫護返崗情況如何?醫護人員最急需什麼?

陳爾真:12月中旬,很多醫務人員感染,不少人發高燒、全身痛,進展成肺炎的也有,影響了我們的戰斗力。但醫務人員的天職是治病救人,基本都是燒一退就返崗一線。最困難的時候,超過一半的人員不在崗,現在隻有四分之一的人因感染未返崗,返崗率明顯提升。但人手依然緊張,所有醫務人員都是“白加黑,5+2”,每天都工作12小時。

生命至上,職責所在,這是我們醫務人員應該做的。我們也需要社會的理解。醫療服務量在增加,每個醫護都在超負荷工作,可能有時服務不到位,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共同維護患者健康。隻要團結一致,一定能夠勝利。

大江東:很多人胸悶氣短就去醫院拍CT,是否有必要性?什麼情況建議去醫院?治愈患者回家,還需要戴口罩嗎?“陽”了,不太有症狀的老人應注意什麼?

陳爾真:CT確實是影像學上判斷有否肺炎的關鍵手段。按照四種分型,輕型沒有肺炎表現,普通型有肺炎表現,重症和危重型也有相關指征。絕大部分患者,尤其年輕人,發生肺炎的機率非常非常低,除非有明顯肺炎症狀,一般沒必要做CT。

高危患者必須進行CT篩查,如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CT陽性(顯示有肺炎)佔比較高。請一定聽醫生的,醫生會判斷你需不需要做CT,有的人不發燒,有點咳嗽,咳長了會有點胸悶,但沒有氣急,白細胞等血常規也好,沒有淋巴細胞下降,氧飽和度也好,那沒必要做CT。盲目涌向醫院,擠佔醫療資源,會影響真正需要救治的人。

“陽康”們在家裡沒必要戴口罩。但是,在人群聚集地還是要戴。我看過海外一項研究,80多萬人的樣本,二次感染率在2%到3%。這可能跟兩次感染間隔時間,以及感染者免疫功能有關,為了你的健康,請堅持“三件套”“五還要”。

陽了但不太有症狀的老人,要特別關注。老年人的活動能力、反應能力都在下降,感染后的臨床特征和年輕人不同。可能肺炎已經發生,卻只是昏昏欲睡,反應慢了,行動不便了。尤其要關注獨居老人。血氧儀可以監測,但也不是萬能的,還要觀察老人是不是反應遲鈍、神志不清,皮膚黏膜是否發生改變,嘴唇、指甲顏色是不是有點發紫。如伴有持續發燒、咳嗽、胸痛,風險就更大了,就要到醫院,通過CT等方式看看肺部有無炎症。

大江東:很好奇,您感染過嗎?大上海保衛戰期間,您參與建設過7個方艙,我們也採訪過您主持醫療救治的方艙,發現感染者有跳廣場舞,有唱歌的,無症狀感染者比例挺高,現在大家都覺得有症狀比例明顯升高,為什麼?

陳爾真:新冠病毒對於人類來說,普遍易感,不同的人感染后的臨床表現不一樣。我感染過,症狀非常輕,發燒到38.5度,半天就好了,沒有頭痛、肌肉痛,可能跟我打全程疫苗有關,也可能碰到的病毒載量較少。

現在看來,確實和大上海保衛戰時期不太一樣。當時上海60多萬感染者,是通過核酸全檢篩查出來的,其中隔離在方艙的,很多是無症狀。現在上海疫情傳播范圍非常廣,可能已達人口的70%,超過當時的二三十倍了。從絕對數來說,大家必然感到,有症狀的人比較多。

對於這一波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還需要進一步通過數據統計研判。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