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財力有一分增長、民生有一分改善,上海浦東——

創造高品質生活新樣本

本報記者  謝衛群  顏  珂  錢一彬  屈信明
2020年11月12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1月4日夜,上海陸家嘴。

  迎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燈光秀在音樂聲中開啟。浦江兩岸,光影變幻。從“爛泥渡”中挺拔而起的陸家嘴,如今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核心地帶,更是人們休閑、觀光、居住的向往之所。

  開發開放30年,浦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財力有一分增長、民生有一分改善”,財政社會民生投入連續多年快於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教育、衛生、文化、養老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從均衡走向優質。如今浦東所追求的,既有經濟發展的高質量,也有人民生活的高品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日益變成現實,一幅高品質生活新畫卷正在這座現代化新城舒展。

  一條路的發展變遷

  昔日“工業鏽帶”,如今“世界會客廳”

  浦東濱江水岸步道旁,22座望江驛沿江而布。寬敞明亮的玻璃房內,既有沙發桌椅、無線網絡,還有書籍飲品、主題文化展示區。

  多年前,浦江東岸還被船廠、工廠、碼頭所佔據,是有名的“鐵鏽地帶”。幾年前,上海啟動了“還江於民”工程,將江邊的企業、工廠搬遷,讓人民更多地親近水岸。浦東率先作為,於2017年12月打通了22公裡濱江岸線,並用一公裡一座望江驛,點綴起沿江岸線。

  沿江而行,與158歲的1862老船廠相遇。曾經鏽跡斑斑的工廠,變身為集時尚、藝術、展演為一體的文化空間。兒童劇《先生,您好》的推介會就在“1862時尚藝術中心”舉行。

  在浦東東岸品美食、跑步、騎行,在曾經的造船車間、糧食筒倉看演出和展覽,如今已成為居民、中外游客的新時尚。曾經的“工業鏽帶”,已然成為“世界會客廳”。

  開發開放之初,浦東一度面臨“文化沙漠”的尷尬。上海市、浦東新區著力實施文化“東進”,一大批文化設施陸續在浦東建成,東方藝術中心、浦東圖書館、中華藝術宮等成為突出代表。“十三五”期間,浦東又推進了“十大文體項目”建設,其中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浦東美術館等地標性文化設施將在2021年10月前陸續竣工。

  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舉辦后的園區如何利用,曾是擺在浦東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世博園區歐洲館片區,原先計劃開發房地產,但新方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拿出沿江兩平方公裡多的黃金地塊,建設開放式的文化公園。上海自貿區世博管理局局長徐欣介紹,根據規劃,世博片區是上海重要的中央活動區之一,定位是“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未來,世博片區將在‘秀外慧中’上下功夫。”徐欣說,“秀”即文化演藝展示功能,2019年246場演藝活動在世博片區上演。

  10月30日,浦東文化藝術節閉幕。在3個月的時間裡,包括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在內的數十場不同類型的演出先后舉行,每場都開放公益票,票價20至80元。“讓高品質文化大餐走近普通觀眾。”浦東新區文旅局局長黃瑋說。

  一個社區的服務升級

  “家門口”服務體系建成,“15分鐘生活圈”形成

  周浦鎮周欣社區事務受理服務分中心,張紅女士前來更換社保卡,整個過程大約一分鐘,“以往,估計得要半天時間。”像這樣的服務點,周浦鎮有多個: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兩個分中心,一個延伸點,54個家門口服務站,提供的政務服務內容達212項。

  居民生活所需的政務、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步行15分鐘范圍內均可解決——這是浦東著力打造的“15分鐘生活圈”。2017年起,浦東啟動了家門口服務的工程建設。至今,全區已建設家門口服務站1300余個,覆蓋了浦東所有的村居,實現了社區事務在“家門口”辦理,健康診療等服務在“家門口”提供,實事項目在“家門口”對接,文化、教育、養老資源在“家門口”集聚。

  30年前,人們用“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形容浦東的封閉與落后﹔如今,浦東宜業也宜居,各種公共服務觸手可得,特別是“一老一小”服務供給得到顯著擴大。

  曾經,周欣社區內老年人就近看病難,周欣衛生服務分中心為居民提供就近配藥、問診服務。2018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項目推進。周欣社區中心還開設了“欣膳為老助餐中心”,為轄區老人提供堂食或送餐到家、送餐到點服務。

  去年以來,浦東共盤活區級和街鎮存量閑置用房142處,全部用於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助餐點、老年人活動室等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截至目前,全區共有養老機構160家,社區嵌入式養老設施超過2000個。

  浦東持續加大托育資源供給力度,現有各類托育機構辦學點近130個,逐步實現了36個街鎮普惠性托育服務資源全覆蓋。周欣社區黨委書記姚文紅介紹,社區推進0至3歲幼兒托育服務:社區家門口服務港開設了親子園,並正在新建一個托兒所﹔鼓勵組建本土化社會組織,開辦親子樂園。

  “近年來,浦東聚焦群眾最期盼、最迫切的問題,不斷夯實底線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打造品質民生。”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說。

  一張網的科技賦能

  “城市大腦”更聰明,市民更安心舒心

  “有紅色信號出現!”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轄區垃圾違規堆放的提示在大屏幕上跳出。地點在聽潮五村西門口,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按鍵鎖定,聽潮社區迅速響應,垃圾第一時間被清理。

  站在大屏幕前,從居住區、單位、沿街商鋪等產生垃圾的群體,到垃圾處理的相關單位﹔從每天處理了多少干垃圾、濕垃圾,到哪個村居出現違規垃圾問題,信息一目了然。

  浦東率先組建城市運行中心,開發了城市運行管理系統(簡稱“城市大腦”),推進智能化、精細化管理,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

  “依托物聯網、視聯網等技術,‘一網統管’的神經網絡延伸到百姓身邊。”浦東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主任王礌介紹,在孤寡老人家中、城市易積水點位等處安裝各類感知設備近4萬個,數據實時傳輸到區城運中心和街鎮分中心,並同步傳輸給管理人員手機終端。

  在滬東新村,已有1000多戶孤寡獨居老人、殘疾人等家庭免費安裝了“三件套”:煙霧傳感器、紅外感應器、緊急按鈕。志願者或居委會干部常可以看到信息系統提示:“李大爺24小時未出門”“陳奶奶出門8小時未回”等實時信息。一次,社區志願者孫紅英手機上收到緊急信號,一看是來自家住五蓮路北小區的獨居老人李寶福。她立即奔去,發現老人突發腦梗,連忙將老人送到醫院。

  “目前,浦東‘城市大腦’已在平台體系、治理要素、運行體征、智能應用、協同管理五大方面實現了迭代升級,使‘像繡花一樣管理城市’更加可行。”王礌說。

  金師傅日前剛把車開出工地,不到5分鐘,就接到工地負責人的電話:“快回來把車沖干淨再出去。”金師傅頗為驚訝:“偶爾一次不沖洗,也能被逮到?”原來,“城市大腦”開發了工地智能化監管模塊,通過智能算法實現違規事項自動識別,可實時抓拍未戴安全帽、車輛臟等7類管理問題,做到智能發現、實時推送,實現精准監管和源頭治理。

  浦東城運中心的留言板上寫有這樣的觀后感:“歲月靜好,原來是有這麼多人在幕后默默付出”“真厲害啊,它維護著我們的城市安全,使百姓更放心了”……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2日 08 版)
(責編:陳晨、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