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上海會客廳專訪系列之:

李永奎:疫情之下,智慧醫院如何建設?

葛俊俊

2020年04月07日10:32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編者按: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給眾多行業帶來了顛覆性變革。此次疫情的爆發,也讓傳統醫院存在的短板問題凸顯出來,倒逼線上需求集中暴發。智慧醫院是智慧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已迫在眉睫。

智慧醫院離我們還有多遠?人民上海會客廳邀請到了同濟大學復雜工程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智慧醫院建設與運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奎教授,針對“疫情之下,智慧醫院如何建設?”這一熱門話題進行深度訪談。

同濟大學復雜工程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智慧醫院建設與運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奎教授

記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醫院是救治患者的最前線,同時也承受了極大的壓力。王辰院士提出了建設方艙醫院的建議,使之成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主戰場之一。如今回頭來看,傳統醫院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同時,也暴露出哪些亟待解決的“短板”?

李永奎:此次疫情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醫院是整個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和國家儲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疫情也凸顯了醫院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的重要角色,可以說是此次戰“疫”的主戰場和前線陣地,一線醫護人員也是這次戰“疫”的“頭號功臣”。

此次疫情的防控難度史上罕見,可以說是一場極限挑戰,任何一家醫院、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都幾乎無法單獨應對,需要更大范圍的資源調度和聯防聯控。

此次疫情暴露了目前醫院運行管理模式的缺陷,那就是各個醫院之間如何協同配合,形成更高效能的醫院網絡體系,從而發揮“集團軍”優勢來應對大規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暴露了目前醫院的一些短板,包括快速應急響應能力、資源調配能力、平戰結合和轉換能力以及醫療服務連續性的韌性能力等,也就是醫院如何在疫情突發時快速摁下“切換鍵”和“加速鍵”,而現有重要醫療服務又不能摁下“暫停鍵”。

最近幾年,醫院建設投入很大,軟硬件設施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相對於龐大的醫療需求而言仍然不足,離高質量的服務要求差距更遠。疫情期間,一些醫院由於設計標准較低,難以通過改造達到防感染要求﹔醫療資源不足和手段落后,導致一些醫護人員“裸奔逆行”或者頻繁暴露在高污染區域﹔醫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在疫情中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都是疫后需要繼續彌補的短板。

記者:疫情后,如何提升醫院應對重大疫情的能力?

李永奎:現在大家都在談復盤,顯然由於全球疫情的變化,防疫形勢依然嚴峻,新的情況還可能發生,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開始總結或者反思疫情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也就是開始思考疫后如何提升醫院應對重大疫情的能力,給醫院十四五規劃甚至更長遠規劃提供新的思路。

由於我們面臨的問題日益復雜,韌性(resilience)成為近幾年的熱門詞。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提出,為應對未來風險,醫院需要具有更安全和更韌性的能力。

綜合的醫院韌性能力應該包括:一是醫院本身對突發事件的承受、吸收、反應和恢復到最初狀態的能力﹔二是醫院不僅要具備承受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還能維持和擴大醫療服務能力以響應突然急劇增長的病人需求﹔三是包括對意外挑戰的適應能力,恢復正常狀態的靈活能力,以及汲取經驗應對未來挑戰的准備能力。

要提升醫院應對重大疫情的韌性能力,需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工程系統,需要提升醫院功能系統的快速調整和彈性擴容能力,這在疫情發生的初期非常關鍵﹔二是醫院系統,需要提升醫院服務系統的快速響應和應變能力,這對應對中等規模的疫情需求比較重要﹔三是醫療系統,需要提升醫療系統的復雜性治理能力和領導力,這一韌性能力是決定一個城市、地區甚至國家能否有效應對重大疫情爆發的全局性能力。所有這些方面都需要一個更為智慧的“內核”來支撐。

記者:疫情期間,各大互聯網醫療機構,比如阿裡健康、騰訊健康、平安好醫生、微醫、醫聯、丁香醫生等平台都開通了在線義診,緩解線下壓力,減少交叉感染。請問,線上醫療會不會成為今后醫療領域的一大趨勢?

李永奎:有人說此次疫情期間,醫院摁下了“暫停鍵”。這說明平時很多病人並不需要去醫院,醫療資源大部分被無效“擠兌”了。這一觀點雖然有些片面,但也反映了一個事實,有些醫療服務確實可以通過線上解決,這幾年大力發展的互聯網醫院在關鍵時刻幫了大忙。不過,現在就得出“線上醫療的春天已來”還為時尚早。

但也給我們一個啟發,那就是緩解醫療服務壓力不能以實體醫院的規模擴張來解決,應該向互聯網“問路”,通過創新方式來疏解大量病人“跑大醫院”所帶來的集聚服務壓力,這對醫院和病人來說都是雙贏好事。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醫療服務都可以通過線上解決,例如醫療檢查、檢驗、化驗、急診、手術等,還是需要去實體醫院,線上線下需要結合。

不過,此次疫情在線醫療體驗可能會影響今后患者的選擇,實體醫院和互聯網醫院的再分工也會加速。線上醫療的快速發展也會給規范化管理帶來挑戰,不能讓亂象毀了線上醫療的未來,還需要抓緊規范並破除一些瓶頸點,如醫保支付的常態化問題。

記者:與傳統醫院相比,智慧醫院是什麼樣的,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李永奎:我們一談智慧醫院,可能大家頭腦中浮現的是電影科幻大片中的場景,那是願景,智慧醫院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醫院一堆信息化技術就成了智慧醫院,姑且認為這是狹義的智慧醫院。我要強調的是,我們需要更高層次的智慧醫院,這就需要多方面突破。

首先是概念上的突破,也就是重新定義醫院的功能。毫無疑問,醫院即服務,但這一服務系統卻在不斷發生著深刻變革。從人口結構和疾病譜變化,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再到基因診療、人工智能等診療技術和診療裝備的變化,以及專業服務外包等服務模式的變化,醫院的功能在不斷演化。這給智慧醫院提出一個更為寬泛的命題,那就是未來醫院的邊界在哪裡,醫院的功能是什麼,服務實現的方式是什麼。

目前看,智慧醫院將突破現有“醫院”范疇,是一個將基礎研發、臨床研究、轉化、預防、醫技、治療、康復、公共衛生等放在一個系統內進行考慮的新的生態體系。正像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郭重慶教授所說,目前最好的醫院,都談不上智慧醫院,與其說智慧醫院尋求的是技術上的突破,不如說它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體的一種突破。

其次是組織上的突破,也就是重新定義醫院的形態。如果智慧醫院在醫院邊界和功能上發生了很大變化,那麼勢必引發醫院組織性質、邊界、構成和關系的變化,不同醫院之間的組織分工也會發生重塑。大型醫院、專科醫院、社區醫院、康復醫院、藥房、家庭醫生等相互協同、相互共生,將去中心化,超大規模單體醫院將不再是發展趨勢,各種功能互補的醫院進一步形成分布式醫院網絡。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這一無邊界的醫院網絡將以更靈活、更敏捷、更精益、更專業、更便捷的方式提供醫療服務,是以終端客戶(患者)為中心的真正轉變。

再次是模式上的突破,也就是重新定義醫院的運營模式。醫院是最古老的組織之一,大部分醫院的運營方式比較傳統,但互聯網重新定義一切的趨勢將改變這一現狀。

在智慧醫院背景下,醫院將不再只是一個機構,也不只是一個實體場所,而將成為一個平台,一個產業互聯網。這個平台或者產業互聯網將重塑醫療服務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每一個利益相關者都需要在這個鏈條上重新定位,這也是未來智慧醫院迭代生長的生態基礎。

智慧醫院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但我並沒有花很大篇幅談技術問題,不是不重要,而是我提醒不要掉入智慧醫院的“技術陷阱”。這次疫情也將智慧城市建設推到了“聚光燈下”,過去幾年上千億的智慧城市投資的成效問題,成為爭議和討論的焦點話題,智慧醫院也是如此。

但從目前看,智慧醫院存在“標簽化”趨勢。智慧醫院不是新技術的堆積,技術是基礎,但更重要是智慧的內核。同時,智慧醫院也是一個不斷迭代的概念。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個“智慧”也在不斷成長,當然,這個成長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需要不斷的持續高投入。智慧醫院是“奢侈品”,不宜每個醫院都單獨建設“智慧醫院”,需要平台化,需要有實力的科技公司、醫療產業集團和資本深度介入。

記者:中國的醫療大數據優勢明顯,那麼中國離建成智慧醫院還有多遠?

李永奎:由於未來智慧醫院生態體系的復雜性,我們無法判斷誰第一家真正的智慧醫院會何時何地建成。我們更需要關注如何搭建這個生態,而不是去建設一家自我封閉的“智慧醫院”。

考慮到醫療衛生領域的特殊性,中國的體制和制度優勢會是有利支撐,但需要突破創新,需要用政府和市場兩個力量,需要跨界、共建、共享。

郭重慶院士有個判斷,誰掌握了數據、算力、算法,誰就獲得了發展的領先權,中國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的角色,正在實現從一個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轉變﹔智慧醫院中的人工智能是基於場景驅動,中國網絡規模巨大,醫療應用場景豐富,數據“樣本”優勢明顯,市場需求旺盛,可能是最大的贏家。考慮到上海的醫療水平、研發資源、醫療資源和長三角的醫療需求優勢,我認為,未來已來,建一家真正的智慧醫院,上海迎來好時機。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