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500歲古猗園完成保護性大修 近40年來規模最大

2022年01月18日10:32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500歲古猗園完成保護性大修 為近40年來規模最大一次,涉及23幢建筑

上觀記者昨天從市綠化市容局獲悉,500歲的古猗園近40年來規模最大的保護性修繕工程已告一段落,23幢建筑煥發生機。這次修繕工程始於2020年10月,共分四期進行,涉及23幢建筑,其中10幢是明清歷史核心保護建筑。

減少干預

“根據建筑的保護等級、破損情況,進行分類分級修繕。”古猗園副園長林曉樺表示,此次修繕在確保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將干預程度降到最低。

逸野堂、南廳、梅花廳等屋面進行了整體翻修,增設防水層消除滲水隱患。浮筠閣重點解決不均勻沉降問題,不再向水面傾斜,確保安全。白鶴亭、缺角亭、繪月、不系舟、鳶飛魚躍軒則注重藝術細節,重塑了非遺泥塑,展現古典園林之美。南廳、微音閣的空間格局進行了整合優化。

核心保護范圍外的其余13幢建筑,在與古典園林風貌協調的原則下,根據每棟建筑的現狀,也制定了有針對性的修繕方案。

鶴壽軒是一座雙亭合璧式樓閣,建筑學家齊康曾參與設計,修繕前的屋面破損情況尚可,因此採取查漏補缺的策略,重點修復屋角的仙鶴泥塑,並根據老照片還原壽桃門洞,緊扣鶴壽軒之名。

作為古猗園老園區和東部青清園的分隔和過渡,柳蔭橋是一座亭橋,既有作為橋的通行功能,又有涼亭提供遮陽避雨的休憩功能。柳蔭橋由著名建筑史學家劉敦楨之子劉敘杰設計改建,整座亭橋具有明清園林建筑的風格,古朴幽雅。根據其現狀,古猗園工作人員進行了清掃屋面、修補油漆破損等修繕措施。

修舊如舊

不僅工程量大,此次修繕還涉及多種傳統手工藝,上陣人選非“老法師”不可。

泥塑是江南園林典型的裝飾元素,古猗園內的鳶飛魚躍軒、白鶴亭、南廳、鶴壽軒等屋面的泥塑年久失修、破損缺失,此次特邀蘇州傳統泥塑非遺傳承人進行修復,以植物和動物為主題,以鋼筋鐵絲為骨架,採用傳統的紙筋灰塑形,四五天凝固后,再用白灰漿加墨汁調色。修繕團隊此次共修復了100多個泥塑,讓百年前的巧思精工仿佛搭乘時光機來到世人眼前。

廣漆是一種由桐油和生漆熬制而成的傳統油漆材料,漆膜堅硬、富有光澤,具有獨特的耐久性、防滲透性,在南方潮濕地區運用較多。然而廣漆工序考究繁復,僅修復一根柱子就有約12道工序。更難的是,廣漆涂完后會變色,而古朴的舊建筑最忌諱涂得過於艷麗,也不能為了怕艷麗而過於素雅。隻有長期的經驗積累,才能掌握火候,讓最終經過一兩個月時間“洗滌”后的顏色“不偏不倚”地融入整座古典園林。

“我們專門請了很多老師傅拿老的木料反復試驗,確定沒有問題了,才敢正式上漆。”林曉樺表示,缺角亭寶頂和翹角拳頭、不系舟二層的花窗、浮筠閣的門洞踢腳、梅花廳山牆的窗格等都進行了做舊處理,煥發古朴之美。

面向未來

古猗園上一次大修要追溯到1979年。當時,中國建筑學家楊廷寶主持整修,對逸野堂進行了復建,採用了當時的材料和建造工藝,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小木作採用木構件和木飾面外包,建筑整體仿照明清風格,保留了古典園林建筑的風貌和特色。

雖然修舊如舊是基本原則,但匠人們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充分運用了新的技術措施,大幅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讓園林文化更好地面向未來。

上海較為濕潤的氣候不利於古建筑的保護,此次大修特別加強了防水措施,而這需要屋面基層平整。不過,古猗園這一次並沒有使用原來傳統灰泥基層的做法,而是用輕質混凝土找平來替代。

在對逸野堂施工時,匠人們還留下一道伏筆——在屋面結構上增設丙綸防水布,起到找平時隔離屋面結構的作用,找平后刷防水涂料,最后採用石灰砂漿作為基層鋪瓦。這樣做,將來修繕時,丙綸防水布上下兩層可以再次分開,呈現逸野堂原有的特色屋面結構。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