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眾人辦好眾人之事

2021年06月23日09:32  來源:上觀
 
原標題: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眾人辦好眾人之事

  ①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市民驛站牆上,展示著總書記在這裡看望老人的照片。王清彬攝②嘉興路街道市民驛站裡,老年人在志願者指導下練畫。新華社發③黃浦區五裡橋街道桑城居民區恭房小區老公房加裝電梯竣工。④居民代表筆記本內記錄著加裝電梯的商議過程。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

  ——習近平

  2014年3月

  老舊住房加裝電梯“提速”,二級舊裡加快改造,村居環境逐步提升……一個個民生關注,上海正以創新社會治理的方式探索破題。

  在濱江、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黨建牽引起新空間、新領域的治理架構﹔在樓宇、在互聯網企業,黨建植入經濟社會最活躍的經絡,引領價值導向,重塑治理空間。

  與此同時,歷時半年的上海居村“兩委”換屆最近落下帷幕。一群專業化、年輕化的村居干部進入班子。這得益於上海率先探索建立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人才“蓄水池”滿滿。一群有干勁、有責任感的“小巷總理”朝氣蓬勃,熱情為民。

  在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基層黨建和城市治理念茲在茲,從“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到“繼續探索、走在前頭”,從社會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鄉社區、關鍵在體制機制創新”到“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飽含殷殷期盼。

  如今,上海正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接續書寫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大文章,使之深度嵌入城市發展和運行的全方位、全周期。

  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

  在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市民驛站,80多歲的夏阿姨正在練習書法。這裡是她經常來報到的地方。在這裡,她可以和老伙伴們一起上興趣班,配藥、吃飯、咨詢問題,都能“一站式”搞定。70多歲的蔡阿姨則看中了這裡的社區食堂,用餐方便、價格實惠,讓她從力不從心的“買汏燒”中“解放”出來。

  破解城市治理“最后一公裡”難題,就要讓市民有更多獲得感。

  其中,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就是“黨建引領”。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生活環境、社會秩序……近年來上海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無不彰顯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將黨的根本宗旨貫穿始終。

  市民驛站建設,就是在社區裡嵌入了黨建的內核——針對“一老一小”、看病、取藥、助幼、就餐、社區養老等群眾“家門口”的服務需求,形成15分鐘城市基層黨建活力圈、社區生活服務圈和網格化城市管理圈。

  如今,“家門口”服務體系在上海遍地開花。以黨建為引領,這些陣地不僅建立起公共服務資源條塊對接機制,而且廣泛撬動社會資源、挖掘社區內生資源,發現和培育更多能人、達人,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聯系群眾、凝聚人心,吸引更多人參與社會治理。

  黨建引領,關鍵在於通過一個個“戰斗堡壘”,凝聚起治理所需的各方力量。閔行區古美街道東苑半島花園,一個擁有別墅、商品房、動遷房等多種房屋類型的小區,過去因為公共資源問題,物業費收不齊、盜竊案頻發。在“黨建領航·紅色物業”構想下,街道通過居民區黨組織,把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三駕馬車”串聯起來,合力為居民提供服務,贏得了居民的滿意度。

  在上海,目前業委會中黨的工作已經實現全覆蓋,符合條件的業委會中94%以上建立了黨組織,他們廣泛開展物業黨建聯建,普遍推行黨組織主導的聽証會、協調會、評議會等社區“三會”制度。

  “脫離城市基層治理談黨建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城市基層治理隻有在黨建引領下才有騰飛翅膀。”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一場新的勇敢探索

  超大城市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上海擁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他們散布在13億平方米的城市建筑總量內,共同構成215個街道、鄉鎮,以及1.3萬個住宅小區。小到一個垃圾桶的擺放,大到一棟老舊樓房的改造,千萬個治理難題集中暴露在基層一線。

  社會治理應當和城市發展協同並進。早在上世紀90年代的社會轉型期,大量人口流動造成基層管理資源和人力嚴重不足,上海順應時代之潮,推出全新城市管理基本思路——“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后又拓展至“四級網絡”。此后20年,上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人口規模激增,多元的主體和訴求,讓基層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層出不窮,且較以往更加紛繁復雜。

  順應城市發展,上海市委於2014年正式啟動“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一號調研課題,並開展大調研。“圍繞一號課題,調研組和市裡召開的相關座談會,我參加過近20個,可見這項課題調研之深入。”回想那場調研,時任靜安區靜安寺街道黨工委書記的胥燕紅依然印象深刻。

  那一年,四個調研組深入全市17個區縣和街鎮、居村,共調研走訪152個街道鄉鎮、228個居村,座談訪談4745人,採納各區縣、相關部門的意見402條,幾易其稿,匯總成一份對上海基層治理的全面“體檢報告”。

  次年1月,“1+6”文件重磅推出。字裡行間,透露出從“管理”到“治理”的思路變化——“重心下移”“權力下沉”“權責一致”“賦權到位”。

  上海確立了以街道黨工委為領導的一整套區域化黨建體制﹔街道強化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的主責主業﹔理順條塊,明確上下級責權關系﹔建設以“六中心”為代表的服務平台窗口﹔加強社區隊伍建設,讓基層更加有職有權有物有人。

  自此,上海開啟了一場勇敢探索——探索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

  一輪“下沉式”賦能

  “以前,街道的條線干部會順口說‘我要到我們局裡開會’。他們下意識地認為,自己不是街道的人。”一名街道負責人跟記者說,基層改革之后,基層干部“叫得到人”“叫得動人”了。

  理順條塊關系,是基層治理的“永恆話題”。以前街鎮苦於“責任無限、資源有限”,現在城管執法、房管、綠化市容等力量都下放街道,增強了街道統籌人、財、物的能力,不僅解決了“塊”面臨的急切問題,更是做成了“條”無法完成的任務。

  從“五違四必”環境綜合整治,到“組團式”為老百姓提供服務,黃浦區五裡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沈永兵看到了“下沉”的力量。“力量下沉,並不是說力量歸屬街道,而是我們有了指揮與使用的權力,也就是綜合管理權,這樣就能把轄區內各個行政力量整合在一起,從而解決很多老大難問題。”沈永兵告訴記者。

  有了力量,做事的主動性更強了。以嵌入式養老服務為例,不少街道統籌資源,開設了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嵌入短期照料、日間托養、助餐等功能,提供養老咨詢和長護險對接結算等服務,並聚焦認知症照護、智能照護、醫養融合,委托經驗豐富的專業養老組織運營。“各方變被動為主動,充分挖掘資源、發現需求,滿足了很多單一條線無法滿足的多元化需求。”

  資源下沉,必然要求服務下沉。改革之初,街道從“三中心”拓展為“六中心”,成為街道履行“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基本職責的載體。近年來,隨著社會治理深化,公共服務事項進一步延伸到村居。通過技術賦能,村居服務站點設置了自助終端、開設了遠程在線辦理,讓更多群眾享受送到家門口的公共服務。

  “下沉式”賦能,不止於街道,還直通居民區。2014年,上海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近年來,民政部門持續加強職業培訓和激勵保障,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水平穩步提升。目前,全市共有5.3萬名社區工作者,平均年齡39周歲,大專以上學歷佔88.9%。

  “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是以前對基層社區工作的形象比喻。這一輪賦能,將基層的一根“針”織密成了一張“網”。有專家評價說,制度、資源、人力、技術等各方面條件都已具備,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就真正擁有了堅實的基石和底盤。

  一池涌動的活水

  談及上海近些年創新社會治理的成效,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一線工作者,都不約而同提到了這場震撼人心的疫情阻擊戰。

  這場打響在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不僅展現出“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權力下放”的實效,更凸顯了上海基層社會強大的動員能力。

  在疫情防控最緊急的關頭,廣大街鎮、村居干部聞令而動,帶領業委會、物業保安,夜以繼日地加強小區封閉式管理。居村黨組織廣泛動員社區黨員、志願者和居民群眾,參與“看家護院”志願值守。登記購買口罩時,一夜間出現的“一米線”“北歐式排隊”,處處透著“繡花一樣的精細”。

  上海社會動員能力空前提升,這在多項重要任務中得到了檢驗。

  2015年春節,上海完成了一個在許多人眼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外環以內煙花爆竹基本“零燃放”,外環以外煙花爆竹燃放量明顯減少。背后是申城30萬“平安馬甲”守望於街頭、裡弄、社區,全力配合全市5萬名公安干警、消防戰士值守“禁燃”。到2021年春節,上海已連續7個春節實現外環以內煙花爆竹基本“零燃放”。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經過一年努力,上海居民區分類達標率從《條例》實施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0%。垃圾分類看似圍著垃圾轉,實質是居民思想認同、形成自覺的過程。從“圍著垃圾轉”到“圍著人心轉”,上海社區找到了這項“最難推廣的簡單工作”的破解法門。

  如果說社會動員能力顯示了治理的“一致性”,那麼基層協商能力體現了治理的“多樣性”。

  在上海民政局原局長、市社區研究會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馬伊裡看來,不論是舊改中的“二次征詢”還是老舊住房加裝電梯中的征求意見,能讓利益相關方充分參與協商,就是好的制度安排。“要相信他們能通過協商的辦法,解決自己的利益相關問題。”她認為,在社會治理中,社會組織的專業力量不容忽視。

  眾人之事眾人辦,大事小事好商量。在楊浦區五角場大學路,開放式街區裡游人如織、秩序井然。“大學路街區自我管理委員會”探索著街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長效管理新模式。五角場街道創智坊居民區黨支部書記陸建華坦言,通過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各自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准入業態負面清單、“露天吧”實施導則等多項共議共決制度規范瓜熟蒂落。

  面向未來,進一步細化優化社會治理,離不開政府、市場、社會的相互補位。

  人人都能有序參與,必將更深層次地激活社會治理這一池水。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