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學生實行“雙減”后,考試指揮棒會有變化嗎?

2021年09月14日16:0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雙減”后,考試指揮棒會有變化嗎

【新聞調查·關注學生雙減負11】

開學不到半個月,不少家長、學生已經實實在在體會到了“雙減”帶來的變化——學校的課后服務多了,學生在校時間長了﹔課外作業少了,而且都在學校寫完了。以往家庭裡“輔導作業,雞飛狗跳”的情景少了,匆匆忙忙奔波在補習路上的焦灼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輕鬆愉悅的親子時光。

一方面,家長們感嘆孩子的學習、生活節奏終於回到了正軌﹔另一方面,記者注意到,一些剛剛從焦慮緊張的“教育戰車”上“下車”的家長,心中依然有著疑慮——“孩子總要面臨選拔考試,這樣的節奏能維持多久?”

考試,始終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指揮棒。在“雙減”意見中,對於“考試評價方式”有著這樣的表述:“深化高中招生改革,逐步提高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規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在北京、上海、遼寧等省市出台的新中考方案中,也出現了增加“校額到校”名額、一些科目開卷考試、一些科目的考試取消百分制轉而採用“等級賦分”(成績分為ABCD幾個等級)的方式計分、增加過程性評價等改革舉措。

在考試評價方式更多元的今天,這些措施能否打消家長的疑慮,恢復良好的教育教學生態?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師生代表。

是否把擔子壓回來,不少家長在觀望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很多家長表示對當前的改革很放心,但也有一些家長仍有顧慮。家長們的顧慮分為兩類,一類是“擔心日常”,另一類則是“擔心未來”。

北京市東城區小學一年級小朋友豆豆的媽媽李穎就是“擔心日常”的家長代表。從豆豆3歲半開始,她的“雞娃”之路就開始了。“雙減”政策出台后,豆豆的培訓班從6個變成3個,隻保留了數學、鋼琴和書法,“語文、英語、口才”被退掉了。但是,她又和別的家長一起,買了不少試卷和教材,決定自己給孩子“加一些作業”。

“為什麼還要主動給孩子增加負擔?”記者不解地問。李穎的回答,代表了一部分家長的心聲:“沒有考試,沒有排名,我對孩子的基本水平心裡沒底。我的孩子到底處在班裡的什麼水平段上?每隔一段時間學習有沒有進步?我不了解,就無法對他的未來給出預判,也無法制定適合他走的道路。給他買卷子,是為了及時掌握他的學習水平,把他的每一次成長都盡收眼底。”

於是,在培訓班市場秩序逐步規范的今天,教輔教材市場卻漸漸“熱”了起來,記者發現,一些教輔試卷在網絡平台月銷數十萬件。伴隨著試卷同時附送的,還有“解題分析”,大多數會同時提供二維碼,給出一段幾分鐘的輔導教師授課視頻,吸引學生進一步報課。

另一類家長“擔心未來”,他們的擔心主要體現在考試評價上。北京市西城區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蔣林告訴記者:“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是激烈的考試。以前老師們常說‘一分一操場’,今天哪怕不‘分分必爭’了,但是總會有孩子因為分數差異上不了心儀的學校。總會有孩子上北大,有孩子讀職高,就我個人來說,我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上‘985’‘雙一流’。”所以,這些家長心裡的“弦”也不敢放鬆。

盡管在採訪中,這些家長也坦言,過程性評價、等級賦分等方式給予孩子成長“容錯率”,告別了“一考定終身”可能帶來的誤差,但是,他們還在等待,還在觀望,觀望著未來是否要隨時把學習的擔子給孩子“壓”回來。

減的是學生負擔,應該“加”的是課堂學習質量

對於這些家長的擔憂,教育學家、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表示理解,但是他認為,應該首先看到學校教育發生的可喜變化,並明白這些變化的意義所在。“此前校外培訓無序發展給學生帶來的沉重負擔毋庸贅述,同學們可以說是身心俱疲。今天國家提出‘雙減’,主要是減掉沉重的課業負擔,同時,讓校內教育質量再上新台階,確保孩子們把省下來的時間精力用在最值得的地方,也讓家長放心。”顧明遠說。

他認為,這是改革發展的必經階段。“如果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高了,孩子們在校內就學懂學會了,同時,分層教學又讓孩子們各有發揮空間,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了,家長們還需要對他們的未來放心不下嗎?還需要一步步為他們制定計劃嗎?”顧明遠說。他建議家長們轉變觀念,家庭教育以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為主。

北京市特級教師、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何郁同樣認為,改革必然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努力提高校內教育質量是未來的方向。“其實,可以從文件用詞的變化看出此前孩子們的負擔有多重。之前我們談到‘減負’,說的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今天的‘雙減’政策,解決的是學生的‘課業負擔’。可見學生的負擔已經不是‘額外的’,而是重到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影響到基礎教育質量了。家長們應該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對學生們來說,‘減負’是迫在眉睫的。”何郁告訴記者。他認為,減的是學生的負擔,但隨之應該“加”上去的,是課堂學習質量。“在學校,要讓孩子們在學習上‘吃飽吃足’,在題目上‘練會講透’,在學校學得越好,家長們就會越放心。”何郁說。他建議家長,不要把文化課試卷看得太重,讓孩子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全面發展才是良好的教育教學生態。

完善過程性評價,評價結果要“可感知”

考試評價體系改革關乎著“雙減”的效果,如何改,能否打消家長的顧慮和疑惑?不少地方已有近年來改革的新鮮經驗。如上海市推行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評價體系,整個體系由“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學生學習動力指數”“學生學習負擔指數”“教師教學方式指數”“學生品德行為指數”等十大指數構成,運行一段時間以來,學生的學習動力、師生關系等都有明顯進步。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家長仍對分數有“執念”。有家長談到,“分數是最公平的”,擔心當前的“過程性評價”、等級賦分等方式可能會導致大家都差不多、拉不開對比度的現象,所以不敢放鬆對分數的追求。對此,何郁認為,盡管“過程性評價”著眼於日常表現,但是,“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狀態、深度、廣度及其表現出來的創造性和力量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家長肯定看得到,學校當然也看得到。未來對於‘過程性評價’應該制定相關政策使其進一步細化,盡量讓它成為一項更加可以‘感知’的評價指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談到這樣一個事例:當年清華大學招收赴美留學生時,年輕的錢學森報名參加選拔考試,數學卻沒有及格。老師們分析錢學森的數學試卷,發現他是在沒有學習微積分的情況下寫出的答案,很多解法有獨創性,加之別的科目成績優異,最終依然給了他留美機會。儲朝暉認為,這也是“過程性評價”的一種:從學生的試卷解題中,看出他的潛能。他認為,未來的“過程性評價”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力。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陸亭認為,關於考試評價的改革,還應該注意“升學考試要針對不同學段的特點進行”。他認為,除了考試,要改革的還有招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石,小升初上下銜接應當盡量減少競爭現象。同時,中考不是高考的預演、不是選拔性考試,應該主要關注對學生義務教育成果的檢驗,並依據學生個性特點適當分流,推動因材施教。”

雲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羅志敏認為,解開評價難題還應該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實踐中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材觀、職業觀,及早在孩子心裡種下有利於未來全面發展的種子,這樣,也能讓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更有信心”。(記者 姚曉丹)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