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多家地標性藝術場館與高校展開合作 將公共教育納入場館功能

2021年01月18日16:21  來源:上觀
 
原標題:申城多家地標性藝術場館與高校展開合作 將公共教育納入場館功能

  剛剛過去的周末,預約到西岸美術館參觀的市民游客佩戴好口罩,出示“隨申碼”和預約碼后,井然有序地進場。其中,一批特殊的小觀眾引人注意,他們的目標是參觀“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而為這群小觀眾提供導覽的,是華東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系大四學生陸雅磊。

  這次導覽是小陸本科階段一門專業選修課的期末考試。去年5月,西岸美術館與華師大啟動館校合作,從專業講座到現場教學,再到日前雙方首次在美術館實地開展藝術教育專業課程的學分評估,西岸美術館作為近年來上海“一江一河”沿岸的新晉文化地標,正成為藝術教育反哺公共文化生活的新載體。

  觀察社會的新型窗口

  2019年11月西岸美術館落成后,在“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中展出的來自西班牙藝術家克裡斯蒂娜·伊格萊西亞斯的裝置作品《無題(通道II)》(下簡稱《通道II》),就因其光影變幻的布景,迅速成為觀眾拍照打卡、晒朋友圈的“優質素材”。

  華師大藝術教育系大二學生陶佳音等人在為“藝術概論與鑒賞”這門課的期末成果發表選擇主題時,《通道II》成了深入挖掘的焦點。很快,他們發現,裝置表面遍布的英文字母似乎都能連接成單詞,甚至完整的句子。查閱美術館提供的資料后,幾位小年輕遇到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作品表面的單詞都來源於小說《瓦泰克》,講述的是阿拉伯王朝的故事﹔壞消息是,翻遍全網,隻能找到小說的德語版,無法了解具體內容。

  就在項目面臨停滯時,組員們在華師大圖書館“泡”了幾天后終於發現,原來學校的“寶藏圖書館”裡恰好有《瓦泰克》的中文譯本。在成果展示中,同學們不僅將《通道II》這一“網紅”作品的同款材料帶到現場,請觀眾觸摸、感受,還在展館中預先拍攝了舞蹈視頻,配上“暗黑”濾鏡渲染氛圍。通過多次到美術館現場觀察、分析,同學們不僅對作品做出了藝術價值判斷,也提出了來自社會層面更深層的思考。“小說講述的是人因為貪婪而自食其果的故事,雖然發生在古代,但對當下的我們也有啟示……面對誘惑和壓力,應該如何做出選擇。”陶佳音說。

  華師大校外藝術教育課程實踐基地負責人汪洋介紹,去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此次學校借助館校合作契機,將“藝術概論與鑒賞”和“校外藝術教育”兩門課程的成果發表與現場考核遷移到美術館,開辟了一個新型的藝術教育試驗場。

  他表示,與西岸美術館的合作更聚焦“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的內容本身。“2019年,杜尚、康定斯基等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打包’來上海,而且展覽時間有一年半之久,這本身就令人激動。”諸多藝術流派的稀缺作品首次完整地在國內展出,這使本土藝術專業的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觀察原先隻在課本上看到的內容。館校合作模式,則將這一頂級藝術資源“物盡其用”。“同學們在成果發表會上提出的思考,就是最好的証明。”

  培育人才的豐饒土壤

  德國畫家保羅·克利與西班牙畫家胡安·米羅的畫作都偏向抽象派、超現實主義風格。但在陸雅磊設計的主題為“符號的秘密”這一導覽與工作坊項目中,前者的抽象畫《港口與帆船》,與后者的作品《加泰羅尼亞》,被大膽地介紹給了一群隻有4—8歲的小朋友。在1小時15分的時間內,她帶領20名小朋友觀察兩幅大師畫作,並使用專業的VTS(Visual Thinking Strategy,視覺思維策略)鑒賞法展開分析和聯想。參觀展覽后,小朋友們還參加了主題為“我也是米羅”的工作坊,根據學習清單逐一解鎖情景關卡,最終,像米羅那樣自己發明一個符號密碼,創作一幅充滿想象力的畫作。

  1999年出生的小陸正面臨就業選擇。從小喜歡美術,把凡·高視為偶像的她,希望畢業后能成為一名中小學的美術教師。因而,此次她選擇了色彩顆粒豐富的抽象派作品,想讓小朋友們也跟自己一樣,從小感知不同的藝術氛圍。在美術館實地完成“校外藝術教育”期末匯報,面對面對孩子們進行公共藝術教育,讓她感觸頗深。“原先擔心孩子們年紀小,看不懂抽象派作品,沒想到他們的反饋很有詩意。”小陸說。一位小朋友看到《港口與帆船》中畫家頻繁採用紫色、藍色和綠色,馬上說道:“這是一個晴朗的天氣,因為陽光洒在水面上就是這樣五光十色的。”在隨后的工作坊中,這位小朋友也採用了同樣的色彩來繪制主題為“夏天”的作品,而非人們慣常描摹夏天的暖色調。“成年人沒有的想象力,孩子們反而能感受到,這給我的觸動很大,也說明公眾藝術教育完全可以‘從小朋友抓起’。”陸雅磊說。

  汪洋告訴記者,藝術教育專業的不少畢業生,未來都將從事一線美育教學。在上海,包括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西岸美術館在內,諸多地標性藝術場館都與高校展開了館校合作,將公共教育納入場館功能中。記者從西岸美術館了解到,自2020年5月以來,已有5所高校近500名師生和1萬多名公眾參與了該館的各類館校合作活動。其中,西岸美術館與同濟大學開展的“蒙德裡安社區”兒童建筑工坊,基於大師蒙德裡安標志性的紅、黃、藍、白色塊與幾何線條,引導孩子們圍繞自己生活的社區,創作同類風格的作品。

  眼下,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的第二個常設展已進入籌備階段。隨著西岸藝島(ART Tower)的落成以及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上海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的進駐,面向高端、國際化、復合型的藝術文化產業人才仍將是“稀缺資源”。通過館校合作,幫助頂尖藝術資源在教育普及中發揮其歷史價值,不僅能更好地反哺公共社會文化生活,也將為上海相關產業的人才培養提供更豐饒的土壤。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