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紅房子模式"打造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促進體系

2022年09月23日17:00 | 來源:東方網
小字號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9月22日報道:9月22日,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市健康促進中心用視頻會議方式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召開本市第三場醫療機構交流推進會,這也是本市首場專科醫院健康促進工作交流推進會。構筑科普生態圈,“紅房子模式”打造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促進體系——會上,婦產科醫院通過雲端交流分享專科醫院科普宣傳與健康促進的可持續傳播方式,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助力。

“五個一”全方位守護女性健康

為進一步推進全市健康科普工作,在交流溝通科普工作經驗中提升醫務人員科普能力,本市啟動系列醫療機構健康促進工作交流推進會。與以往兩次不同,本次交流推進會聚焦專科醫院的科普傳播與健康促進工作,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華克勤介紹,作為一所百年老院,醫院傳承老一輩“紅房子人”的服務精神,通過“一個立體式科普傳播圈、一批高質量科普文章、一系列可視化新媒體作品、一場場破圈科普活動、一套全面完善的科普管理制度”的“五個一”,積極打造特色鮮明的婦產科醫院科普品牌。

“一個立體式科普傳播圈,是依托醫院在專業領域強大的學科實力,通過帶頭人引領發展一大批科普權威,形成以醫院官方融媒體矩陣為核心、借主流外媒矩陣擴大影響外延、37個院內新媒體賬號同頻共振的立體式科普傳播圈。”華克勤介紹,醫院2014年開通微信公眾號,堅持每日推送優質科普內容。近年來,隨著短視頻類傳播平台興起,醫院在視頻號、小紅書、抖音等平台全面開花,目前已累積粉絲數超過187萬,每年度科普推文數佔比超51%,單篇閱讀量高達47萬,連續四年入選“上海市十大健康微信公眾號”。同時,培育一大批知名婦產科科普大咖,其中不乏“恩哥聊健康”“生殖內分泌專家張煒”等個人品牌的優秀典型。通過積極探索跨領域、跨專業的醫媒合作方式,醫院形成可復制、可拓展的健康科普傳播模式。

“一批高質量科普文章,則是由醫院在長期科普工作中建立起的婦幼健康高質量科普文章庫,貫穿女性全生命周期,從預防到康復的一體化健康服務理念有機融入,同時探索嘗試漫畫、動畫、短視頻等多樣化形式匹配不同人群的接受偏好,最大化提升科普傳播效率。”華克勤表示,對既有知識體系,醫院及時進行系統性歸納、總結並匯集成冊,形成值得信賴的科普成果。如針對女性腫瘤,出版《愛的三次方》﹔《女生健康養護指南》一書,則以通俗幽默的語言權威講解女性每個年齡段可能遇到的健康困惑﹔出版《母乳喂養零基礎攻略》,為媽媽們建立母乳喂養持續支持體系、提供科學實用的母乳喂養知識等。

而一系列可視化新媒體作品,則將晦澀難懂的醫學知識演繹成群眾聽得懂、樂意聽的科普知識。“我們以宮頸癌防治為切口,制作5集科普動漫《宮頸癌和它的宿敵》,全網推送后,微博話題閱讀量超4.6億,5集播放量累積高達2536余萬次。科普微電影《生死超越》及其科普衍生劇、20集微視頻《逗比編輯部之婦產科‘事故’》融入權威科普,微博話題總覽量達2125余萬,網絡點擊量達3207余萬次。與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聯合錄制的科普紀錄片《保衛子宮》及預防子宮內膜癌系列短視頻則登上該台黃金檔,並被央視網、騰訊、優酷、土豆、樂視等平台高流量載播。”華克勤表示,防疫期間,醫院打造健康科普直播品牌“紅Live·女性健康學院”,開播至今共推出直播37場,觀看人數1846萬。從“陽春白雪”到“雅俗共賞”,新媒體運用極大促進科普知識傳播。

一場場科普活動,則通過極富親和力的現場感、互動性及即時傳播效果產生“破圈”效應,豐富多彩的活動構筑良性科普生態圈。比如,在國內專科醫院中率先與演藝界跨界合作舉辦賽制式“科普好聲音”活動,創下直播200萬收視人次、累計閱讀量34萬次的佳績﹔創立的國內第一個以社工為主導的“康乃馨有約”女性全生命周期公益科普活動,構建“醫生、護士、社工、患者、志願者”五位一體新模式﹔組建國內第一支由醫護構成的公益科普隊伍——青春期“紅講台”性教育科普講團,以不同時期、不同授課方式、不同授課內容的“三不同”模式,走出上海,輻射泛長三角及雲南貧困縣,並在當地培養一支支帶不走的科普講師團。

“一套科普管理制度,這是科普作品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華克勤說,“為確保科普作品客觀與正確,醫院嚴把出口關,由專業科普人員嚴格遵循國內外公認、權威的醫學指南完成科普內容三級審核機制,並確保與健康科普前沿知識保持同步。同時,在制度上對科普管理進一步完善,將科普融入整體發展規劃,成立健康與教育健康促進委員會,完善科普組織架構﹔將科普業績納入職稱評審機制及醫護綜合素質評價,極大提高院內醫務人員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良好的科普氛圍使醫院獲得‘上海市健康科普基地’稱號。”

“雙向驅動”讓科普與學科同步發展

科普不是博眼球、不能僅靠曇花現,如何讓科普順利“出圈”、真正“落地”,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成為婦產科醫院科普工作探索的重要方向。

作為一種融語言藝術、舞台表演、戲劇沖突於一體的新形式,科普舞台劇是該院“科普出圈”的不二法寶。“選內容、定主題、磨劇本、擇演員、勤排練、善劇務,我們希望能賦予醫學科學知識以情感和人性,增強人文感染力,潛移默化讓科普‘出圈’。”紅房子話劇社卜濤社長在分享中說。

“我們的科普宣教模式是從‘在線答疑’到‘互助學習’、再到‘科普落地’。產婦群有兩個特點,一是問題眾多,但重復率高﹔二是喜歡自發交流經驗,但暴露出‘不學習、亂學習、不會學’的弊端。我們一方面及時糾正她們的錯誤認知,另一方面制作在線答疑表,並時不時進行測試,提高她們知識的准確度。”該院產科醫生朱好用微信群運營經驗作現身說法:在群裡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催生大量優秀科普作品,並經過自媒體傳播惠及更多准媽咪,緩解她們的求知焦慮。

母乳喂養科普也是婦產科醫院的一大特色。“8年來,我們聯合醫院、社區、家庭,貫通‘產前-產后-出院后’全流程,用科普促成母乳喂養支持網絡落地,共同呵護生命全周期。”該院母乳喂養團隊負責人王靖介紹。

“科普‘出圈’‘落地’,能讓更多女性和家庭獲益,這毋庸置疑。”該院科普專家鄒世恩說,他本人以輕鬆幽默的風格、專業權威的內容和別具一格的視角創辦知名個人科普品牌“恩哥聊健康”,在微信公眾號、小紅書、快手等多個新媒體平台為無數女性普及健康知識。但他坦言,也曾遇到瓶頸:“科普傳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尤其對於專科醫生而言,當科普達到一定的量,難免會感到江郎才盡、力不從心,粉絲數增長也會遇到停滯。”因此,他用自身經驗為大家提出建議:“勤更新,多互動,放下‘偶像包袱’,不忘初心。”這樣,科普之路才能走得長遠。

高質量科普傳播不僅能改變人們的知、信、行,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更能反哺學科發展。在婦產科醫院,子宮內膜病變及宮體腫瘤一體化診療團隊就是“雙向驅動”的典型范例。“從一級、二級預防出發,我們拓展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微信群等科普傳播渠道,線上科普促進患者做出線下行為改變,線下行為又延伸‘紙上談兵’的內涵。”團隊負責人、醫院黨委副書記陳曉軍教授說,“我們的科普為患者提供精准的就診指導,患者的需求也促使我們開展更精准的專科診療,經過十余年運營,團隊已建立‘三大專病門診+一個多學科平台’,形成系統性、一體化的診療體系。科普推廣、健康促進與學科建設,三者得到同步高質量發展。”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