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從“雞毛換糖”到協同立法,看長三角改革不斷變“法”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巨雲鵬

2020年10月16日09:0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不久前,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和保障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

同一時間,浙江、江蘇兩省人大常委會也先后通過了示范區建設的相關決定。

三地各自立法,在關鍵條款和內容的表述上保持高度一致,最關鍵的一條是授權示范區執委會行使省級項目管理權限,按照上海、江蘇、浙江的有關規定統一管理跨區域項目。

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在一市兩省政府共同制定《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的基礎上,三地再進一步,以協同立法形式為改革舉措護航。

上海《決定》明確,示范區內,上海地方性法規的規定,凡與總體方案不一致、需要調整實施的,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依法作出決定﹔因示范區一體化制度創新、重大改革集成等舉措,需要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實施上海地方性法規的,示范區執委會可以向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提出建議,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依法決定。

時刻准備為改革“變法”,力度空前,回顧長三角幾十年來的歷史,這種改革基因根植血脈。

“物暢其流”,滬浙共建世界大港

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遠眺

洋山港四期,塔樓15層,面對六塊屏幕,上港集團尚東分公司的橋吊操作員黃華很是鎮靜,移動搖杆,屏幕裡的集裝箱被輕輕吊起、穩穩放下。

“2004年剛進公司的時候,我在外高橋港區,每天爬到橋吊上移動集裝箱”,黃華記得,彼時的外高橋,因為港口淺、泊位少,已經越來越難以應對不斷增加的貨船,每每一到達崗位,他就要迅速進入狀態,保持眼睛朝下、腰彎90度。高空40米,黃華練就了精准目測集裝箱位置的能力,“還有船在排隊等著進港,我們操作員能做的就是快些、更快些。”

作為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沒有深水港,一度是上海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短板。為破解這個難題,實現“物暢其流”上海遍尋周邊的沿海地段,到上世紀90年代末,屬於浙江舟山嵊泗縣的大、小洋山島進入了視野。

上海在隸屬浙江省的島上建港口,無疑是個不同尋常的想法,但在兩省市的緊密溝通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這個方案變成了現實。

2002年6月,洋山港開工建設,浙江省與上海簽署一系列協議,雙方在省市協調、征地動遷、移民安置、建設條件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行政隸屬關系仍歸屬浙江不變,但港口管轄權歸屬上海,滬浙之間緊密聯系與協調。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正式開港,滬浙的一體化合作揭開了上海港歷史上嶄新的一頁。

之后,二期、三期依次建設上馬,黃華工作的洋山港四期,更是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最先進的無人自動化碼頭,通過磁釘感知位置,無人車24小時不間斷運輸,效率空前。2019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4330.3萬標准箱,同比增長3.1%,連續十年世界第一。跨省的土地合作與改革,“敢闖敢試”釋放出航運中心建設的超強動力。

跨區域的合作,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更為緊密。2019年初,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小洋山港區綜合開發合作協議》。

上港集團和浙江海港集團將通過股權合作,共同推進小洋山綜合開發。浙江海港集團將向上港集團全資子公司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增資,合資后的盛東公司繼續經營洋山深水港區一、二期集裝箱碼頭,並作為小洋山北側集裝箱支線碼頭的建設和經營主體。

“敢闖敢試”,奇跡一個接一個

安徽小崗村的“當年農家”

長三角,資源稟賦落差大。有披襟向洋的國際大都市上海,也有安徽“小兄弟”。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安徽省負責同志風趣地說:“那時候我們是旁聽生。在總書記批准和推動下,我們變成了插班生,現在成為了正式生。”

其實,“旁聽生”也一向“敢闖敢試”。

明亮的大廳、寬敞的廚房,在安徽滁州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嚴金昌開辦的“金昌食府”很是熱鬧。到了飯點,來村參觀的游客不少被這招牌吸引,點菜落座,觥籌交錯。

離飯店幾百米的一處空地,當年的幾間茅草屋仍被精心保存。兩張木板桌、幾個石墩子,“門”是個一米多高的土洞,照明靠煤油燈。1978年,嚴金昌作為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就在這屋裡按下了手印。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感嘆:“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

四年后,浙江金華義烏,另一場“敢闖敢試”的故事發端。

1982年,窮得叮當響的山區小縣義烏,縣政府開了一場大會,除了機關干部,還有商戶三四百人。大會宣布,要引導農民進城經商,不是違法的商品不能沒收,政府要支持老百姓致富,誰再為難他們就處理誰,在此基礎上,義烏最終形成“四個允許”:允許農民進城經商、允許長途販運、允許城鄉市場開放、允許多渠道競爭。

政府用水泥板搭起兩排簡易攤位,讓商販們名正言順做生意。義烏從第一代馬路市場——稠城鎮湖清門小百貨市場起步,“雞毛換糖”的小生意,做成了“買全球,賣全球”的大市場。

這樣的奇跡,在長三角一個接著一個。

8月10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2020年榜單公布,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盛澤,一個小鎮居然有兩家企業入選:恆力集團名列107位,盛虹控股集團名列第455位。

駕車行駛在恆力集團位於盛澤鎮的廠區,連綿不絕的廠房、高度現代化的生產線、不斷進出的貨運車輛……企業負責人笑言,這是國內最小的一個生產基地,最大的在大連長興島,全部投產,可實現年產值3000億元。

這樣的奇跡,如何才能在長三角繼續下去?“長三角區域一直是改革開放前沿。要對標國際一流標准改善營商環境,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安家落戶,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努力成為聯通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重要橋梁。” 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高水平開放的創新之舉,演繹出一場以開放倒逼改革的歷史大戲。作為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自貿區制定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即負面清單﹔清單未列,企業就可以大膽去做,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可預期性。

成立7年,上百條改革舉措在上海自貿區生發,先行先試之后再復制推廣。不久前,國務院又批復北京、湖南、安徽、浙江四地設自貿區,自此,全國擁有自貿區的省份增至21個,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改革探索,將更好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開放之風,從長三角到廣闊中國

蘇州工業園區劍指世界一流營商環境

在江蘇,自貿區的實施范圍為119.97平方公裡,涵蓋南京市、蘇州市、連雲港市三個片區。其中,蘇州片區60.15平方公裡佔了總面積的一半。作為老牌的開放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當仁不讓成為自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加快提升園區港與太倉港、上海外高橋港和洋山港的‘水水中轉’‘陸改水’航線運輸能力,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的時代機遇”,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說。

在長三角,改革從來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自貿區不斷“擴容”的過程中,一場更深入的變革也在順勢而生。首屆進博會主旨演講環節,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將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鼓勵和支持上海在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為全國積累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正式揭牌,根據《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新片區要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成立一年,臨港新片區高標准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體系正加快形成,區內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成為全國151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唯一一個特殊綜合保稅區。

特殊的申報模式、特殊的貿易管制模式、特殊的區內管理模式、特殊的統計制度、特殊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特殊的協同管理模式對標的是美國、香港等國際公認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

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大型船泊位旁,兩艘小型集裝箱貨運船悄悄的進行著裝載作業,這是兩艘江海聯運船。裝好貨物,他們將沿著長江一路向西,把貨物從長三角帶向更廣闊的腹地﹔也把開放之風,從長三角帶向更廣大的中國。

而滿載100個標箱防疫及生活物資的中歐班列Ⅹ8020次,從鐵路義烏西站啟程,開往西班牙馬德裡。

襟江帶海的長三角,全球化依然浩蕩,中國開放的大門依然敞開……

(本文圖片均為巨雲鵬攝)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