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

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台階(“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本報記者  高雲才  常  欽  郁靜嫻

2021年01月07日09: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河南省羅山縣子路鎮朱灣村標准化良田裡,旋耕機穿梭田間,興津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貴權說:“咱這冬小麥肯定有個好收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十三五”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技術裝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走出了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農業科技水平更高,農民挑上“金扁擔”,豐收底氣更足。

  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成為增收“利器”。河南省商水縣,5萬畝高標准農田用上“雲”科技:智能氣象監測預警防控系統,對苗情、墒情、虫情實時監測,“會種地”變成“慧種地”。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新型農機齊上陣,收割、青貯、深鬆、播種流水作業,生產全程機械化。

  良種重大科技攻關,助力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晚稻實測,平均產量為911.7公斤!”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南縣雙季晚稻試驗示范基地傳來了喜訊:由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三優一號”測產結果公布,晚稻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加上此前7月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619.06公斤,意味著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達到1530.76公斤,平均畝產突破1500公斤,創造了雜交水稻雙季稻種植的畝產新紀錄。

  一項項迭代更新的技術應用,推動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完成8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讓糧食生產告別“望天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1.34萬億斤,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豐收底氣更足了。

  ——組織化程度更強,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活躍田間,發展動力強勁。

  “誰說種地不掙錢?優質小麥有賺頭!”河南省夏邑縣會亭鎮郭呂庄村村民朱傳海牽頭成立合作社,對接公司代繁優質種子,一畝地純利潤400多元,示范帶動1萬多畝地種上了優質麥。

  “田保姆”服務田間,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實現社會化、專業化。安徽省懷遠縣徐圩鄉,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尚躍托管了1.4萬多畝土地。“農民既能‘點菜’,也能‘包席’,代耕、代種、代收,省錢省心。”尚躍說,托管服務讓在外打工的農民安心、讓在家種地的農民省心,激發了土地產出潛能。

  “十三五”以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農業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納入全國農業農村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超過100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222.5萬家,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農戶。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總量達到89.3萬個,生產托管服務超過15億畝次,提高了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產品質量更優,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綠色生產方式加快形成。

  看著晒場上金黃飽滿的稻粒,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濃江農場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區種植戶楊茂龍說起了他的綠色種糧收獲:靠著側深施肥、節水控灌等新技術,510畝稻田節約肥料費用6000余元,節約水費、電費1500多元。

  質量興農,農產品生產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質量就是牌子,質量就是市場。我這裡,鴨兒肥,稻花香,一田雙收。”吉林省榆樹市保壽鎮民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禹慶說,2020年新嘗試種了100畝蟹田稻,“大米注冊了商標后,一斤賣出十幾元,一公頃有機稻田的收益要比普通稻田高出4萬多元。”

  農業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農產品產得出、產得優、供得上。“十三五”以來,各地推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等,加快補足農業發展短板。截至2019年底,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多年實現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認定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超過4.92萬個。“十三五”以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