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第一房屋征收所逆勢擴招 面向應屆生提供100個崗位

2020年05月24日09:23  來源:上觀新聞
 

前天下午,全國勞模、上海黃浦一征所征收總監張國樑身著正裝,早早坐在公司會議桌前。面前擺放的電腦,墊到與人的視線齊高,左右各有一隻打光燈。

“時間到了。”身旁工作人員提醒。張國樑調整好鏡頭角度,立刻轉入主播狀態,滔滔不絕開講。鏡頭另一側,是來自華東政法大學的應屆畢業生。

這是黃浦區第一房屋征收所今年舉辦的首場雲上宣講會。疫情下的就業季,黃浦一征所逆勢擴招,面向應屆生提供100個崗位,比往年高出一倍。這場宣講共吸引近490名大學生在線觀看,遠超往年線下單次宣講的參與人數,企業郵箱內收到的簡歷也同步增加。

讓“陽光動遷”深入人心

2009年,經過培訓的首批大學生在建國東路390地塊起用,“一戰成名”。大學生們踏實、真誠又敏捷的模樣,獲得不少居民點贊。

“今年是特殊時期,我們增加面向應屆畢業生的崗位,是盡力承擔身為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黃浦一征所所屬的上海永業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戴金梁說,“大學生有助於充實舊改隊伍,給舊改這道城市建設的‘老課題’帶來新氣象。”

舊改經辦人的主要工作是與基層居民打交道,有時經驗比知識更管用,為什麼需要大學生?2007年,原盧灣區在全市率先為舊改招聘大學生,當時許多年紀較大的經辦人也提出類似疑問。

“年輕人干勁足、悟性高,能挖掘的潛能很大。”黃浦一征所當時還叫上海安佳房地產動拆遷公司,公司總經理張國樑,已經參與舊改20多年,碰到的從業者大多為“40”“50”人員。他始終感到,整個從事舊改的從業人員結構有待調整,素質有待提升。

首場大學生招聘還有更深一層考量,就是培養一批舊改公平公正公開理念下成長的“原住民”。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舊改速度加快。當時動拆遷行業成熟度不及當下,存在不規范、不透明現象,一些地塊動遷補償“先緊后鬆”,容易造成“誰先走誰吃虧”的情況。2002年“陽光動遷”理念提出后,雖然在一些舊改實踐中落地並帶來破局,但從業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

2007年9月份,上海首批招聘的30多名大學畢業生,到原上海安佳房地產動拆遷公司報到。他們有的剛工作一兩年,有的是應屆生,幾乎一張白紙。公司管理層投入大量精力栽培,先把他們集中起來培訓,精心挑選綜合素質較高的老師傅帶教。

“整整一年多,外界質疑聲不斷。”黃浦一征所一名退休干部說。2009年,經過培訓的首批大學生在建國東路390地塊起用,“一戰成名”。建國東路390地塊在上海率先試點“征詢制”“數磚頭+套型保底”舊改新機制。動遷方案由居民代表參與制定,動遷過程由居民群眾全程監督。公開透明的舊改模式,迅速打響知名度。

制定動遷安置方案的時候,黃浦一征所幾乎每4天就開一次居民見面會,居民代表全程參與方案制定。居民的合理意見會被採納,但有的居民要求,和當時的法律政策不符。27歲的錢繼飛,跟著老師傅耐心解釋、反復溝通,直到居民理解。居民動遷補償的數額,三下五除二就算出來了,准確率幾乎100%。大學生們踏實、真誠又敏捷的模樣,獲得不少居民點贊,也打消了外界疑慮。如今,黃浦一征所近400名員工中,具備大學學歷的已佔80%。

舊改插上互聯網“翅膀”

早年因為舊改過程不透明,老百姓不認可。黃浦一征所決定開發一套軟件,把舊改所有信息公開,大學生主動請纓,接下研發任務。

2019年,上海開始探索“市區聯手、政企合作”舊改新模式。首幅地塊喬家路地塊(東塊)在第二輪征詢預簽約中,首次嘗試全球直播,當天觀看人數達到560萬人次。一名定居境外的地塊居民,通過手機端收看直播,當即撥通越洋電話要求簽約。

很少有人知道,直播平台“透明在線”APP和公眾號,就是一征所的大學生開發完成的。

“互聯網技術應用,讓舊改簽約過程更透明,速度大大提高。”黃浦一征所副總經理李瑞亮說。1984年出生的他,曾就讀於上海大學化學專業,是公司第一批大學生,也是舊改信息化的首個嘗鮮者。他帶頭研發的“電子簽約和信息查詢系統”,如今遍布上海各大舊改基地。

居民通過查詢系統觸摸屏,可查詢各類政策標准、安置房源、居民房籍戶籍情況、特殊困難情況,還有地塊實時簽約結果,以及每戶簽約居民補償安置款等。看似簡單的操作,曾讓大學生團隊折騰了一個多月。

早年因為舊改過程不透明,老百姓不認可,張貼的公示信息常被隨意涂改、甚至撕毀。黃浦一征所決定開發一套軟件,把舊改所有信息公開,全程接受監督。李瑞亮和同事主動請纓,接下研發任務。他有編程基礎,一邊學一邊做研發系統,同事擅長溝通,就負責採購適合的終端設備。

形式變化帶動流程升級。舊改地塊居民的簽約文本轉化為不可更改的電子協議,杜絕了“暗箱操作”。一些外省市也嘗試引入。

“一開始我不信他們能做出來。李瑞亮學的是化學,搞什麼軟件呢?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讓他們花一個月研究,同時也准備對接軟件工程師作為備選托底。沒想到,他們真的做出來了,還獲得了三項國家專利!”張國樑驕傲地說,“這也給我上了一課。年輕人的潛力是無窮的,要相信他們,要給他們機會。”

年輕人帶來的技術創新,成為上海許多舊改征收事務所業務新方向。疫情以來,虹口138街坊通過“線上優先、線下預約”簽約,把“雲端”引入基地,成為春節后首個簽約生效地塊。其中的“線上”,指的就是被征收人與經辦人通過微信視頻驗証相關証件信息后,採取網絡系統簽約。近日,保障房虹口區彩虹灣墨翠裡,利用VR技術,讓舊改基地居民足不出戶看房選房。

隨著基層工作經驗的增加,大學生們還逐步涉足舊改業務再造和制度方面等更深層次的研究,推動舊改模式進一步標准化、規范化。

征收補償能不能用期房代替現房?私房房客不肯搬、要求房東賠償怎麼辦?居民簽約了卻遲遲不肯搬怎麼辦……年輕人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在反復交流探索中,形成了近十份課題研究報告,有的已經落地。最近,他們又結合喬家路地塊的征收實踐,研究怎麼通過業務流程再造,讓經辦人在經辦過程中,避免遺漏任何一份材料,確保手續完整齊全不返工。

變化發生在不知不覺間

當年頗有“想法”的居民,竟跳槽當上舊改經辦人。大學生展現的年輕、活力和親和力,讓居民們改變了對傳統經辦人的印象。

“年輕人的思維天馬行空,他們需要引導而不是束縛。在我的工作室裡,他們可以自行研究問題,再和我們老前輩交流探討,形成課題成果。”張國樑有一個“張國樑房屋征收勞模創新工作室”,任何人都能報名參加。通過設立青年動拆遷理論與實踐學習小組,讓年輕人一起討論、做課題,培養更多有想法的征收人才。

黃浦一征所大學生員工童自巍怎麼也沒想到,作為早年舊改基地一位頗有“想法”的居民,竟當上了舊改經辦人,並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了10年。“回頭想想,舊改確實在不知不覺中給我帶來了許多變化。”

童自巍本是首批大學生員工陸斌職業生涯中遭遇的第一個大難題。在建國東路390地塊簽約期間,陸斌負責的居民大都很配合,隻有一家始終簽不下來,正是童家。童家7口人,擠在小小的房間裡,一直盼著換大房子,卻不肯相信補償方案是公正的。經辦人上門總覺得是“動遷組又耍新花頭”。童自巍甚至提出要進組“考察工作”。

黃浦一征所同意后,童自巍馬上忙碌起來,基地的動遷房方案前后開了11次座談會,最多一次有200多名居民參加。有居民對負責人說:“你抬抬手,我就不影響舊改進度。”負責人委婉拒絕。看到這一切,他才相信,“陽光動遷”是貨真價實的,在簽約期最后一天,全家在協議上鄭重簽下名字。

“作為舊改基地的居民,一開始我不相信‘陽光動遷’真的落地。但我讀過大學,有判斷力,相信眼見為實。真正參與舊改流程后,我改變了想法。”童自巍說,有了這次經歷,他從物流行業跳槽進入黃浦一征所工作。10年工作經歷,讓他越來越相信判斷力的重要性。每次碰到不配合的居民,他就拿出當年自家的動遷協議現身說法。

黃浦區一征所大學生員工鄭軼總結出一套經驗,既要熱情周到,又要不卑不亢,才能讓人信服。“貴在堅持。”他說在一次舊改中,有一名老工人堅決不肯搬。一個月時間,他反復上門做工作,兩天就去一次。每次出發前,征收方案和法律條例都要梳理一遍,確保傳達准確,展示出專業姿態。當年他27歲,隻有老師傅年紀的一半,卻因為堅持,打動了老工人,最終同意搬家。

上海市舊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學生展現的年輕、活力和親和力,讓居民們改變了對傳統經辦人的印象。”

(責編:龔莎、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