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讓城市更美好的“智慧”正不斷解鎖

2022年11月17日15:56 |
小字號

想與楊浦濱江來一張合影,站在黨群服務站的智慧大屏前,就能實現﹔掃描一下二維碼,一罐食鹽的“前世今生”在查詢者的手機上一覽無余﹔原本受限於空間和時間的課程資源,“飛”到學生身邊,實現學習內容可選擇、學習進度可選擇、學習方式可選擇……

在楊浦,既可回望過去,也能放眼未來,隨處可見的“智慧”帶領人們跨越時空,在“雲上雲下”充分感受城市的非凡巨變,以及日益攀升的城市溫度。

旋轉船舵,體驗“移步換景”﹔站在智慧大屏前,與楊浦濱江來張合影

倪學龍是楊浦濱江周邊居民,每天上午在江畔散個步已成為他的習慣。“天氣好的時候,我都會來江邊走走,累了就進黨群服務站歇歇腳,聽幾位講解員的專業講解,學到了好多紅色文化。好多其他區的游客也來打卡學習,把這裡當成楊浦的第一站了。”倪學龍笑著告訴記者。

大面積的玻璃落地窗,使得室內空間看起來開闊明亮,轉頭就見江景。一入門,是擺滿申城旅游手冊的原木書架,右手邊是一個超大顯示屏,全景呈現岸線邊的地標性建筑,如毛麻倉庫、明華糖倉等。市民游客可以旋轉面前的船舵,來操控屏中的景致變化,聆聽語音導覽,加深對歷史的了解。

楊樹浦驛站秦皇島路碼頭黨群服務站,是楊浦濱江打造的第一座黨群服務站,誕生於2018年。

“大家可以看到,這是青年周恩來的歷史影像。在法期間,包括他在內的留法勤工儉學先進分子在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經驗和考察歐洲工人運動的基礎上,牢固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

秦皇島路碼頭原為黃浦碼頭。“五四”運動前后,為尋找救國圖強、改造社會的知識和真理,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等650余人滿懷理想和信念,從這裡登船,奔赴法國開展勤工儉學運動。於是,黨群服務站內以“語音導覽+人工講解”的方式,帶市民游客重溫那段令人振奮的傳奇歲月。

“想要與楊浦濱江來一張合影嗎?大家站在這個智慧大屏前,就能實現……”張蒨是黨群服務站的金牌講解員,目前,她所在的上海楊浦區善治社區黨建工作室持續運營著楊浦濱江6家黨群服務站,其中就包括楊樹浦驛站秦皇島路碼頭黨群服務站。深耕一線講解多年,她見証了楊浦濱江的飛速發展。

曾幾何時,岸邊老廠房林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浪潮中,楊浦濱江成為一片無人問津的“工業鏽帶”,讓附近百姓“隔江不見江”。2017年,楊浦大橋以西的2.8公裡岸線貫通開放。2019年,楊浦大橋以東2.7公裡岸線公共空間也向公眾開放。開發過程中,楊浦濱江堅持將最珍貴的濱江臨水“第一立面”資源留給市民,積極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世界會客廳”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區、公園城市先行示范區、兒童友好公共空間示范區、無障礙創新示范區等5個示范區建設,塑造高品質的城市空間。

既可深入了解楊浦濱江的紅色歷史,又能喝茶小憩。站內諸多便民設施,如血壓測量儀、公共飲水機等,都向市民開放。坐在咖啡桌前,晒著秋日暖陽,人人都可享受一個悠閑午后……經過多年建設,如今的楊浦濱江平均每隔700米就有一個黨群服務站,這些家門口的“會客廳”提供人文講解、自助飲水等服務,彰顯出高標准、精細化的城市治理方式,也體現出城市溫度。

“就拿我們站來說,開放服務的四年內始終堅持更新,舉辦了很多紅色黨建活動,增添了許多智能化電子設備,還設置了一塊意見收集屏。市民游客來到這裡,可以在屏幕上寫下對楊浦濱江的建議與意見,我們后台工程師會及時進行採納。”張蒨說,“很多人說,楊浦是人民的楊浦,上海是人民的上海。我們希望將這種人文精神傳遞出去。”

一罐食鹽的“前世今生”在手機上一覽無余

一罐食鹽從原料開始,從哪裡來,中間採取什麼標准,能不能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心中有數?掃描一下包裝底部的二維碼,食鹽的“前世今生”就能在手機上一覽無余。數字化時代,食品生產智能化追溯體系,能夠實現食品質量安全順向可追蹤、逆向可溯源、風險可管控,是護航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的“利器”。

區市場監管局執法大隊二中隊中隊長董樹濱表示,食品安全智能化追溯體系是區市場監管局落實質量提升行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提升企業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時該體系的建立也能幫助企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產品市場競爭力。

上海中鹽莫頓鹽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永鑫介紹,2019年,中鹽莫頓鹽業集團就推進建立食鹽智能化追溯體系,經過運行使用,系統得到不斷完善。如今,不僅消費者能通過掃描追溯碼查詢企業和產品的相關信息,企業內部也可便利地查詢整個生產鏈的相關信息,提高生產效率。

“建設這個系統雖然在前期有一定的投入,但長期使用下來之后,能夠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蔡永鑫告訴記者。

在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百年老字號也“跟上了節奏”。

上海樂惠米業是上海市區內唯一一家大米產銷企業。這家百年老字號,正積極地“煥新”數字管理手段,不斷加強自身食品生產追溯體系的信息化程度。

上海樂惠米業質監部經理丁志華介紹,最早使用的是手工台賬,台賬內容包括原糧檢驗信息、生產信息、出廠信息,隨著后來加入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和糧食加工追溯系統,企業引入了IC卡,IC卡在出廠過程中會把生產信息和產品信息帶入商超系統,進入銷售端,信息的傳遞更加快捷,也便於后期追根溯源工作的開展。

區市場監管局把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為當前的重要工作,通過走訪調研、組織學習、邀請專業機構上門指導等方式,不斷為企業提供指導和幫助。截至目前,楊浦已有10家企業完成食品安全智能化追溯體系的建設工作。后續,區市場監管局將充分發揮區內優秀企業的引領作用,推動智能追溯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原本受限於空間和時間的課程資源,“飛”到學生身邊

如何能讓學生在更安全的情境下完成一些有危險性的實驗?復旦二附校利用人工智能虛擬實驗軟件,賦能理化實驗室“搬”到任何地點,為學生提供可隨時隨地實踐操作的可能。虛擬實驗室更好地幫助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突破學習難點,提升科學探究素養。

楊浦區少科站基於“童創空間”全面打造“觸手可及、學力能及、素養漸及”的區域青少年科創學習數字空間,活頁化課程可以實現學生科創學習的自主選擇,從后台的數據中可以追蹤學習軌跡,了解興趣遷移,一覽“雙線”學習成效,依托數字共享,構建區域各校科創素養“數字群像”……

作為教育高地,楊浦不斷創新探索,數字化賦能“雙減”,越來越多能夠讓“學習更有效”“學習更生動”的“智慧應用”,正在一一解鎖。

備課助手、教學助手、作業輔導助手“三個助手”數字化平台建設及應用是上海市基礎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重大任務。

近日,六一小學英語學科“三個助手”項目協作組組長,學校四年級英語團隊在雲端以“智慧課堂賦能‘雙減’”為主題開展了運用實踐分享教研活動,積極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活動分為課例展示、執教教師說課、備課組教師評課和協作校教師代表評課四個部分。除了本校的英語教師團隊,活動還邀請了世界小學、五角場小學、政立路小學等校外英語老師共同研討。

說課環節中,六一小學教師蘇藝瑩在“問學”課堂的引領下,利用“三個助手”平台將傳統的作業單轉換為數字化習題,培養學生聽、看、說的能力,同時通過平台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查漏補缺。課后,執教教師又利用智能研修平台的各項數據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更好實現以評促學,為教師今后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環節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平三小學則聯合平三教育集團共同開發了“濱江少年行”線上課程,採用“線上線下雙融合”的模式,形成靈活機動的共育合力,共同助力學生成長,實現課程育人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濱江課程推進,越來越多的孩子想要加入,學校隨即迭代授課模式,在數字化技術支持下,推出“線上微課+平台互動”的模式。將課程內容進行數字化制作,用微信公眾號推出線上微課。“濱江的紅色印記”課程模塊,集團五所學校28位青年黨員教師,共策劃了16堂線上微課,共同講好濱江紅色歷史,從資源選擇到形式編排,數字化資源的建設過程更成為青年教師育人育己的成長旅程。

區教育局負責人表示,落實教育“雙減”,“減”是一方面,“加”也很重要。在學生關鍵能力素養上做好加法,提供更豐富的綜合實踐資源,關鍵是要通過數字化賦能,可以讓原本受限於空間和時間的課程資源,來到學生身邊,實現學習內容可選擇、學習進度可選擇、學習方式可選擇。同時,楊浦也在致力於打造聚焦學生創新能力的區域化學習平台,不少中小學也結合各自辦學特色以及社區資源,持續開發融合創新的在線學習課程。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