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機場百年跑道完成第5輪瀝青攤鋪 將為旅客提供更好出行服務體驗

10月17日上午10時26分,隨著HU7607航班平穩降落在虹橋機場東跑道,至今已“服役”逾百年的虹橋機場東跑道,在華東管理局、上海監管局、華東空管局和機場公安分局等單位大力支持下,順利完成歷史上的第5輪瀝青加鋪,因施工暫時關閉近1個月的東跑道及相關滑行道恢復運行,虹橋機場重啟雙跑道運行模式。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此次大修后,跑道道面使用壽命將進一步延長,虹橋機場能更好地適應未來航班起降量的提升特別是大型機佔比不斷提升的需求。航班起降和滑行時,旅客也會感覺更加平穩舒適。
500人團隊、300台設備“跑”出“加速度”
虹橋機場東跑道始建於1921年,是目前我國在用的歷史最悠久的民航機場跑道,期間歷經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兩次水泥混凝土層改造,以及1991年至2011年間4次瀝青攤鋪。目前,跑道全長3400米,寬45米,關聯滑行道15條。隨著近年來航空運輸量的快速增長,跑道一直處於超負荷運行狀態,抓緊實施新一輪跑道大修十分必要。本次工程主要針對跑道和聯絡道道面銑刨處理,施工區域近26.6萬平方米。
為了減少施工對航班運行的影響,項目需要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於是,項目團隊就採用平行作業、多點開花的方式,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10台攤鋪機聯鋪,高峰期作業人數超500人、機械設備及車輛超300台。現場24小時不停航施工,管理人員、施工人員輪班堅守,通過合理分區、分段施工,以平均每天完成2.4萬平方米的速度,保質保量“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僅用15天就通過不停航施工完成了所有施工任務,10月17日順利完成校飛驗証,10月17日正式投入運行,比原計劃提前3天圓滿完成全部任務。
全時監測感知助力打造“智慧跑道”
虹橋機場在本次跑道主體攤鋪過程中,還同步安裝了能全天候監測道面污染物、水膜厚度及地下水位等信息的埋入式傳感器,通過與車載監測器聯動,可以實現對機場跑道狀態、地下水位狀態等數據的全天候監測。隨著未來“智慧機場”建設的不斷推進,將逐步構建起集跑道狀態監測、預警於一體的智能管理系統。
施工期間,虹橋機場採用數字化施工管控系統,每日對施工關鍵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動態調整每日施工計劃,為確保施工進度和質量提供有力支撐。在施工工藝上,也創新地在國內民航業內首次大面積應用澆筑式瀝青混合料、不粘輪乳化瀝青等新材料,採用自主研發的切槽設備及可調節的燈具底座等新的施工工藝。
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不停航施工實現“零事故”
東跑道不停航施工期間,虹橋機場採用了西跑道獨立起降模式運行,這在2010年以來也屬首次。
航班在西跑道頻繁起降同時,數百名施工人員和數百輛工程車輛就在300米外忙碌作業——人車流動以及跑道異物(FOD)隱患給機場安全正常運行帶來了更大的挑戰。虹橋機場細之又細地提前做好施工、運行、應急處置各項預案,在行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試驗段施工驗証施工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參建單位的協同配合下,全力確保運行安全“零事故”和疫情防控“零感染”“零密接”,最終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全部建設任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