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區港西鎮黨委書記顧鬆蘭:

把最美的風景留給人民,鄉村振興就要為群眾謀福利

唐小麗

2020年10月23日10:06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編者按: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6月,十一屆上海市委九次全會以此為主題,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見》。

在人民城市建設過程中,上海基層街鎮取得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創新經驗,遇到了哪些難點、痛點問題,今后有哪些規劃和暢想?人民網上海頻道與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市民與社會》欄目,以“我們的城市”為主題,聯合推出“上海街鎮書記面對面”系列訪談,今天推送第五期——崇明區港西鎮。

視頻制作:鄔迪

“以前提到農村,很多人想到的是臟亂差。所以,作為世界級生態島上的港西,我們就是要扭轉大家對於鄉村的看法,讓老百姓生活在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在採訪中,崇明區港西鎮黨委書記顧鬆蘭這樣說。

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無疑是上海最大的農村地區,但更是上海最后的后花園。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素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的美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裡的生活,離大自然很近,離大都市不遠。

崇明區港西鎮黨委書記顧鬆蘭接受採訪

“生態是立島之本,港西要打造成田園牧歌式的好去處”

談及崇明,必然繞不開“生態”二字。顧鬆蘭說,保護生態環境是崇明的立島之本,多年來,崇明持續聚焦水、土、林、氣等關鍵領域,書寫“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上海實踐。

據顧鬆蘭介紹,港西鎮作為世界級生態島上的美麗小鎮,最大的生態基底就是林與水。“我們近5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林地就有2.9萬畝,森林覆蓋率近40%,東片區森林覆蓋率更是高達62%。鎮域內河網縱橫交織,河道總數達676條,總長404.7公裡,南橫引河、三沙洪河等貫穿全鎮。所以,生態建設方面,我們主要做好林和水的文章。”

港西鎮一隅

港西鎮是名副其實的林業大鎮,數量多、體量大,但林木種類較少,品質較低。針對這一情況,港西鎮開始實施林地微改造,優化樹種結構,近三年來累計實施公益林撫育項目8002畝。此外,還鼓勵農民、合作社優化經濟果林,全鎮各類果林面積達到1835畝。“我們還依托森林覆蓋率62%的東片區,拓展林地休閑功能,建設了全市第一個開放式的林園共生型鄉村公園。港西鄉村公園擁有獨特的平原水網林木資源,在堅持生態保育的前提下,對原有的林、水、田等生態環境品質和高家庄園、陳干青故居等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整體提升,打造了一個返璞歸真、田園牧歌式的好去處,吸引市民前來打卡游玩。”

自2017年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港西鎮始終把水環境綜合治理放在重中之重,通過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積極構建生態自然、河通流暢、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河湖水網格局。同時,抓好鎮-村-民間三級河長責任體系,將700余名民間河長編入12個河長工作站和24個愛水護河宣傳點,全鎮302公裡村級河道以隊、組、戶為單位包干給村民,實現了對河道的自我監督和自我管理。

綜合治理后的三沙洪河

在星空下睡去,在鳥鳴中醒來。漫步田埂,採花摘果,坐蔭芳林,閑話品茶……這是人們向往的詩意田園生活,如今在港西已經成為現實。

“港西的老齡化比例非常高,要因地制宜探索治理路徑”

作為超大型城市,上海“像繡花一樣精細”的治理模式一直廣受各界贊譽。那麼上海的農村地區,城鄉精細化治理工作該如何推進?對此,顧鬆蘭直言不諱:“我們這裡和市區不一樣,年輕人基本都去市區工作了,留下來的村民普遍都是年齡較大、學歷不高的老百姓,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肯定比不上年輕人,所以要因地制宜探索適合港西治理的新路徑。”

誠如顧鬆蘭所說,崇明地區的老齡化比例已經非常高,港西鎮60歲以上戶籍人口佔比已達40%以上。因為種種因素的限制,信息化、科技化手段在老年群體中作用發揮有限。因此港西勇於破題,探索出了黨建微網格這一治理模式。這一個個小小的網格,就像一個個小小的觸角,將政策精准地傳達到群眾身邊,將服務便捷地延伸到田間地頭,同時最大程度激發社會治理的活力。

黨建微網格

黨建微網格就是根據轄區范圍、人口數量、黨員分布、產業特點等,按照1平方公裡1個網格的形式,形成了“1+12+43”三級網格化工作架構,1是指鎮黨委,12是指12個村,43是指細化的43個微網格。每個微網格都有管理團隊、工作團隊、志願團隊,網格團隊的職責是宣傳、服務、發現、監督、建言、議事。“團隊人員除了鎮插村干部外,更多的是我們的村民代表、黨員代表和普通村民群眾。網格主要做什麼呢,我們有六句話——組織建設在網格、問題解決在網格、資源下沉在網格、信息公開在網格、建言議事在網格、志願服務在網格。”顧鬆蘭介紹道。

舉個例子,崇明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港西鎮是崇明最早試行垃圾分類的鄉鎮這一。“我們是在2017年先行先試的,當時垃圾分類還是個新鮮詞,怎麼做大家都是一頭霧水。我們就在網格中發起了垃圾分類志願者的推選,經過統一培訓指導后,負責該網格的上門入戶宣傳和指導。對年紀大的人來說,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和時間才能搞明白。”但港西還是通過“網格員每人包一個網格、收集員每天記好一次賬、村民每天做好一次分類、志願者每天一次指導、網格每月一次垃圾分類公示、每季度一次垃圾分類考核”,硬生生啃下了垃圾分類這個硬骨頭,為全區垃圾分類工作打響了第一槍。

志願者在指導垃圾分類工作

此外,上海大力推行的“一網通辦”也在港西得到了很好的運用。目前,港西鎮接入“一網通辦”業務事項共190項,其中可進行“全市通辦”直接受理事項169項,可進行“收受分離”受理事項23項。這對於市區、崇明島兩地工作生活的人來說,帶來了很多便利,至少省去了路上兩三個小時的奔波。

“鄉村振興不是為了美麗而美麗,而是要為群眾謀福利”

家住徐匯的周先生,前些日子帶著家人自駕到港西鎮北雙村假日島農庄度周末。“鄉村美不美,不隻看它的風景,還要看它有沒有特別的吸引力。”周先生說,其實,除了拍美景“打卡”以外,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來看看認養的農田。

這是假日島農庄推出的新項目“共享農田”,市民可按需求認養相應面積的共享田,隨后種上自己喜愛的蔬果。周先生在“租地”處領取了玉米和毛豆種子,揮起鋤頭,當了一把農夫,“我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北雙村假日島農庄的“共享農田”

大多數來認領農田的市民和周先生一樣,在城市生活,卻夢想能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地,可以種種喜歡吃的瓜果蔬菜。於是,北雙村順勢推出這一“共享農田”項目。如今,北雙村擁有8家骨干專業合作社,假日島農庄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也是北雙村打造“休閑旅游型”鄉村振興示范村的一個縮影。

對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來說,鄉村是稀缺資源。從長遠眼光來看,鄉村必將發展成為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載地、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戰略空間。顧鬆蘭介紹,港西鎮在成功打造北雙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基礎上,堅持以全域旅游小鎮為目標,通過農業提質增效和旅游創新擴容,努力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特色鄉村振興道路。

人們向往的詩意田園生活在港西成為現實(圖片均由港西鎮提供)

而令人欣喜的是,全域旅游小鎮的打造,在給城裡人一場世界級生態島之旅的同時,也給本地老百姓帶來切切實實看得見的收入,全年人均增長達18%。在北雙村,目前正在推進花博人家的建設,計劃提供200間住房,已經啟動的兩套“村上民宿”,已經分別為村民和村集體帶來每年10萬元租金。

“鄉村振興,不是為了美麗而美麗,而是要為村民群眾謀福利,最終的落腳點是增強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要把最美好的風景留給人民。”顧鬆蘭說。如今,在崇明港西,良好的人居環境在改善群眾居住質量的同時,也喚起了鄉愁,讓越來越多在滬工作的“崇二代”“崇三代”愛回家了,鄉村的人氣越來越旺。集文化、休閑、體育、農業等多種元素有機融合的鄉村休閑旅游業在港西興起,美好的生態環境逐步轉換成為看得見的生態紅利。

(責編:唐小麗、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