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摸索 大學創新創業教材有了“上財方案”

2021年04月13日14:29  來源:上觀
 
原標題:大學創新創業教材有了“上財方案”

  “創業路上,如果有了‘蝸牛’的不斷試錯精神和堅持不妥協的恆心,每個創業者都可能達到心中的目標。”這是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志陽團隊主編的《創業畫布》中的一句話。

  《創業畫布》是上海財大諸多創新創業教材中的一本。經過15年的摸索,上海財經大學創新創業教材已形成體系,打造出創新教育的“上財方案”。

  15年形成創業教材體系

  教材編寫不能一蹴而就,本身也是個不斷吸收、傳承和創新的過程。自2003年開始,上海財經大學在本科開設《創業學》課程,最初在課堂上使用的是國外的翻譯教材。2006年,一些學生提出“為何創業學以西方經典創業理論為主,教材中更多出現的是FACEBOOK、亞馬遜等國外案例?”這引發了教師團隊的反思,劉志陽說:“這些案例都建立在西方經濟基礎之上,缺乏對中國創業獨特性的研究。”

  於是,劉志陽決定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業學》教材。“蘇南模式”“溫州模式”“蛇口精神”等改革開放初期的創業模式,以及阿裡、騰訊、字節跳動、滴滴等互聯網時代的創業楷模等,這些在中國誕生的創業文化和創業企業出現在他編寫的創業學系列教材中。劉志陽不斷深入初創企業一線,搜集上海乃至中國的本土創業案例。從2006年到2008年,歷經3年的暑假集中採編,才有了第一本《創業學》教材的正式出版。之后,劉志陽團隊在2012年至2020年間,又相繼編寫《創業管理》《創業修煉》《創業畫布》《社會創業理論和實踐》《創新創業基礎》系列教材。

  這些教材面向不同層次學生:修訂版的《創業管理》主要面向管理類本科生和MBA學員,《創新創業基礎》作為通識類課程主要面向所有本科生,《創業修煉》則是《創業管理》配套練習教材,《社會創業理論和實踐》作為專業選修課程教材主要面向研究生,《創業畫布》面向社會上的中小企業和初創者,這些豐富的教材逐步形成一個完善的上海版教材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材編寫團隊從最初的一個人發展到后來的一群人。依托教材和課程開發,劉志陽團隊獲得教育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全國工商管理教指委金課等“含金量”頗高的獎項。

  用“創業精神”編寫教材

  創業課程究竟是要培養一個個“老板”,還是要讓創業者具有創新精神的核心素養?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劉志陽團隊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圍繞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的培養,《創業管理》強調創新創業核心知識的掌握,《創業修煉》從能力維度強調機會構建和創業領導力的重要性,《創業畫布》更多是從思維維度強調不確定性應對理念的養成。“這些核心素養不僅是有創業需求的學生需要具備的,而且和職業素養一樣,也是所有青年學生都應該具備的。”

  教材體系是育人的重要基礎,這套教材每一版都貫穿了社會責任意識和商業規則意識的教育。比如,《創業管理》其中一章是“創業倫理”,強調創業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合法合規經營。《社會創業理論和實踐》強調要把社會問題的解決當作新的商業機會,青年創業者要主動為國家解決社會問題,“不要打小算盤,要做大生意”。

  教材編寫與時俱進,及時融入了數字化內容。從互聯網+到數字經濟,生動的創新創業實踐對於創業類教材提出了極強的知識更新需求。“創業是常新的,需要編寫者時時走進新創企業,不斷了解科技前沿。”劉志陽團隊敏銳捕捉新興行業的實踐,及時更新到教材中。教材內容不斷更新迭代,給編寫工作帶來挑戰,但本身也是一次從無到有的“創業”。

  跨越教與學之間的鴻溝

  “教材是死的,老師是活的,怎麼上好課很重要。”劉志陽說,知識傳授和應用之間往往有一條鴻溝,如何讓學生所學得以運用,課程設計十分重要。

  “e電充”是上財創業學院匡時班培養的初創企業,也是新能源充電領域新秀。在“創業管理”課堂上,這家企業CEO曹一純帶著同學們參觀光儲充放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還對碳中和目標下的創業機會進行了詳盡分析。本科生和MBA學員把企業家提出的現實需求作為自己課堂任務和研究課題,提出各種解決方案,在深入企業的同時,不斷體會創新創業的艱辛和魅力。“這些都是書本上體會不到的。”

  除了傳授創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創業者的素養。在匡時班,劉志陽設置了創業幣積分體系,從出勤率、問題回答、微信點贊等方面來全面評價學生的自律習慣、反思習慣、積極參與和主動營銷習慣,由此構建了創業學習者的完整畫像。“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問題,我們也鼓勵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去解決,並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其中。”

  創業空間不僅在都市,更在廣袤的農村。在創業教學中,上財還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深入鄉村,搜集農民潛在的各種需求。去年暑假,正當黃山茶林場的家庭農場主胡青秀為如何提升網上銷售額犯愁時,從“雲端”收到了來自上財創業學院匡時班的各種網絡營銷方案,這是匡時班持續多年的暑期實踐內容。同學們在暑期實踐中的思維迸發,不僅加深對創業的理解,更為鄉村振興做出了貢獻。“我們用‘做中學’的方式來達成專題知識學習,用互助學習和問題解決的方式來達成能力提升,用數字化手段來衡量學習效果。”劉志陽說。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