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網約鐘點工偷走雇主首飾盒,身份造假、服務外包……家政平台亂象如何治?

近日,上海長寧警方披露了一起家政人員盜竊案:網約鐘點工朱某竟趁主人不注意,偷走了一個裝有貴重飾品的首飾盒,企圖“賣了換錢,給兒子結婚用”。
上觀新聞記者注意到,上海警方此前披露過多起涉及家政人員的盜竊犯罪案件。記者採訪發現,隨著互聯網家政服務的普及,一些服務平台對服務人員的身份信息、從業資質審核不嚴,從業人員魚龍混雜的問題確實存在。
鐘點工伸賊手,雇主防不勝防
今年11月30日上午,市民朱先生在整理房間時發現,藏有金戒指、項鏈等物品的首飾盒經反復尋找都不見蹤跡,懷疑被盜,於是向華陽路派出所報警。朱先生告訴民警,近段時間來,家裡除了一位從網約家政服務平台找來的保潔阿姨出入外,並沒有其他外人來過。
根據朱先生的描述,民警認為這位保潔員朱某有重大作案嫌疑。通過家政平台留下的身份信息和聯系方式,民警於當天下午將朱某傳喚到派出所。然而,朱某卻並不承認自己拿過朱先生家中的東西,經過民警工作,朱某兒子主動交出了母親藏在雜物間內的首飾盒,盒內物品都完好無缺。
面對確鑿的証據,朱某終於承認了。今年11月27日,她在朱先生家中打掃衛生時,趁朱先生不注意,將他放置在桌上的盒子藏進自己的毛衣口袋裡,帶回自己家中。之后她打開盒子發現裡面有金戒指、一條項鏈和一個玉石挂墜等物品。
“就是想多給兒子留點結婚錢。”面對民警詢問動機時,朱某稱因為兒子快結婚了,家裡不是很富裕,所以就想偷點東西換錢。事發當天,她看到朱先生家中的首飾盒非常精致,心想裡面一定藏著值錢東西,就起了據為己有的邪念。
目前,犯罪嫌疑人朱某因涉嫌盜竊罪已被長寧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家政服務人員涉嫌盜竊的案件,並非個例。去年長寧法院審理的一起家政人員盜竊案中,鐘點工石某利用家政App接單上門做家政服務,6天內分別在4名雇主家中實施盜竊,共偷走9400元。法院以盜竊罪判處被告人石某有期徒刑8個月,並處罰金1500元,同時判決石某自刑罰執行完畢或假釋之日起3年內禁止從事家政服務工作。這也是本市首例家政服務領域適用“職業禁止”案。
“我不可能一直跟在保潔阿姨身后看著她干活吧,萬一碰上手腳不干淨的人,根本防不了,隻能碰運氣了。不過我相信大部分鐘點工都是靠譜的。”白領程慧經常用網約平台叫鐘點工,她覺得平台應該加強對入駐的家政服務人員的審核把關,才能讓客戶安心和放心。
信息作假、服務外包……網約家政服務亂象多
家政服務人員在提供服務期間能夠自由出入雇主家中,一旦平台沒有把牢審核關,雇主容易遭遇“引狼入室”等情況。
為保障家政服務安全誠信,從2016年開始,上海就已試點家政服務員持《家政上門服務証》——這是一種能夠快捷有效識別從業人員身份信息、從業信息,具有可查詢、可追溯、可評價功能的標識。去年11月,上海完善了從業人員信息真實性認証系統,對4.5萬名持証人信息與市人口辦的居住証人口信息系統進行核查比對,核驗持証人身份証真偽和有無犯罪記錄。
“我們雇佣的家政服務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從業人員資質,人員身份信息也要登記備案。我們還會進行面試,考查業務能力。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人員備案信息進行追查。”經營傳統家政公司多年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因為雇主多是附近居民,出問題肯定會找到家政公司,“如果我們不嚴格審核,出問題擔責任的就是我自己,這個關肯定要把牢。”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相比傳統的家政服務模式,線上家政平台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業良莠不齊的情況。
近年來,諸如“到位”“58到家”“阿姨幫”等互聯網服務平台先后推出了網約家政服務。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網絡平台對從業人員提交的資質証書和身份証明文件的真實性審核比較鬆懈,甚至存在有盜竊前科的人員利用偽造的身份証明應聘的情況。例如,楊浦警方此前偵辦的一起案件中,被害人通過一個名為“阿姨幫”的網絡平台預約了家政服務人員,不料家中財物被竊。然而警方調查后發現,該服務人員不僅有前科,且在家政平台登記的個人信息全是偽造的。
市民丁俊濤曾遇到過網約空調修理工“貨不對板”的情況。“平台上展示的是一個中年師傅,有好多資格証書,真正來的人卻是一個小年輕,鼓搗了一下午也沒把空調修好。”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類似“服務轉包”的情況在網約家政平台時有發生。甚至有人專門從事“轉包”,在多個平台注冊接活,再轉手給其他人做,收取一定介紹費,自己當起了小中介。“有些平台對維修工的文化水平和從業資質要求比較高,經過‘轉包’,實際上門服務的,卻是很多達不到要求的人。”
記者在網上查詢發現,不少使用過網絡家政平台消費者都曾遇過“轉包”服務。有消費者反映在服務過程產生糾紛,因平台方也不掌握對方的身份信息,最后找不到相應責任人,雇主的權益難以保障。
網約家政平台原本就被詬病對服務人員信息審核不嚴,再加上服務“轉包”的情況,服務人員的信息真實性更難以保証。
建議:家政人員應提供無犯罪記錄証明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網絡家政服務存在的風險其實並不新鮮,目前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傳統領域中也都發生過。“因為現在很多網絡家政服務企業走的是‘平台制’的路子,主要提供類似中介的服務,跟線下的家政公司合作。這就造成了工作人員難以統一管理,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而實際提供服務的人員跟平台之間更是連合同都沒有,雇主通過平台維權難度很大。”
此外,還有一種“員工制”的網絡家政服務企業,自己擁有家政從業人員,這些人員都是公司的員工,管理更系統更規范,但相應的需要投入更多成本
“為降低安全風險,網絡家政平台首先要落實對從業人員的身份信息審核責任。”一名公安民警表示,提供家政服務的網絡平台應做好從業人員的信息登記,並核實信息真實性。同時,鑒於家政服務需進入居民家中的特殊性,相關企業在招工時最好要求應聘者提供無犯罪記錄証明,或由企業發函至屬地公安部門查詢相關信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