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喀艾日克烽火台,位於莎車縣亞喀艾日克鄉,是一處明清時期的軍事設施遺址。
烽火台高七米、寬五米,用土塊修建而成,從遠處看非常醒目。這裡既是高地,也是要地,誰要在此路過,在烽火台上能看得一清二楚,軍士可據此防守。在當時發揮著暸望塔、傳遞信息等作用。
亞喀艾日克烽火台採用雙烽燧格局,兩座烽火台,相距200多米,保存基本完好,造型相似。兩烽燧在光緒三年(1877年)為清軍追擊阿古柏侵略者重修過,是清兵大戰阿古柏的歷史見証。
唐代時,大唐軍隊對這一帶地區已經實施了管轄權。據傳,此處烽燧在這個地方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1945年以前一直有士兵看守。
昆侖山、帕米爾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一個大通道,烽火台所處是關鍵點,捍衛著通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通要道,古絲綢之路關口,山路也從這裡開始通往莎車縣城。烽火台遺址蘊涵了中原文化,邊疆文化及戰爭文化,具有重要的軍事和歷史價值。
烽火台目前已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深受考古愛好者喜愛,2016年,“2016絲綢之路——昆侖·河源道綜合科考”組織十幾名國內頂尖歷史、地理和考古專家在內的科考隊一行來到莎車亞克艾日克烽火台,追憶歷史,探尋中西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
(來源:上海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