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這位老師改革創新 為學生推開朝向外部世界的窗

2022年12月26日09:29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華師大一附中思政教師陳明青不斷超越自我,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用生命點燃生命”

為學生推開朝向外部世界的窗

■本報記者 李蕾

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思政課教師陳明青曾讓畢業班學生在小紙條上寫下對思政課的感受,其中一張紙條上寫著“用生命點燃生命”。

“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說,他說我的政治課為他推開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陳明青說。

學生通過這扇窗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而陳明青老師則看到了屬於自我、屬於思政教育的新可能。2019年9月10日,陳明青老師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2020年11月她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在2022年的教師節,她又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全國“最美教師”。

引入電影,讓課堂不再枯燥

思政課在學生印象中,通常是“刻板、枯燥”的說教。為了改變這種現象,25年來,陳明青不斷超越自我,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用“生命點燃生命”。

在陳明青的思政課上,電影片段情景表演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環節。“好的影視片段用細節刻畫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干巴巴的講述更有力量。”陳老師在中學生黨史學習的經驗交流會上說,學生由於成長環境所限,靠想象往往不能還原當時的歷史情境。通過情景表演,學生會發覺歷史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也會有歡喜、有害怕,是一個立體的人,是他們可以模仿、觸碰的人物,否則他們會覺得英雄是永遠無法企及的。

不僅如此,陳明青還發現,政治教材中不少案例、素材,歷史課也會講、語文課也會說,甚至一些自然科學科目也會涉及,那麼是不是可以借力?在長期備課實踐中,“跨學科內容設計”也是陳明青課堂的特色。在陳明青所在的華師大一附中,政治、歷史、語文老師一起備課是常有的情景。

“我想,學生首先是個完整的人,應當接受全方位教育,但各科內容卻可能是割裂的、重疊的,經過這樣一‘點’,學生覺得學科之間是貫通的,便從不同維度、不同范圍、不同層級上實現了全方位教育,更接近‘三全育人’目標了。”陳老師說道。

打破圍牆,聯動大小課堂

如果說,思政小課堂,是把課堂外部的資源引進來﹔那麼,打破課堂圍牆,則是把思政課搬到社會上。“更重要的是,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聯動起來,成為‘大思政課’。”陳明青說。

利用假期和周末,陳老師背上行囊,帶著學生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了解黃杜村農民無償捐了1500萬株白茶苗給貴州的故事。同學們的問題接踵而至:為什麼安吉余村幾乎每個農戶門上都挂了“念黨恩”小牌子?安吉余村在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型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陣痛?為什麼黃杜村農民將自己的拳頭產品捐給別人,技術無償告訴別人,不需要保護“商業機密”嗎?在陳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走訪農科院專家、農戶、村干部,學生心中逐漸有了自己的答案。

學生實踐往往會有兩種問題:“淺”了,走馬觀花,了無收獲﹔“深”了,中學生又不具備開展較專業的社會調查所需的知識儲備和條件。二者如何平衡?

“充分體驗”,是陳明青給出的答案。有句話經常挂在她的嘴邊,“思政課要教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結論,更重要的是看問題的方法。”

執著磨課,一節課要聽三遍

從教25年,身為特級教師,陳明青把政治課上得游刃有余。但現在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新課標、新的考試方式,她常說始終處於“本領恐慌”中。

如何解決“本領恐慌”?陳明青的回答是——讓“奔跑”成為教師專業學習的常態。陳老師是上海市第一期德育實訓基地、第三期上海市名師后備基地政治二組的學員。十多年來,她一直在市級專業發展團隊裡浸潤學習,從一名青年教師成長為特級教師,如今依舊把“基地學習”看作是難得的挑戰和歷練。

陳明青對自己是這樣要求的,對基地的學員們也是如此要求。有一些年輕教師說起來滿腹理論,但來基地聽了幾節課后,卻說“老師,我不會上課了”。

陳明青“嚇住”年輕教師的,是她“磨課”的執著。一般來說,青年教師同一節課,陳明青老師會聽三遍。這是為什麼?“一個思政課教師一般會帶4到5個班級,很容易同一個教案講4到5遍。為什麼你的學生不同,教案和講授卻是一樣的?”反問之后,陳明青這樣引導青年教師:“教案不能僅僅基於教材、老師的預設來設計,要根據、結合學生問題。”青年教師逐漸發覺,后來設計的教案和之前把教材簡單歸納、演繹而成的大不一樣,逐漸做到了“眼裡有學生”,青年教師也獲得了成長。

“用生命點燃生命”,是陳老師25年來的執著與堅守。她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學,將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播撒在高中生心田。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